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正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正蒙》,中國宋明理學關學學派專著。張載著。「正蒙」即糾正蒙昧之意。張載死後,本書由其門人蘇炳效法《論語》、《孟子》篇次章句,分《太和》、《參兩》、《天道》等篇刻印流傳。現存最早版本為宋《諸儒鳴道集》本。明、清時代注本較多,較重要的有劉璣《正蒙會稿》本、高攀龍、徐必達的《正蒙釋》本、王夫之《船山遺書》本、1978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張載集》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張載的晚年著作,用儒家思想批判佛、道,建立了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堅持「太虛即氣」的唯物主義本體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氣,將天、太和、太虛都統一於氣,無形的太虛和有形的萬物是氣的兩種存在狀態,氣聚而為萬物,萬物消亡又復歸為氣,氣只有聚散而無生滅。氣的運動變化,有其內在動力「機」,從「太虛即氣」的觀點出發,批判了佛、道宣揚的「有生於無」、「一切唯心所造」和「山河大地為見病」等唯心主義觀點;還提出「一物兩體」的樸素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在時間、空間上都處於同異、屈伸、有無、始終等相感相成的矛盾關係之中,它們的運動和變化都根源於內部固有的「二端」的矛盾性。事物的顯著變化稱為「變」,事物的逐漸變化稱為「化」,二者有着緊密的聯繫,顯著變化之後必有漸變,漸變之後又轉化為顯著變化,顯著變化以漸變為基礎,「雷霆感動雖速,然其所由來亦漸爾」(《正蒙·參兩》)。認識論上承認認識來源於感官對外物的接觸,認為有物則有感,無物則無感,將認識劃分為見聞的感性認識和以道德修養為基礎的更深刻的德性之知,但同時又認為德性之知「不萌於見聞」,即不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誇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本書將氣的學說運用於人性論,首倡「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性兩元論,主張加強修養,變化氣質,保存天地之性和恢復先天的性善;還宣傳人們之間彼此同情、相愛的兼愛倫理學說,提出為政在乎足民的政治主張等。本書奠定的氣一元論哲學,將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對王夫之、戴震等唯物主義思想家發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簡介

張載(1020—1077),中國宋代哲學家。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鳳翔郿縣(今陝西郿縣)橫渠鎮人。青年時代喜談兵法,後博覽群書,崇信儒家學說,對佛、道採取批判態度。宋仁宗嘉祐年間被舉為進士,後曾任祁州司法參軍、雲岩縣令、崇文院校書等。一生主要從事講學著述,主要著作有《正蒙》、《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等。其中,《正蒙》共9卷,17篇。

工具書的分類

工具書[1]按內容分有綜合性的、專科性的;按文種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編輯體例與功用分有辭書、類書、政書、百科全書、年鑑、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地圖、名錄等[2]

視頻

正蒙 相關視頻

《論語》:讀懂這三句話,人生道理已經明白一大半
你從論語中讀到了什麼

參考文獻

  1. 常見的工具書術語,新浪博客,2008-11-29
  2. 工具書有哪些類型,中學生讀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