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亞猞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歐亞猞猁,是一種產於歐洲西伯利亞森林的中型貓科動物,一般直接稱猞猁。棲息於多岩石的森林中,主要在夜間活動,成年猞猁為獨居動物。以野兔齧齒類、甚至馴鹿為食。人工餵養的歐亞猞猁壽命為24歲。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食肉目

科: 貓科

屬: 猞猁屬

種: 歐亞猞猁

( Linnaeus, 1758 )

體長:85-105厘米

體重:20-30公斤

生命:24歲

食性:肉食:野兔、嚙齒類、狐、狍

繁殖:每胎產1-4仔

習性:夜間活動,獨居

分布:亞洲、歐洲

外形特徵

猞猁平均體長85-105厘米,尾長20-31厘米,重量20-30公斤。體毛為灰色或紅灰色,常具有黑斑。四肢粗長;耳直立,尖端有黑色毛叢;尾端黑色。

形態特徵

猞猁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屬於中型的猛獸。猞猁平均體長85~105厘米,尾長20~31厘米,重量20~30公斤。猞猁身體粗壯,四肢較長,尾極短粗,尾尖呈鈍圓。耳基寬。耳尖具黑色聳立簇毛,兩頰有下垂的長毛,腹毛也很長。脊背的顏色較深,呈紅棕色,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黃白色;眼周毛色發白,兩頰具有2-3列明顯的棕黑色縱紋。背部的毛髮最厚,身上或深或淺點綴着深色斑點或者小條紋。這些斑點有利於它的隱蔽和覓食。背部的毛色變異較大,有乳灰、棕褐、土黃褐、灰草黃褐及淺灰褐等多種色型。有些部位的色調是比較恆定的,如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頜兩側各有一塊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純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側均具斑紋,胸、腹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其冬毛長而密,冬季,大爪子上包被着長而密的毛茸茸的獸毛,在厚厚的積雪移動,相當於提供了雪靴的效果。

兩隻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長着聳立的長長的深色叢毛,長達4-5厘米,其中還夾雜着幾根白毛,很象戲劇中武將頭盔上的翎子,為其增添了幾分威嚴的氣勢。耳殼和筆毛能夠隨時迎向聲源方向運動,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筆毛就會影響它的聽力。

猞猁的兩性特徵區別不大,僅在身材和體重上有所表現:雄性猞猁比雌性猞猁身材稍微大一點,體重也稍微重一點(1-2千克)。

生活習性

猞猁是一種離群獨居、孤身活躍在廣闊空間裡的野生動物,是無固定窩巢的夜間獵手。白天,它可躺在岩石上曬太陽,或者為了避風雨,靜靜地躲在大樹下。它既可以在數公頃的地域裡孤身蟄居幾天不動,也可以連續跑出十幾千米而不停歇。擅於攀爬及游泳,耐飢性強。可在一處靜臥幾日,不畏嚴寒,喜歡捕殺狍子等中大型獸類。晨昏活動頻繁,活動範圍視食物豐富程度而定,有占區行為和固定的排泄地點。

猞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謹慎,遇到危險時會迅速逃到樹上躲蔽起來,有時還會躺倒在地,假裝死去,從而躲過敵人的攻擊和傷害。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等大型猛獸都是猞猁的天敵,如果遭遇到狼群,也會被緊緊追趕、包圍而喪命,一般都難以逃脫。夜行性,活動隱蔽,聽、視覺發達,會游泳。

猞猁的主要食物是雪兔等各種野兔,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種群數量也會隨着野兔數量的增減而上下波動,大致上每間隔9-10年出現一個高峰。除了野兔外,它獵食的對象還有很多,包括各種松鼠、野鼠、旅鼠、旱獺和雷鳥、鵪鶉、野鴿和雉類等各種鳥類,有時也會襲擊麝、狍子和鹿的幼崽,以及豬崽、小羊等家畜。中國大興安嶺的猞猁在冬季捕獲獵物後,會將吃剩的肉埋在積雪下「冷藏」,待飢餓時取食。野兔占了它們飲食的大多數,每天要消耗1-2.5千克的肉。在狩獵區,猞猁可以控制野兔的數量,每年它們可以殺死當地10%到40 %的野兔種群。齧齒野兔的密度高度依賴於猞猁的密度。

在捕捉獵物時,常藉助於草叢、灌叢、石頭、大樹等做掩體,埋伏在獵物經常路過的地方等候着,兩眼警惕地注視着四周的動靜。它的忍耐性極好,能在一個地方靜靜地臥上幾個晝夜,待獵物走近時,才出其不意地衝出來,捕獲獵物。如果一躍捕空,突擊沒有成功,使獵物溜走了,也不會窮追獵物,而是再回到原處,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機會。有時它也悄悄地漫遊,看到獵物正在專心致志地取食,便躡手躡腳地潛近,再潛近,冷不防地猛撲過去,使獵物莫名其妙地束手就擒。猞猁也善於游泳,但不輕易下水。它還是個出色的攀岩能手,爬樹的本領也很高,甚至可以從一棵樹縱跳到另一棵樹上,所以能捕食樹上的鳥類,尤其是在夜間,當林中一片寂靜、棲居在樹上的鳥類都進入了夢鄉的時候,便伸出利爪得心應手地獵取食物。

種群現狀

猞猁曾在歐亞大陸由東至西的大部分森林、灌叢和岩石地帶快樂生活,由於人類活動,森林面積破碎化和縮小,城市化的逐漸加劇導致它們的棲息地越來越少,獵物也不如過去豐富。棲息地和人類居住區的重疊導致它們有時不得不對人類飼養的牲畜下手,於是它們也常成為牧場主人們的犧牲品。

粗略估計,中國的野生種群可能有7萬隻左右,種群數量在減少。 致危因素是猞猁皮是傳統的重要毛皮資源和出口種類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獵民可以任意捕殺,僅在青藏高原每年獵捕的猞猁就達千隻以上;1971-1981在黑龍江省捕捉了801隻,平均每年80隻。自1980年始,雖已劃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但偷獵現象仍時有發生,且當地的土畜產品收購部門甚至仍然收購非法捕得的猞猁毛皮;在西藏等省區的農貿市場上也作自由買賣。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參加《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之後,出口量逐漸開始有所控制。一度出口額度控制在1000張左右,這還是出於原有庫存尚有一定量的考慮。當時,一般裘皮商店幾乎都可以看到不少猞猁皮張和製成品。之後,隨着庫存的減少,特別是其野生種群的減少,出口的嚴格控制,實際出口量明顯下降。據吉林省屬下有關林業局於1986、1987年冬季在露水河、東方紅、紅石、興隆和長白山等地區的實地調查,累計調查面積3330公頃,僅遇見7隻,密度平均為2隻/1000公頃,且在紅石和興隆地區均未發現任何足跡。數量如此稀少的直接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人為濫殺及森林的大面積開發導致生境破壞,以及作為猞猁的食物來源匱缺所致。

飼養情況,對猞猁的飼養也在增多, 一些動物園有少量飼養,僅供展覽,也有所繁殖。在歐洲,德國、瑞士、法國和奧地利都將猞猁重新引入他們的國家,以幫助恢復它們的數量

生長繁殖

猞猁的交配季節,在二月至四月間,孕期67-74天,每胎產1-4仔,新生猞猁體重240-430克,哺乳期3個月,2-3歲性成熟。人工餵養的歐亞猞猁壽命為24歲。

地理分布

猞猁有着廣泛的分布,從西歐延伸成俄羅斯和中亞,雖然從斯堪的納維亞到中亞的猞猁有着不錯生存現狀,但是在歐洲西部和中部的猞猁已經接近滅絕。猞猁在亞洲的分布:中亞:中國的,新疆,甘肅,青海,四川,陝西;以及伊朗,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吉爾吉特爾蒂斯坦),毗鄰地區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印度: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喜馬偕爾邦。尼泊爾:北部地區。俄羅斯:90%以上的猞猁生活在西伯利亞的森林。

亞種與分類

歐亞猞猁亞種: Lynx lynx lynx:北歐、中歐、東歐以及西伯利亞西部; Lynx lynx dinniki:高加索山脈; Lynx lynx isabellinus:中亞地區; Lynx lynx koslowi:西伯利亞中部; Lynx lynx sardiniae:撒丁島,已絕滅; Lynx lynx stroganovi:俄羅斯遠東地區; Lynx lynx wrangelli:西伯利亞東部; Lynx lynx martinoi:巴爾幹半島。

歐亞猞猁的英文介紹

The Eurasian lynx (Lynx lynx) is a medium-sized cat native to European and Siberian forests, Central Asia and East Asi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European lynx, common lynx, the northern lynx, and the Siberian or Russian lynx. While its conservation status has been classified as "Least Concern", populations of Eurasian lynx have been reduced or extirpated from western Europe, where it is now being reintroduced.[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