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毛榛(學名: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是榛族榛屬灌木植物。
皮暗灰色或灰褐色,葉寬卵形、矩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葉柄細瘦。
花序2-4枚排成總狀;苞鱗密被白色短柔毛。
果單生或2-6枚簇生,堅果幾球形。
生於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灌叢中或林下。
分布於中國、朝鮮、前蘇聯、日本等地區。
其種子不僅可食用,以種仁入藥,更有調中、開胃、明目的功效。
嫩葉曬乾後可做家畜的飼料,花卉則是蜂的蜜源,而且木材堅硬、耐腐,可做傘柄、手杖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毛榛 | 拉丁學名 | 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 | 別稱 | 毛榛子、火榛子 | 界 | 植物界 |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原始花被亞綱 | 目 | 山毛櫸目 | 命名者及年代 | Maxim.1856 |
科 | 樺木科 | 族 | 榛族 | 屬 | 榛屬 | 種 | 毛榛 | 區域 | 中國、朝鮮、前蘇聯、日本 |
目錄
形態特徵
灌木,高3.1-4米;樹皮暗灰色或灰褐色;枝條灰褐色,無毛 ,小枝。黃褐色,被長柔毛,下部的毛較密。
葉寬卵形、矩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6-12厘米,寬4-9厘米,頂端驟尖或尾狀,基部心形,邊緣具不規則的粗鋸齒,中部以上具淺裂或缺刻,上面疏被毛或幾無毛,下面疏被短柔毛,沿脈的毛較密,側脈約7對;葉柄細瘦,長1-3厘米,疏被長柔毛及短柔毛。
雄花序2-4枚排成總狀;苞鱗密被白色短柔毛。
果單生或2-6枚簇生,長3-6厘米;果苞管狀,在堅果上部縊縮,較果長2-3倍,外面密被黃色剛毛兼有白色短柔毛,上部淺裂,裂片披針形 。
序梗粗壯,長1.5-2厘米,密被黃色短柔毛。堅果幾球形,長約1.5厘米,頂端具小突尖,外面密被白色絨毛。
主要品種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短梗毛榛 Corylus mandshurica f. brevituba (Kom.) Kitag. (Kom.) Kitag. 腺毛毛榛 Corylus mandshurica f. glandulosa S.L.Tung S.L.Tung.1956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米到1500米的範圍內,耐陰的中生灌木。習見於溫帶、暖溫帶的山地森林帶。 於白樺(Betulaplatyphylla)、山楊(Popu-lusdavidiana)、蒙古櫟(Quercusmongolica)、遼東櫟(Q.Li-aotungensis)等夏綠闊葉林中或林緣。[1]
也經常與榛(Corylushe-terophylla)同時存在。
該種較耐陰,多散生於林中和近林的林緣,或分布于山地陰坡,偶爾也在森林破壞後的陰山坡形成小面積的單優勢群落。
4月返青,4-5月先葉開花,8-9月果實成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東部、四川東部和北部)、朝鮮、前蘇聯、日本等。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地溫較高,氣溫穩定的時候播種,有利於發芽。播種前南北向起壟,壟底寬50厘米、壟面款30厘米,壟高10厘米。
為了滿足種子發芽需要,可在播種前或播種後壟上覆膜。播種方法為壟上雙行挖穴點播,每穴32-3粒,穴距10厘米,播種後覆土3-4厘米。
先覆膜後播種時,為防止土壤板結,可在播種穴表面蓋上乾淨的河沙。
播種時對層積自然裂嘴的先播,對未裂嘴的再繼續層積,待裂嘴後再播,可提高發芽率。
栽培技術
選地
榛要求有灌水設施,因此,選擇的地塊應靠近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或其它水源。最好的土壤類型為黑土、灰色森林土、暗褐色沙質栗鈣土,土壤的組成以沙壤土和壤土為宜。
在山地條件下,以腐殖質碳酸鹽森林棕鈣土、深棕色山地土、森林草原沙質土為好。
防護林
在空曠地方,毛榛的花粉很容易被風吹走,使雌花授粉不良,子房彎曲,影響結實。
因此,應根據主要風方向和強度設置防護林帶,在種植場中心設置防風線。
防護林的主要喬灌木樹種:榛樹、核桃、黑胡桃、皂莢、紅柞、椴樹、山茱萸、西洋榛、歐洲榛子、省沽油等。
整地
清除伐樁、樹根和樹枝,用鬆土機疏鬆土壤,深度50-60厘米,並平整土地,然後用深耕犁翻耕,深度40-60厘米,揀淨餘下的根系,用重型耙耙地,弟1-2年播種作物。
在此期間不斷清楚原生植物的萌孽,防治土壤害蟲。
在生長季節清楚雜草,增加土壤水分貯蓄。農用土地同樣翻耕。對腐殖質少的土壤,充分鬆土,深度13-15厘米,在平坦和坡度小於5的地段,進行全面細緻整地 。 在坡度5-10度的地段,沿等高線帶狀整地,整地寬度2-3米,留下5米寬度不整地,形成草被帶;在坡度大於10度地段,修築梯田或作塊狀整地,規格1.5米×1.5米或2米×2米。挖掘深度50-70厘米,梯田寬度4米。
於栽植前個月務必整好梯田。梯田表面橫向斜面坡度3-8度。為了更好地截流水分,沿梯基用單鏵犁翻耕,設置小水溝,每經30-50米堆土橫截。毛榛沿截水溝外緣栽植。
施肥
應於頭年秋耕,施入有機肥料。施肥量:30-40噸/公頃,或有機肥15-20噸/公頃,混入磷鉀肥60千克。在腐殖質易被沖刷的坡地和貧瘠的土壤上,施有機肥50-60噸/公頃,或單施無機肥料,每公頃種植地施N120千克、P180千克、K60千克。[2]
栽植
春季栽植時間短,約3-5天,秋季栽植時間截至寒冷前20天。
種植穴規格為70厘米*70厘米*70厘米,春植應於頭年秋季準備,秋植定植前1-2個月挖穴。春季栽植苗木成活率95%,秋季栽植苗木成活率90%。綜合考慮,毛榛應以秋植為主。
毛榛開始生長早,膨大芽易在起苗運輸中掉落。栽植前必須檢查根系,剪除損壞的根繫到健康部位,然後浸入盛有黑鈣土的稀泥漿桶中,防止根系乾燥。
將苗木放置於種植穴,使根頸低於表土5-6厘米,每株灌水2-3桶,使土壤下沉與根系密接。
在具有灌溉條件的肥沃土壤上,株行距7米×8米或8米×8米。在無灌溉條件下株行距6米×6米。
在平坦和坡度不大的地段,採用正方形配置。帶狀整地行距6-8米,採用單幹整枝5米×2米配置。
歐榛或大榛和它們的雜種苗上嫁接品種榛,根頸不產生萌孽。栽培單幹毛榛的產量不次於灌叢狀栽植的毛榛,而且便于堅果採收和撫育。
採收貯藏
榛果適時採收的標誌是果苞果頂由白變黃,果苞莖部有一圈變成黃色,此時苞內堅果用手一觸即可脫苞,採收時連同果苞一同摘下,運到場院晾曬,堆積厚度4-5厘米,經常翻動,隔2-3天收揀1次果實。
再於通風陰涼處晾乾,當榛仁含水量降到5%-7%時即可干藏。
榛子貯藏要求低溫,低氧,乾燥,避光,適宜氣溫15℃以下,相對濕度60%以下,暗光,否則脂肪轉化而產生"哈喇味"不能食用。
主要價值
食用
毛榛果仁含澱粉20%左右,富含脂肪和多補維生素,是人們的營養食品。
剝上果先可生食或蒸煮後吃,也能加工成粉後做糕點。熬製榛乳、榛脂是營養藥品。種子含油50-60%,可榨油供食用。
其他
毛榛在秋霜後至冬季羊採食,嫩葉曬乾後可做牛羊等草食家畜與豬的飼料。
綠枝葉家畜一般不吃。夏季採收葉子可做柞蠶飼料。4-5月開花時,也是蜂的蜜源。種仁入藥,有調中、開胃、明目的功效。木材堅硬、耐腐,可做傘柄、手杖等。
參考來源
- ↑ 夏綠闊葉林,新浪網,2017-11-10
- ↑ 【無機肥料】無機肥料有哪些 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的區別, 手機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