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海東市轄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隔大通河相望,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相對,西、西北及北與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毗鄰。縣境南北長69千米,東西寬32千米,總面積1780平方千米(一說為1890平方千米)。總人口41萬人(2010年)。以漢族為主,回族約占總人口的46%,土族約占12%。
全縣轄8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川口鎮、古鄯鎮、馬營鎮、官亭鎮、巴州鎮、滿坪鎮、李二堡鎮、硤門鎮、馬場垣鄉、北山鄉、松樹鄉、西溝鄉、總堡鄉、隆治鄉、大莊鄉、轉導鄉、前河鄉、甘溝鄉、中川鄉、杏兒藏族鄉、核桃莊鄉、新民鄉。縣政府駐川口鎮。(原海東地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代碼:632122)
地處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地貌以山地溝谷地為主,湟水、黃河自西向東分別流經縣北境和境南,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經縣境東北部。蘭(州)青(海)鐵路、甘(肅)青(海)公路穿境。喇家遺址有「東方龐貝古城」之稱。景點還有七里寺藥水泉、東溝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娘娘天池、黃河古渡[1]、野花寶山等。民族節日有土族納頓節。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漢時納入中央政權版籍,置允吾縣,魏晉設白土縣,北魏設金城縣,後改為龍支縣,宋為河湟吐蕃廝地方政權轄地,元隸西寧州,明屬西寧衛,清轄於碾伯所,1930年由樂都縣析置民和縣。1949年9月6日,民和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屬省直轄。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1985年改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2013年屬地級海東市管轄。
1949年10月,全縣設6個區轄22個鄉鎮。一區駐享堂,轄川口鎮、河北鎮和自由鄉。二區駐巴州,轄巴州鄉、西溝鄉和夏興鄉。三區駐古鄯,轄古鄯鎮、大平鄉、總堡鄉和隆治鄉。四區駐馬營,轄馬營鎮、安樂鄉、大塘鄉和太和鄉。五區駐官亭,轄官亭鎮、興文鄉、丹陽鄉和靜和鄉。六區駐李二卜,轄永寧鄉、共和鄉、新順鄉和三民鄉。
1956年7月成立了5個民族鄉:杏兒藏族鄉、官亭土族鄉、中川土族鄉、塘爾垣回族鄉、大莊回族鄉。同年10月撤銷區建置,全縣49個鄉(鎮)合併為28個鄉(鎮)。
1996年末,全縣轄川口、古鄯、馬營、官亭4鎮及巴州、西溝、柴溝、聯合、總堡、隆治、滿坪、甘溝、前河、大莊、轉導、塔城、中川、峽口、馬場垣、北山、松樹、新民、蘆草、硤門、核桃莊、塘爾垣、東溝、李二卜、杏兒(藏族鄉)25個鄉。縣政府駐川口鎮。(面積1950平方千米,人口35.1萬人,根據《政區大典》,1996年左右資料)
1999年末,面積1780平方千米,人口366163人(根據青海省志),轄4個鎮和25個鄉:川口鎮、古鄯鎮、馬營鎮、官亭鎮、巴州鄉、東溝鄉、西溝鄉、柴溝鄉、聯合鄉、總堡鄉、隆治鄉、滿坪鄉、甘溝鄉、前河鄉、大莊鄉、轉導鄉、塔城鄉、中川鄉、峽口鄉、杏兒鄉、馬場垣鄉、北山鄉、松樹鄉、新民鄉、蘆草鄉、硤門鄉、核桃莊鄉、塘爾垣鄉、李二堡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總人口346748人,其中:川口鎮59461人、古鄯鎮13563人、馬營鎮21426人、官亭鎮14249人、馬場垣鄉17231人、北山鄉4121人、巴州鄉12859人、西溝鄉10875人、東溝鄉9127人、聯合鄉7803人、柴溝鄉7221人、總堡鄉11393人、隆治鄉8604人、大莊鄉11553人、轉導鄉9535人、塔城鄉7484人、滿坪鄉14161人、前河鄉9784人、甘溝鄉11786人、中川鄉17426人、杏兒藏族鄉3550人、峽口鄉4528人、核挑莊鄉10588人、李二堡鄉8988人、塘爾垣鄉9153人、硤門鄉10709人、新民鄉6989人、蘆草溝鄉5357人、松樹鄉7224人。
2001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8個鎮、14個鄉、1個民族鄉,318個行政村。川口鎮駐川口,轄享堂、史納、山城、米拉灣、南莊子、川口、吉家堡、紅衛、東垣、邊牆、駝嶺、南山、寺牙合、果園14個行政村。
006年8月,撤銷聯合鄉,併入巴州鎮。調整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8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川口鎮、古鄯鎮、馬營鎮、官亭鎮、巴州鎮、滿坪鎮、李二堡鎮、硤門鎮、馬場垣鄉、北山鄉、西溝鄉、總堡鄉、隆治鄉、大莊鄉、轉導鄉、前河鄉、甘溝鄉、中川鄉、杏兒藏族鄉、核桃莊鄉、新民鄉、松樹鄉。
視頻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黃河古渡大河文明的山西圖騰 ,搜狐,2018-08-20
- ↑ 歷史上的人口普查,你都知道嗎?,搜狐,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