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戰》但所闡述的內容並非是水上作戰的問題,而是陸上作戰如何利用水流輔助軍隊進攻取勝的問題。
《水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它認為,在與敵人隔水對峙時,如果不打算與敵決戰的話,可近水設陣,憑水阻敵過河;如果打算與敵決戰的話,則應在離河稍遠處設陣,以此誘敵渡河,待其「涉水半渡」而擊之。本篇所闡述的這些問題,無論是憑水阻敵,還是誘敵半渡,都是闡發《孫子兵法·火攻篇》所提出的「以水佐攻者強」這一觀點。在中國古代戰爭中,運用「以水佐攻」指導原則而戰勝敵人的是不乏其例的。漢初,大將韓信擊敗楚將龍且的濰水之戰,就是體現「以水佐攻」原則的成功戰例。
原文
凡與敵戰,或岸邊為陣,或水上泊舟,皆謂之水戰。若近水為戰,須去水稍遠,一則誘敵使渡,一則示敵無疑。我欲必戰,勿近水迎敵,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戰,則拒水阻之,使敵不能濟。若敵率兵渡水來戰,可於水邊伺其半濟而擊之,則利。法曰:「涉水半渡可擊。」①
漢酈生說齊下之,齊王②日與生縱酒為樂,而罷守備。蒯通③說信,遂渡河,襲破齊。齊下以酈生賣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請救於楚。楚遣龍且將兵〔號稱二十萬〕救齊。或〔說龍且〕曰:「漢兵遠來,其鋒難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⑤。漢兵客居,其勢無所食,可不戰而擒也。」龍且曰:「吾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今若救齊不戰而降之,有何功?若戰而勝,齊半可得。」遂進兵與漢軍夾濰水⑥而陣。信夜使人〔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擊且,佯敗走。龍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擊,殺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⑦,皆虜楚卒〕,遂平齊。
注釋
①涉水半渡可擊:語出《吳子·料敵第二》。
②齊王:即田廣。
③蒯通:本名徹,因與漢武帝劉徹同諱,故史家改「徹」為「通」。蒯通,范陽(今河北徐水北)人。陳勝起兵反秦後,派武臣進取趙地,通說范陽令徐公歸降,武臣不戰而得趙地三十餘城。後又勸韓信襲取趙地,成為漢初重要謀士和說客。
④高密:郡名。故址在今山東高密西南。
⑤反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及漢」,今據史校改。
⑥濰水:今稱濰河,在山東省東部。
⑦城陽: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荷澤東北。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4]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5]。
視頻
水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百戰奇略》簡介,快照頁 - 搜狗百科,2019-11-05
- ↑ 悲劇性結局,朱元璋第一謀臣劉基為何被毒死,人民網,2006-11-10
- ↑ 明初詩文三大家,中華典藏
- ↑ 在歷史長河中,世界上有哪些經典軍事理論和著作?,網易,2019-03-22
- ↑ 百戰奇法,豆丁網,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