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致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致儉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楊致儉,1974年7月生於上海。國家一級演奏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致儉幼承庭訓,從小在父親的安排下系統學習書法、繪畫、篆刻、笛簫等傳統藝術,且極具藝術天賦。古琴演奏師承被譽為"南龔北李"的兩位古琴泰斗:龔一先生和李祥霆先生;琴簫演奏師承"江南簫王"戴樹紅先生;傳承廣陵琴派和虞山琴派經典,形成自家風格;連續獲得四屆全國古琴大賽銀獎;由於大學的專業是「建築學」,他長於運用科學量化的方法看待中國傳統工藝,最終在古琴製作中實現「音響學、美學、材料學、琴學」的和諧統一。在此基礎上,他申報了20多項和古琴製作相關的專利,並寫出《中國古琴傳統製作藝術》一書[1]

多次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中國古琴大師音樂會"、"中國古琴新年音樂會"等重要古琴文化活動,以及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各類外事出訪演出。

故宮古琴的研究和活化

2017年,楊致儉開始參與故宮博物院古琴館的籌備以及故宮古琴藝術的研究工作。故宮博物院藏古琴88張,唐宋元明清各代俱全,以清宮舊藏為主體,此外還有其它與古琴相關的文物,如書畫、瓷器、玉器等,各類藏品的質量、數量列居全國博物館之首。在專注於故宮古琴藝術研究和活化的過程中,楊致儉真正體會到故宮是一所藝術大學。在這裡,他完成了從古琴演奏者、製作者到古琴文化研究者的轉變。

古人對節氣對自然充滿敬畏,體現在順應自然,用天然的材料,傳統的工藝,順應自然節氣,最後做出一張滿意的作品。故宮的古琴藏品也體現了這一點,顛覆了我對「無藏金玉,厥惟琴書」的文人觀念。故宮藏品使用金玉,體現的是古人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藝,做出最好的作品獻給皇上,體現了敬畏。在製作過程中形成的禮制,比如對應不同等級,使用不同的工藝和材料去做,也體現敬畏。包括琴曲的演奏也是這樣,有些曲子,比如列子御風而行,天風環配,仙女在天上御風而行,環配叮噹。如果演繹者對傳統文化不了解,沒有敬畏和愛,就達不到那個境界。

比如說古琴製作,古人用一年造一張琴。宋代的書上就有記載,叫「夏至伐其木」,夏天把木頭伐下來。秋分之後「合其膠漆」,秋天把漆膠合起來,木頭拼起來,入冬以後「合其琴聲」,就是挖共鳴腔,把琴合起來。第二年春分以後,揮五修,要修五道回,周歲乃成琴。整整一年,做好一張琴。所以,古人用這麼長的周期做一張琴,就是敬畏[2]

視頻

Couldn't parse video from https://youtu.be/jWj-T-yw0Qc

參考資料

  1.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曹怡玲. 傳承千年非遺 活化古琴藝術. 2021-09-13 [2022-08-13]. 
  2. 古琴家楊致儉:珍視和敬畏時代賦予的機遇. [20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