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團變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氣團變性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氣團變性是指當氣團移動到新的下墊面時,其性質逐漸發生變化,失去原來的特性的過程。由於不同的氣團在物理性質上有明顯的不同,因此氣團的活動及其變性過程,會對某地的天氣和氣候產生顯著的影響。
氣團變性主要有如下幾種物理過程:
(1)輻射過程。氣團形成和變性的重要因子是大氣和下墊面之間的輻射熱傳遞。在冰雪覆蓋的下墊面,由於雪面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反射率大,加上雪面放射的長波輻射能力強,因此溫度很低,通過輻射過程使低層大氣冷卻很快。輻射過程有利於兩極氣團和極地氣團的形成。
(2)湍流熱交換。較冷氣團移至較暖氣團表面後,貼地層受熱使低層大氣不穩定,通過湍流熱交換,將大氣熱量傳遞到較高層,使氣團變暖。
(3)湍流輸送水汽。氣團內的水分主要由下墊面蒸發的水汽通過湍流輸送得到。如極地大陸氣團移到熱帶洋面上,由於湍流傳遞熱量和水分,逐漸變為熱帶海洋氣團。
(4)大範圍鉛直運動。通過氣團內部的大範圍鉛直運動,也可使氣團變性。如在層結穩定條件下,氣團在絕熱上升時被冷卻,下沉時被增暖。
生態學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統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理論。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60年代形成了系統生態學而成為系統生物學的第一個分支學科。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生了多個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漢字演變簡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漢字字形看五千年社會變遷,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