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和關上讀黃河(王友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和關上讀黃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永和關上讀黃河》中國當代作家王友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永和關上讀黃河

早晨一起床,我就聽到凜冽的寒風在窗外呼嘯着,天色灰濛濛的,一副大雪將至的樣子。我和司機簡單地吃了點飯,便駛上了前往山西永和縣的公路。車行半道,大朵大朵潔白的雪花就伴隨着寒風,紛紛揚揚地從天空中飄落下來。到達永和縣城恰是中午12點,好友楊北林早已等候多時了。吃過午飯,我就想驅車前往永和關看黃河。楊北林極力勸阻說:「道路狹窄,雪大路滑,太危險。再說,下午的時間太短,去了也看不好,咱們明天上午去最好。」聽人勸吃飽飯,我只好安心住下。天公真是作美,黎明之前,雪停了,風住了,天空忽然放晴,露出了深藍色。早晨起床時,明媚的陽光穿透白雲灑向了大地。飯後,我們便碾着厚厚的積雪去了永和關,有生以來第一次目睹了母親河在寒冷冬季的風采,心情分別激動。

永和關,位於永和縣城西北35公里處的南莊鄉永和關村。它地處晉陝峽谷,古樸雄渾,具有濃郁的大西北色彩。《永和縣誌》記載:「永和關渡在縣西北七十里,設厘金局分卡,並駐陸軍,又派有稽查隊搜查入境煙土」,「北齊於故城置永和鎮,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永和縣。恭帝義寧二年改為北樓縣,屬石州,旋因永和關要隘之故,始定其縣名曰永和縣。」永和關是一個千古雄關,是晉之窗口,交通之要衝,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如今,在東岸的山西省永和關和西岸的陝西省延水關之間,已經新建了一座長508米,寬11米的黃河大橋。大橋猶如一條騰飛的蛟龍,跨越飽經滄桑的關隘,飛渡歷盡千年的天塹,靜靜地臥在黃河之上,為晉陝兩岸的人們進行物資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站立在如此古老的雄關之口,漫步在巍峨壯觀的大橋之上讀黃河,自有一番別樣的韻味在心頭。

腳下是緩緩涌動的黃河水,那些或大或小,或方或圓的冰塊,晶瑩透明,恰似一河浮動的蓮花太陽明晃晃地照射在河面上,散發出無數條耀眼的光束,又仿佛放逐的千萬盞河燈。扭轉頭再看那歡快地歌唱着的黃河水,好似迎頭而下,撲面而來。她以博大的胸懷親近着我、擁抱着我;她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化着我、裹攜着我,恍若溶進了母親溫暖的懷抱。那黃色的河水,帶着泥土的芳香,熏着我、依偎着我、浸潤着我;那嘩嘩流動的黃河水,使我熱血上涌,聲聲盪耳,陣陣沁心;那撼人的動感,讓我神痴目眩,似幻似夢、欲飄欲仙!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條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她在中國大地上蜿蜒曲折,奔騰千里,穿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挾帶着滾滾黃沙,濁浪排空。日夜流瀉的黃河,到了山西和陝西段,便在這裡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河段。

站在永和關大橋,沿着黃河的流向,我的目光一直向前搜尋。啊,當她平緩地越過永和關,奔涌至吉縣壺口時,驟然改變了性情:緊緊收束窄狹的深槽,倒懸傾注,垂直下跌,如龍騰虎躍,像巨壺沸騰,驚心動魄。隨即,又以雷霆萬鈞之勢,咆哮而去。聞名遐邇的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徵!她在孟津衝出了最後一段峽谷後,便高歌着奔向廣闊的華北平原,最終經過黃河入海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她是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其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古往今來,黃河以其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象徵着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因此,黃河被稱為母親河。她不僅養育了中華民族,而且保衛了中華民族,激勵了中華民族!

站在永和關大橋,透過黃河歷史的雲煙,我似乎看見了150萬年前,在現今黃河邊的山西省芮城縣境內出現的西候度猿人身影;我似乎看見了100萬年前和30萬年前,藍田猿人與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的身影;我似乎聽見了7萬年前,丁村早期智人(現山西省襄汾縣),奏響的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據考證,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着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站在永和關大橋,置身黃河母親的懷抱,我所有的感官都被懾服,我的靈魂被乾乾淨淨地沖刷、淘洗,好像黃河之外的世界不復存在了,只有那粗獷、雄渾、豪邁、神奇使我迴腸盪氣,讓我的血脈不由自主地隨着那波濤而跳動!

站在永和關大橋,側耳細細聆聽,我清晰地聽到了黃河奔流的力量!

這就是黃河,炎黃子孫的母親河。它以巨大的洪流匯聚成巨大的自然力量,以堅韌剛強的自然品格,賦予了中華民族崛起與發展的內在動力。黃河之所以被人摯愛、被人崇敬,就是因為它源自崑崙,源自夏,源自秦,源自《詩經》,源自漢賦,源自炎黃子孫的心中。每年,海內外的遊子們都要去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古槐後裔都要來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黃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像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

站在永和關大橋,此時此刻,我所看到的母親河,面容是那樣的慈祥,胸懷是那樣的寬闊,水勢是那樣的舒緩,那喃喃的流動聲似在低訴着黃河流域的永久秘密!燦爛的陽光灑在她的身上,是那麼的壯麗秀美,盡顯一位母性的偉大與溫柔!盡顯黃河文化的精深與厚重!

可是,母親河也有暴躁的時候,一旦發起怒來也是令人驚心動魄的。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來,每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餘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遊河床善淤,善決,善徙。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曾為她的子孫們帶來不可盡數的災難。

然而,不管母親河是怎樣的性格,華夏子孫都是深愛着她的,都是用心歌頌着她的。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賦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啊,源自天庭,來自帝都的滾滾母親河,有誰不驚讚你的雄偉氣勢!

站在永和關大橋,吟詠着李白的詩句,遠望着停泊在灘涂上的小木船,我突然想起了《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等歌曲。那八個樂章的黃河大合唱,時急時緩,漸遠漸近地從黃河之上飄來,響在我的耳邊……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

從古到今,詩人們無不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母親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祖國!

站在永和關大橋,看着一瀉千里、浩浩蕩蕩的黃河,我似乎讀懂了母親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氣魄和信念;我似乎讀懂了母親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精神!禁不住,我心中頓時產生了一種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情感!

靜下來一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文化蘊含深邃的黃河,又豈是我等知識淺薄之輩輕易讀懂的!

是啊,黃河,母親河,你是一部浩繁博大的卷帙,令世人永遠也讀不透、讀不完![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家協會常務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