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果高原毛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果高原毛茛

中文學名:毛果高原毛茛

拉丁學名:Ranunculus tanguticu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毛茛目

:毛茛科

:毛茛科

高原毛茛(Ranunculaceae)是毛茛目被子植物的植物。多年生草本。莖高達20(-30)厘米,被柔毛。瘦果倒卵狀球形,長1-1.5毫米,無毛;宿存花柱長約0.8毫米。花期6-10月。廣泛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尤其北溫帶和寒帶為多,中國有39屬約750種。 本種的基生葉和下部葉為3出複葉,小葉片2-3回3全裂或深裂,末回裂片披針形至線形,常具有小葉柄,以及植株較高,達20多厘米,與鳥足毛茛(R. brotherusii Freyn) 有別。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 高原毛茛
  • 拉丁學名: Ranunculus tanguticus (Maxim.) Ovcz.
  • : 植物界
  • : 被子植物門
  •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 : 毛茛目
  • : 毛茛科
  • 亞 科: 毛茛亞科
  • : 毛茛族
  • : 毛茛屬

分布區域 中國、尼泊爾印度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鬚根基部稍增厚呈紡錘形。莖直立或斜升,高10-30厘米,多分枝,生白柔毛。基生葉多數,和下部葉均有生柔毛的長葉柄;葉片圓腎形或倒卵形,長及寬1-4(-6)厘米,3出複葉,小葉片2-3回3全裂或深、中裂,末回裂片披針形至線形,寬1-3毫米,頂端稍尖,兩面或下面貼生白柔毛;小葉柄短或近無。上部葉漸小,3-5全裂,裂片線形,寬約1毫米,有短柄至無柄,基部具生柔毛的膜質寬鞘。花較多,單生於莖頂和分枝頂端,直徑8-12(-18)毫米;花梗被白柔毛,在果期伸長;萼片橢圓形,長3-4 (-6)毫米,生柔毛;花瓣5,倒卵圓形,長5-8毫米,基部有窄長爪,蜜槽點狀;花托圓柱形,長5-7毫米,寬1.5-2.5毫米,較平滑,常生細毛。聚合果長圓形,長6-8毫米,約為寬的2倍;瘦果小而多,卵球形,較扁,長1.2-1.5毫米,稍大於寬,約為厚的2倍,無毛,喙直伸或稍彎,長0.5-1毫米。花果期6月至8月。

性狀鑑別

本品皺縮成團,濕展後可見萼片5,黃綠色,船形,被柔毛;花瓣5,淺黃色,微被毛,倒卵形;雄蕊、心皮多數。質脆易碎。氣微香,味微苦。

  • 粉末鑑別

淺黃色,花被片上表皮細胞長方形或不規則長條形,直徑12~25μm,壁平直;下表皮細胞壁深波狀彎曲;不定形氣孔圓形或長圓形,直徑17~28μm,副衛細胞3~6個。花粉粒類球形,直徑19~28μm,外壁兩層,外層厚於內層,具3~4孔溝,表面具有細而密的點狀疣突。柱頭表皮細胞圓錐形,分化成乳頭狀或單細胞毛狀,壁薄,平直,先端尖.長5~12μm,直徑4~7μm。導管為螺紋或環紋導管,非木化。單細胞非腺毛眾多,微彎或平直,長短不一,常碎斷,完整者長40~630μm,壁厚5~11μm,隱見角質層紋,胞腔內常含橙紅色或淺黃色物質;足部稍膨大,末端壁平截或鈍圓,紋孔明顯;毛基痕似石細胞樣。草酸鈣方晶眾多,方形或長方形,少見小砂晶,直徑2~10μm。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0-4500米的山坡或溝邊沼澤濕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藏,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陝西、甘肅、青海、山西及河北等省。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全草作藥用,有清熱解毒之效,治淋巴結核等症。 全草:淡,溫。消炎退腫,平喘,截瘧。用於感冒,瘰癧;外用於牛皮癬

主要變種

毛果毛茛(變種)與高原毛茛的區別:瘦果遍體密生白色短毛。 在我國分布於西藏、雲南北部、四川西部及甘肅。生於海拔3200-5100米的潮濕和沼澤草甸。 絲葉毛茛(變種)與高原毛茛區別:基生葉與下部葉長1.5-3厘米,2-3回掌狀全裂,末回裂片絲形,寬0.2-1毫米,頂端有鈍點,無毛;上部葉較短小,3-7深裂,裂片絲形。瘦果生細毛。[1] 分布於我國雲南西北部及西藏。生於海拔3000米左右的草甸上。模式標本采自雲南。

參考文獻

  1. 高原毛茛,中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