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寺 (圓明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正覺寺 (圓明園)是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之一綺春園正宮門以西內的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初名開元寺,乃大夫李遵舊宅,寺內舊有銅模唐明皇像。相傳是有南宗八祖之尊的馬祖道一開基立寺,規模不大,其景觀現不可考,到宋代盛況空前,歷代文人對正覺寺都留有讚譽詩文。
歷史概述
據清朝檔案史料《圓明園》載:「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奏請新建正覺寺安設喇嘛住持焚修。」[1] 清朝時,由於北京有兩座正覺寺(另一座為大正覺寺)較為有名,且均為藏傳佛教寺院,故圓明園正覺寺又被稱作「新正覺寺」。
1860年,圓明園遭遇英法聯軍洗劫;1900年,圓明園又遭八國聯軍破壞。正覺寺因位於圓明三園園牆外,在這兩次劫難中,得而倖免,最終成為圓明園內殘存的完整度最高的建築群,寺內還存有圓明三園唯一殘留的古樹群。[1]
1900年前後,正覺寺曾一度被義和團占用。
民國初年,正覺寺被顏惠慶購買並當作私人別墅,寺內喇嘛被遣散,佛像被拆除,建築進行了改造。[1]釋妙舟《蒙藏佛教史》載,「新正覺寺。在萬壽山迤東三里河,建於乾隆年間。殿共四進,枕山臨水,風景幽雅。規模宏敞,備極輝煌,萬壽之水,環流寺門。寺內前額定喇嘛三十餘名,民國十一年易為某宅公館,寺內喇嘛奉令移居海甸陳府。」
1970年代起,占用正覺寺的海淀機械廠(今北京長城鍋爐廠)等單位又拆改了寺內的古建築。
到2002年正覺寺復建之前,正覺寺的建築中僅余山門、文殊亭、4座配殿、26棵古樹。[1]
2002年,正覺寺獲得文物保護部門批復而整體復建的古建築群。[1]
2011年7月6日,正覺寺復建保護工程全面竣工,首次對公眾試開放,同時在天王殿展出「涅槃的奇跡——正覺寺專題展」。[1]
建築布局
正覺寺位於綺春園正宮門以西,坐北朝南,後門通往綺春園,但又獨立成一院,南側單設山門。該寺占地面積1.4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49平方米。山門外檐刻有「正覺寺」三字,為乾隆御書,漢、滿、藏、蒙四種文字合璧。 文殊亭為八方重檐亭,外檐匾上有「文殊亭」三個字。該亭又稱殊像閣、文殊閣。據記載,文殊閣內奉有文殊菩薩騎青獅之像,總高二丈有餘。文殊菩薩像及其背光均為木製包金,下乘白玉石台。 最上樓有後樓七間,樓東西各三間順山殿。最上樓供佛五尊,法身連座通高三尺零六分。最上樓、三聖殿前各有東西配殿五間。周圍的廊房為喇嘛住所。 清乾隆《陽湖縣誌》記元人薩天錫《正覺寺晚歸》詩云「粥魚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 正覺寺,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深夜長廊靜,多應獨自歸」,即此。
主要建築
正覺寺的主要建築共有:
- 山門:兩側有八字牆。山門外檐刻有「正覺寺」三字,為乾隆帝御書,漢文、滿文、藏文、蒙古文四體文字合璧。
- 天王殿:位于山門以北。面闊五間。
- 鐘樓、鼓樓:位於天王殿前東西兩側。
- 三聖殿:位於天王殿以北。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後出抱廈三間。
- 五佛殿:位於三聖殿前東西兩側,是三聖殿的左、右配殿。
- 文殊亭:位於三聖殿以北。平面呈八角形。原來供奉文殊菩薩騎青獅之像。
- 最上樓:位於寺院最北端,為藏經樓。原來供佛5尊。
- 六大金剛殿:位於最上樓前東西兩側,是最上樓的左、右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