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川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川鄉位於甘肅省白銀市區西北部,包蘭鐵路東側。東臨靖遠縣劉川鎮,西接皋蘭縣黑石鎮,南連白銀市區,北通景泰縣中泉鎮,包蘭鐵路和白景公路縱穿武川鄉。[1]

中文名稱: 武川鄉

外文名稱: Wuchuan Township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

下轄地區: 1個社區、7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52個自然村

政府駐地: 崖渠村

電話區號: 0943

郵政區碼: 730911

地理位置: 白銀區西北部

面 積: 481平方千米

人 口: 11986人(2017年)

火車站: 紅沙峴站,竇家溝站,吳家窯站

車牌代碼: 甘D

基本概況

武川鄉位於白銀市白銀區西北部,東臨靖遠縣劉川鎮,西接皋蘭縣黑石鎮,南連白銀市區,北通景泰縣中泉鎮。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至高家莊又逐漸降低;處東西走向的祁連山余脈,形成魚脊狀。境內山大溝深,縱橫交錯,平均海拔1960米。氣候乾燥,雨量稀少。年降雨量150毫米。武川鄉轄武川新村1個社區,武川、獨山、紅峴、崖渠、中山、新安、宋梁7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52個自然村,現有11986人(2017年)。鄉黨委下設1個黨總支,12個黨支部,58個黨小組。其中村黨總支1個,村黨支部6個,企事業單位黨支部6個。武川鄉共建成「五好標兵」村黨支部3個,「五好」村黨支部4個。包蘭鐵路縱穿境內並設紅沙峴站、竇家溝站、吳家窯站,白銀一景泰公路穿越境內,交通方便。

1958年設武川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481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武川、獨山、紅峴、中山、崖渠、宋梁、新安7個行政村。2004年末,轄7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52個自然村,共3475戶14736人。

2006年全鄉糧食總產值410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753元。鄉政府位於崖渠村西灣社白景公路旁,距白銀市區14公里。

產業結構

武川鄉地處甘肅省西部乾旱區,屬典型的大陸性半乾旱、半荒漠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冷,冬季寒冷少雪。農作物種植以小麥、胡麻、蠶豆、糜子等為主。

受氣候、資源等因素限制,農業種植結構相對單一,高產高效農業發展緩慢,農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畜牧養殖業以家庭規模養殖豬、羊為主。規模養殖業發展較快,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全鄉羊只飼養總量達到39200隻,規模養羊戶新增27戶,達到251戶;生豬飼養總量達到9748頭,規模養豬戶新增17戶,達到64戶。養殖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提高了8個百分點。 

武川鄉共有鄉鎮企業100多家,其中工業企業35家,建築業3家,個體商鋪66家。這些企業都已完成改制,絕大多數屬私營企業。全鄉鄉鎮企業從業人數3700多人。2007年底,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完成89686萬元,其中,農業增加值完成1815萬元,同比增長16%。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87871萬元,同比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24元,淨增171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項目建設

武川鄉開工建設的項目有渠、路、林、田四配套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獨山村整村推進項目、崖渠、獨山人飲工程,目前各項工程進展順利;武川鄉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建設了「四大基地」,即:(1)以紅峴村為主,輻射武川村的2000畝玉米制種基地;(2)以新安村為主,輻射武川、中山等村的2000畝商品洋芋基地;(3)輻射新安、武川、獨山、中山、崖渠等五個村的507畝無公害甜脆豆基地;(4)輻射紅峴、武川兩村的1400畝旱砂地棗林基地。四個基地建設已見成效,2007年,2000畝制種玉米收入可達300萬元,使制種戶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2000畝商品洋芋收入可達320萬元,使種植戶人均增加收入600元;1400畝旱砂田棗林,成活率、保存率達95%以上,長勢喜人;507畝無公害甜脆豆收益明顯,畝淨收入1500—2000元。「四大基地」的建立,為乾旱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探索出了新路子。甘肅綠源有限公司項目建設出口創匯高原蔬菜示範基地3000畝,建設蔬菜氣調保鮮庫1座6000平方米,庫容量達12000噸,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建成氣調庫四間2292平方米,投資870萬元,氣調庫運營正常。

社會事業

在項目建設的同時,武川鄉更新思維觀念,創新工作機制,以「以民為本」為主線,以「為民解困」為要事,以「群眾滿意」為標準,以「自身建設」為手段,把為民排憂解難作為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狠抓各項服務工作的落實。全面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各項支農惠民政策,繼續積極穩妥地進行了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直補資金的發放工作,繼續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繼續落實電費收繳制度和配水到社、收費到戶的水利管理制度,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把勞務輸轉作為一大產業來抓好促活,做大做強。建立了勞務輸轉工作站等辦事機構,健全了聯席會議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並按照「抓培訓、建基地、促產業」的思路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勞務輸轉技能培訓。2007年輸轉勞動力3500人(次),務工人員人均收入330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503元。勞務輸轉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鄉黨委、鄉政府堅持以人口與計劃生育百日集中整治活動為契機,深入細緻地開展了以治理人口性別比失調和二女戶結紮為中心的清理清查、優質服務、宣傳教育、獎勵扶助等多項工作。武川鄉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得到了各級部門的認可,武川鄉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被評為甘肅省少生快富先進集體,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服務所和獨山村計劃生育工作室被評為市級先進集體。為改善計劃生育辦公條件,創建國家級優質服務縣區,積極爭取國債資金70萬元,新建標準化鄉級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辦公樓一棟,建築面積800㎡。

工程建設

按照區委、區政府「兩年打基礎、五年成格局、十年一體化」的總體思路。武川鄉移民搬遷工程分三期實施,共搬遷1270戶5720人,進展順利。

特困群眾安居工程建設:為了使特困群眾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社會發展的成果,最大程度照顧弱勢群體,武川鄉在崖渠村羅家溝口、白景公路旁建設特困群眾安居小區,占地面積300畝,規劃建設住宅、種植、養殖、綠化、休閒五個區域。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一戶一院式住宅90棟,安置群眾90戶405人。為了使特困群眾能夠搬的來、住的下,而且生活得到改善,規劃在羅家溝內建設養殖場、日光溫室,並配套建設沼氣池、自來水入戶等工程,通過種植、養殖等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真正使特困群眾安居樂業。

文化建設

為積極響應省市關於開展人口文化宣傳月活動的通知精神,白銀區及早動手,結合區情實際對本區要開展的各項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並於2008年7月22日在武川鄉組織開展了農民人口文化書畫展。

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慶祝建黨87周年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力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推動武川鄉新農村建設和人口文化事業的發展,區人口計生局和武川鄉聯合舉辦了以「喜迎北京奧運、樹立婚育新風」為主題的農民人口文化書畫展。書畫展共徵集人口與計生方面的民間業餘書畫、剪紙、刺繡等作品140餘幅。此次人口文化書畫展吸引了大量群眾前來觀展,接待2000餘人次。

人口文化書畫展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武川鄉農民群眾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素質,使婚育新風進一步得到宣傳和普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添了新的活力,將為武川鄉經濟繁榮、社會全面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視頻

白銀區武川鄉那些防疫的堅守時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