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母親節後寫母親(賀延勝)

母親節後寫母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母親節後寫母親》中國當代作家賀延勝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母親節後寫母親

母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她知書達理、順從老人、愛護孩子、勤快勞動的本心與行為是一般的婦女做不到的。在我記憶中,母親從來沒有跟村里人斗過嘴,從不為個人計較得失,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論村里人還是親戚朋友,都說母親太善良,是個好人,就是受人欺負也忍氣吞聲,不知道為自己爭取點什麼。

母親做姑娘的時候,因為在娘家最小,受到全家人的關愛,尤其是舅舅,供母親讀書,生活上從沒有讓母親受屈。嫁給父親以後,雖然是嫁到了有名的染坊里,可誰想那時的染坊里已不是傳說中的大戶人家。尤其是我們家,已經到了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地步了。因此,母親年輕的時候幾乎沒過過舒坦的日子;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裡,父親在外教學,家裡地里的一應活計都落在她一人的頭上。白天要和男人們一樣在田地里勞動,回家還要洗衣做飯,照顧兒女、養雞餵豬、料理牲口,累得腰酸背痛,晚上還要點燈熬油給我們縫縫補補,紡線織布,照顧一大家子的吃飯穿衣。因為為人善良,平時很少言語,只知道慢慢的做事,因此時常遭受父親的指責、打罵和其他人的欺負。那個時候,子女是她堅強的活着的唯一動力和希望,孩子們能夠健康平安的長大也是她畢生的心愿和支柱。

小時候的我們,因為懼怕父親,因此母親就成了我們的天,我們的地,我們唯一離不開的人。從小到大,回到家裡,叫的第一聲永遠都是媽。小時候母親每天下工晚,我和妹妹就站在大門外望着門前的坡頂使勁的叫着「媽」,一聲接着一聲,直到母親的身影在夜幕下出現在坡頂頭,我們便欣喜若狂,飛奔上去,迎接母親回家。有時我放學後母親沒有回家,我也會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院裡等,很多時候都是等着等着就躺在大石桌上睡着了。

那時候我們都小,也不懂事,經常惹母親生氣,她氣急了也會打我們。我記得母親打我最狠的一次,是母親讓我幫二姐去學校拿他的凳子,我當時就是不想去,百般推脫,終於把母親惹火了,把我一頓好打,一直從家裡打到學校門口,別人勸也不收手,打的我一中午躲在別人家不敢回來。不過中午飯時還是悻悻的回去了,母親也沒多說什麼,只是默默的做飯,不過看的出她心裡的內疚和歉意。我呢當然也不會和母親記仇,該吃吃該喝喝,一會兒功夫又和沒事似的。挨罵那幾乎是家常便飯,尤其是我,很不聽話,往往因為讓去鄰居家借個東西不願意去而挨一頓臭罵,但從來不會記恨母親,因為,在我們姊妹的心中,母親是這個世上對我們最親最好的人。

我和妹妹差一歲,小的時候母親總是一手抱一個。母親要上工,我們經常被哄得睡着後就鎖在家裡面。不過從記事起,只要我們醒來發現被鎖在家裡,我總是和妹妹從廳門下面的縫裡鑽出去,或者把窗紗撕開,從高高的窗戶里跳下去,然後就去染坊里奶奶那兒。母親回來發現我們不在,一般也就會去奶奶那兒找我們。我記憶最深的一次,是一年的冬天,我睡着了,母親有事就鎖了門出去了。等我醒來一看家裡沒人,而且出也出不去,頓時火冒三丈,一邊大聲哭叫,一邊惱怒的把牆上的報紙撕了一大片,把窗戶上的麻紙也給撕了,大冬天的冷風呼呼的灌進來我也不管不顧。案板上面瓢里的面揚了一地,鍋蓋上的紅薯也摔在了地下。發泄完後,就開始大哭,一直哭到母親回來。母親一進門,看到這場景,都顧不上打我,趕緊先收拾地上的紅薯,再找來麻紙糊窗戶。

冬天的晚上夜長,那會也沒電視,全家人圍坐在炕頭上,母親一邊就着昏暗的煤油燈做着針線活,一邊給我們講着故事,我們則聽得津津有味,往往一個故事講完了,我又纏着讓她接着講,至今,母親講過的好多故事我都還記在心裡。後來,我們都大點了,能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了。吃過晚飯,母親就不再讓我們閒着,而是讓我們扒棉花桃,扒玉米棒子。母親很善於引導,剛開始幹活時總是變戲法似的從口袋裡掏出一袋有好多的花椒粒般大小的小糖丸,先每人分兩個,讓我們嘗個甜頭,然後再讓我們展開競賽,誰幹的多誰就分的糖多。因此在糖的誘惑下,我們每天晚上會幫母親干很多的活。而且干起活來說着笑着、打着鬧着,不時的再纏着母親要幾個糖丸,不僅沒有感覺到累,反而覺得那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從小到大的日子,每天都是平平淡淡,沒有多少的精彩故事可以講述;但就在這幾千個日日夜夜裡,我眼裡的母親永遠是忙忙碌碌,父親雖然是這個家的頂樑柱,靠他的工資支撐着這個家,但母親里里外外的操勞、精打細算的持家,卻把我們這個七口之家操持的井井有條,和諧幸福。

多少個夏收時節,母親和男人們一樣,在地里頂着烈日割麥,回到家裡,父親倒頭躺在了炕上,但母親還得熱哇哇的在廚房張羅着給全家七八口人做飯;吃完飯,我們都休息去了,母親還得洗鍋刷碗、燒水,準備下午幹活的工具,一下都歇不下來。多少個冬日的夜晚,我們一覺都睡醒了,母親還在燈下縫縫補補或者嗡嗡嗡的紡線;又有多少個黎明,我們還沉睡在夢鄉,母親就已經在灶下啪嗒啪嗒的拉着風箱生火做飯了。母親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機器,無論何時都在高速運轉着。

母親還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在我的記憶里,母親沒有給自己的嘴裡塞過一次好吃的;肉也好、雞蛋也好,母親總是說他就不喜歡吃,總是把這些讓給我們吃,直到現在也是如此,難道她真的不喜歡吃嗎?她只不過是捨不得而已,能看着兒女們吃上大概比她親口吃上還要心滿意足吧!後來生活好了,好吃的多得吃都吃不完,但母親還是很少吃,藏在這兒放在那兒,往往把很多吃食都放過期了或者壞了,為此,經常受到我們的責怪,但細心地想一想,老人家一輩子省吃儉用習慣了,這哪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過來的呢!

母親這一生養育了我們五姊妹,辛苦了一輩子,操勞了一輩子。儘管我們子妹眾多,但由於母親的辛勤勞作和父親的善於計劃,我們從沒有感到過貧窮和飢餓,但母親卻沒有享我們一天福。

如今,父親已經走了,年邁的母親更加孤單。作為兒女,我們唯有孝敬母親,才對得起母親一生撫養我們的辛勞。 [1]

作者簡介

賀延勝,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1973年5月25日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