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血見愁 (唇形科 香科科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血見愁 (唇形科 香科科屬植物))

是唇形科、香科科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莖直立,高30-70厘米,下部無毛或幾近無毛,上部具夾生腺毛的短柔毛。葉柄長1-3厘米,近無毛;葉片卵圓形至卵圓狀長圓形。假穗狀花序生於莖及短枝上部,在莖上者由於下部有短的花枝因而儼如圓錐花序;花梗短,長不及2毫米。花冠白色,淡紅色或淡紫色,長6.5-7.5毫米。花盤盤狀,淺4裂。子房圓球形,頂端被泡狀毛。小堅果扁球形,長1.3毫米,黃棕色,合生面超過果長的1/2。花期長江流域為7-9月,廣東、雲南南部自6月至11月。

全草入藥,中國各地廣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肺膿瘍、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凍瘡腫痛、翠丸陘腫、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療瘡癤腫等症。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在中國分布於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生長於海拔120-1530米的山地林下潤濕處。

血見愁(學名:Teucrium viscidum Bl.)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血見愁
  • 拉丁學名:Teucrium viscidum Bl.
  • 別 名:沖天泡、四棱香、山黃荊、水蘇麻、蛇藥、野蘇麻、假紫蘇、賊子草、野薄荷、方骨苦草、方枝苦草、皺面草、布地錦、肺形草、山藿香、殺蟲草、消炎草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管狀花
  • 科 :唇形科
  • 亞 科:筋骨草亞科
  • 屬 :香科科屬
  • 組 :穗花香科科組
  • 種 :血見愁
  • 命名者及年代:Bl.,1825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莖直立,高30-70厘米,下部無毛或幾近無毛,上部具夾生腺毛的短柔毛。葉柄長1-3厘米,近無毛;葉片卵圓形至卵圓狀長圓形,長3-10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闊楔形至楔形,下延,邊緣為帶重齒的圓齒,有時數齒間具深刻的齒彎,兩面近無毛,或被極稀的微柔毛。

假穗狀花序生於莖及短枝上部,在莖上者由於下部有短的花枝因而儼如圓錐花序,長3-7厘米,密被腺毛,由密集具2花的輪傘花序組成;苞片披針形,較開放的花稍短或等長;花梗短,長不及2毫米,密被腺長柔毛。花萼小,鐘形,長2.8毫米,寬2.2毫米,外面密被腺長柔毛, 內面在齒下被稀疏微柔毛,齒緣具緣毛,10脈,其中5副脈不甚明顯,萼齒5,直伸,近等大,長不及萼筒長的1/2,上3齒卵狀三角形,先端鈍,下2齒三角形,稍銳尖,果時花萼呈圓球形,直徑3毫米,有時甚小。花冠白色,淡紅色或淡紫色,長6.5-7.5毫米,冠筒長3毫米,稍伸出,唇片與冠筒成大角度的鈍角,中裂片正圓形,側裂片卵圓狀三角形,先端鈍。雄蕊伸出,前對與花冠等長。花柱與雄蕊等長。花盤盤狀,淺4裂。子房圓球形,頂端被泡狀毛。小堅果扁球形,長1.3毫米,黃棕色,合生面超過果長的1/2。花期長江流域為7-9月,廣東、雲南南部自6月至11月。

主要變種

微毛血見愁(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nepetoides (Levl.) C. Y. Wu et S. Chow)

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花及苞片均較大;花萼長約4毫米,寬約2.5毫米,密被灰白色微柔毛,粗視若被一層白霜,而非具腺的短柔毛;花冠長8-10毫米,冠筒長4-5毫米。分布於中國浙江(西天目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湖北西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北部。生長於海拔700-2200米的山地林下陰濕處。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平壩。

光萼血見愁(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leiocalyx C. Y. Wu et S. Chow)

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莖被疏柔毛或近無毛;花萼無毛,果時外壁角質化,極光亮;花白色。分布於中國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及湖北西部。生長于山地林下,海拔約1700米以上的水溝邊。模式標本采自甘肅西固。

長苞血見愁(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longibracteatum C. Y. Wu et S. Chow)

與原變種不同在於植株高大;葉基部圓形或截形;假穗狀花序被灰色短柔毛而非腺毛;苞片披針形,長達1厘米;花冠中裂片較大。分布於中國湖南。生長于山地林下。模式標本采自湖南長沙嶽麓山。該變種與穗花香科接近,唯花冠及唇片的中裂片雖發達但未達穗花香科的程度,且萼被灰白色短柔毛。

大唇血見愁(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macrostephanum C. Y. Wu et S. Chow)

介於原變種與長苞變種之間。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莖上散生短柔毛,葉柄及葉背均被短柔毛,葉基部楔形,花萼被灰色短柔毛,花冠長約1厘米。與長苞變種區別在於苞片短於8毫米,植株散生短柔毛,而非無毛。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及廣西西部。生長于山地上。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馬關坡崗。

繁殖方法

用扦插繁殖,生產上採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

直插法

宜選取溫暖多雨季節,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選生長旺盛,粗壯、節密,生長期4-5個月的植株,取中部莖的側枝,長20-30厘米,具6或7個節,下部3或4節褐色木栓化,用手將枝條自莖上輕輕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莖的韌皮組織。采苗時一般自莖基部逐層分次向上採取,每隔15-20天采1次。採下的苗應置於陰涼處,並要隨采隨種。

插枝育苗

插枝育苗即將鮮枝條插於苗床上,待長根後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時間與直插法同。枝條插在苗床後,早上搭棚遮陰,晚上揭開,冬季應晝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澆水1次。插後10天左右髮根。可施稀人糞水3或4次,20天後除去蔭蔽物,1個月後即可定植。

栽培技術

定植:應在溫暖濕潤季節,一般採用斜插法,將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壓實,按行株距50厘米×40厘米的三角形種植,植後隨即淋水,蓋草遮陰。

田間管理:成活後應定期進行除草鬆土。定植後半個月可進行第1次除草,以後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後結合施肥,以施氮肥為主。一般植後1個月有新芽葉長出時即進行第1次追肥,以後每隔20-30天施肥1次,直至收穫前1個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糞尿和草木灰等,後期則施硫酸銨為主。乾旱季節多施水肥。應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間一定的濕度。

病蟲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及時疏溝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還有細菌性角斑病等。 蟲害有地老虎,可人工捕殺或用毒餌誘殺(將麥麩炒香,用90%晶體敵百蟲30倍液攔潮)。此外,還有螻蛄、紅蜘蛛等為害。 [1]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中國各地廣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肺膿瘍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凍瘡腫痛翠丸陘腫、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療瘡癤腫等症。據《嶺南採藥錄》載:「涼血解毒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瘡毒,治蛇傷,消腸風下血」。

血見愁始載於《生草藥性備要》「涼血,解熱毒,去淤生新,理壓傷,敷痔瘡,治蛇咬,消腸風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爛瘡,消乳癰。」《中華本草》中記載為山藿香「小堅果圓形,包於宿萼中。花、葉以手搓之微有香氣,味微辛、苦。以葉多、色灰綠、氣香者為佳⋯⋯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咳血、吐血、衄血、肺癰、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痔瘡腫痛、漆瘡、腳癬、狂犬咬傷、毒蛇咬傷⋯⋯7-8月採收。」

血見愁 (中藥)

血見愁,中藥材名。本品為藜科植物大葉藜的全草。6~8月採收,切碎,曬乾。

別名:大葉藜、雜配藜(《東北藥植志》),雜灰藜,大葉灰菜(《黑龍江中藥》),八角灰菜(《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本品為藜科植物大葉藜的全草。6~8月採收,切碎,曬乾。 性味歸經:《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甘,平。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莖直立,具5條銳棱,禿淨,綠色,有時具紫色條紋。葉互生,大形,柄長2~7厘米;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形,長6~15厘米,寬5~13厘米,先端銳尖,基部稍心形,邊緣彎缺狀,海邊具1~4牙齒,兩面光滑無毛。花序大,為疏散的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花被片5,綠色,卵形,長約2毫米,鈍頭,被有粉粒,背面有肥厚的隆脊;雄蕊5;雌蕊1。胞果,扁豆形,果皮旗質。種子盤狀,扁凸形,具顯明小點,銳邊,徑約2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東北及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生於林緣或荒地。

功能主治:止血,活血。治月經不調,崩漏,咯血,衄血,尿血,瘡癰腫毒。

  • ①《東北藥植志》:止血。
  • ②《黑龍江中藥》:用於月經不調,婦女血病。
  • ③《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月經不調,崩漏,肺結核咯血,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熬膏。 [2]

相關配伍

  • ①治月經不調:一鮮大葉藜二兩,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二大葉藜全草。熬膏,每次服一至二錢,早晚服。(《內蒙古中草藥》)
  • ②治崩漏:大葉藜,蒲黃炭各三錢,藕節炭五錢,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 ③治吐血,衄血:大葉藜、白茅根各一兩,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 ④治血淋:鮮大葉藜一兩,蒲黃炭、小薊、木通各三錢,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 ⑤治瘡癰腫毒,蛇蟲咬傷:鮮大葉藜適量,搗爛外敷。(《內蒙古中草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