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讀tīng),現代漢語規範二級字。 此字最早字形見於《說文》小篆。本義是水平,後引申為水邊平灘,還可以用來表示水清澈貌,稀泥漿等義。[1]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平也。從水丁聲。(圖一),汀或從平。他丁切。

康熙字典

《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並音㕔。《說文》:平也。謂水際平地。謝靈運詩:汀曲舟已隱。註:汀,水岸也。

又州名。《韻會》:唐開撫、福二州山洞,置汀州,攺南州。宋復汀州。

又水名。《廣輿記》:汀水,其源自北,至汀州府境入海。凡水皆東行,獨汀水南下。

又洲渚。《楚辭·九歌》:攐汀洲兮杜若。

又《集韻》唐丁切。音庭。義同。

又《唐韻》《集韻》《正韻》並他定切。音聽。汀瀅,不遂志也。一曰,汀瀅,小水。

又《集韻》待鼎切。音挺。汀濘,泥淖也。

《說文》:汀,或從平,義同。別從亭,作渟。

字源演變

汀是形聲兼會意字,水(氵)表意,篆書之形像一道水流,表示汀在水邊;丁做聲旁,丁就像是一個豎直的物體,一邊是尖銳的頭,另一邊扁平。有小塊一義。表示汀是水邊小塊的平地。經過隸變後,楷書寫作汀。本義是水平,後引申為水邊平灘,還可以用來表示水清澈貌,稀泥漿等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