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楚辭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楚辭選

 

 

 

楚辭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作品,作者馬茂元。

圖書簡介

《楚辭選》一部楚辭類詩選注著作;系「歷代詩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之一,馬茂元選注 。《楚辭》原指楚人特有的詩歌形式,後來亦指西漢劉向匯集的一部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楚辭的特點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富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屈原是楚辭的代表作家,他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作者:(戰國楚)屈原 等

內容提要

《楚辭》原指楚人特有的詩歌形式,後來亦指西漢劉向匯集的一部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楚辭的特點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富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屈原是楚辭的代表作家,他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後人又稱「楚辭」為「騷」。

屈原(前340年一前278年左右),名平,字原,戰國楚人,我國詩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出身於楚國王族,有高度的修養和愛國情懷。「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楚懷王時,官至左徒,參與楚國內政外交大事。「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屈原列傳》)。主張舉賢授能,變法圖強,遭到保守派的讒害排擠。懷王時曾被放逐於漢北一帶;頃襄王時,第二次放逐,從此飄泊於江南鄂諸對岸一帶。在長期的流放生涯中,他不改初衷,關懷人民,注視着故國政局的變化。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破郢都,楚王客死於秦,人民陷入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之困境,屈原悲憤絕望,自投於汨羅江。

據現代學者研究,屈原作品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招魂》等23篇。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藝術手法而享譽中國詩史。

《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宏偉的長篇抒情詩,在詩中他回顧了自己的身世和參政歷程,表達出獻身理想的強烈願望和不屈不撓與黑暗勢力鬥爭的決心。全詩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九章》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九篇作品,同《離騷》一樣,詩人反覆地抒寫了自己的理想,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九歌》是一組祠神詩,所祠之神有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東皇太一及國殤等。屈原既保存了民間祭神歌辭的特點,也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天問》是一首奇特的詩,詩人一口氣提出了一百九十個問題,對自然現象、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發出了疑問,表現了詩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哲學思考。

屈原作品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上有獨特的成就。他從楚國民間文學中吸取營養,創造了一種句法錯落,靈活生動的騷體詩,它既是辭賦形式的先導,又是四言詩向五言詩過渡的津梁。楚辭發展了傳統的比興手法:使比興能象徵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眾多的比喻構成了一個特定的系統;象徵物與本體之間有一種相對穩定狀態。屈原作品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變化多端,熱情奔放,雄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之祖。屈原作品塑造了一位頂天立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這是一位人格峻潔、感情充沛、志向遠大的新人形象,他具有平治天下的歷史使命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楚辭的語言絢爛華美,對偶工巧。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他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積極頑強的鬥爭精神給一切追求光明堅持正義的士人以精神上的感召力;二是他富有個性的作品與《詩經》一起成為我國詩史的兩大源頭,衣被了歷代詩人。從此中國詩歌從集體歌唱走向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

歷代對楚辭的注釋中,影響較大的有:漢人王逸《楚辭章句》,宋人洪興祖《楚辭補註》,朱熹《楚辭集注》,清人王夫之《楚辭通釋》、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今人馬茂元的《楚辭選》錄入了學界公認的屈原作品,加以解題、注釋、說明。既採用了各家較為準確的觀點,也表述了自己的見解,深入淺出,便於理解。

《楚辭》的出現,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確實又跨進了一個完全新的階段。它的光彩像晴空的麗日一樣,照耀着從周末到漢初的詩壇。風靡一時,衣被百世。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驕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本辭選《詩經》的十五國《國風》,所收集的基本上是北方的民歌。它的地域分布,以渭河流域為起點,黃河流域為中心;而它的邊緣也曾觸及漢水和長江。江、漢都是楚國的領地②。《國風》里沒有楚風,可以肯定為楚地民歌見於「二南」的僅有《漢廣》和《江有汜》。其餘像《芣莒》、《草蟲》、《行露》、《野有死麕》等篇,也可能是同一地區的產物。就其風格而言,它們都有別於北方的詩歌,而獨標逸韻。「二南」的時代是西周初期,當時楚國還處於草萊未辟的狀態。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楚詩的一個光輝起點。

編者簡介

馬茂元(1918-1989),字懋園,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安徽桐城人。1938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曾任安徽省教育廳編審、秘書。建國後,歷任上海第一師範學院教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專於唐詩、楚辭研究。著有《古詩十九首初探》、《晚照樓論文集》,編有《楚辭選》、《唐詩選》。

曾任上海市古籍整理規劃小組顧問,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副主編。幾十年來致力於唐詩、楚辭的研究。早年在《國專月刊》、《學術世界》、《新學風》、《皖報》、《安徽日報》等報刊上發表過一些舊體詩文。編撰《古詩十九首探索》(1957年)、《楚辭選》(1958年)、《唐詩選》(1960年)、《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1963年)等書,是國內著名的唐詩和楚詞研究專家。[1]

參考文獻

  1. 《楚辭選》,搜狐2016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