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石豆蘭 (蘭科 石豆蘭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石豆蘭 (蘭科 石豆蘭屬植物))

目錄

石豆蘭(學名:Bulbophyllum Thouars)

是對蘭科石豆蘭屬植物的泛稱。多年生常綠匍匐草本。氣生根須狀,白色。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着生假鱗莖,綠色,卵圓形,具棱。每假鱗莖頂部着生葉l片。有花4-6朵:花淡黃色。蒴果卵形。花期6-8月。生于山野陰山岩石及樹幹上。產於貴州長順、興義、雷公山;分布於廣西、雲南、福建等地 。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石豆蘭
  • 拉丁學名:Bulbophyllum Thouars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天門冬目
  • 科 :蘭科
  • 亞 科:樹蘭亞科(Subfam. Epidendroideae)
  • 族 :沼蘭族(Trib. Malaxideae)
  • 屬 :石豆蘭屬
  • 模 式 種:Bulbophyllum nutans Thouars
  • 拉丁名讀音:bulb-oh-FILL-um

形態特徵

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着生假鱗莖,綠色,小形,卵圓狀,具棱。每個假鱗莖頂部生葉1片,狹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脈凹下,全緣。傘形花序由假鱗莖基部抽出,具細總梗,有花4~6朵,花淡黃色 。

石豆蘭屬為附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鱗莖。假鱗莖緊靠,聚生或疏離,形狀、大小變化甚大,具1個節間。葉通常1枚,少有2~3枚,頂生於假鱗莖,無假鱗莖的直接從根狀莖上發出;葉片肉質或革質,先端稍凹或銳尖、圓鈍,基部無柄或具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基部或從根狀莖的節上抽出,比葉長或短,具單花或多朵至許多花組成為總狀或近傘狀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側萼片遠比中萼片長,全緣或邊緣具齒、毛或其他附屬物;側萼片離生或下側邊緣彼此粘合,或由於其基部扭轉而使上下側邊緣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貼生於蕊柱足兩側而形成囊狀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緣或邊緣具齒、毛等附屬物;唇瓣肉質,比花瓣小,向外下彎,基部與蕊柱足末端連接而形成活動或不動的關節;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擴展,向上伸延為形狀多樣的蕊柱齒;花葯俯傾,2室或由於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團蠟質,4個成2對,無附屬物。

石豆蘭屬植物廣泛分布於和亞洲非洲美洲澳洲,主要生於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地區,溫帶也有相對少量的分布。亞洲物種最多,主要分布地從中南半島海拔2500米喜馬拉雅山麓向南延伸至東南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非洲有數百種,主要分布在近赤道地區馬達加斯加島。美洲有數十種,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澳洲的新幾內亞島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有分布;其中新幾內亞島分布着至少600種石豆蘭,被認為是本屬植物的發源地。 中國有石豆蘭屬植物98種和3變種,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

栽培技術

溫度

石豆蘭屬大多數物種喜溫暖、通風的生長環境,生長適溫不低於18攝氏度;一些原產於溫帶地區的物種可耐13-15攝氏度。

光照

石豆蘭屬植物喜中等至明亮的光照條件(2000-3500英尺燭光)。在不灼傷葉片的前提下,較強一些的光照可以促進植株開花,並增加開花頻率。

濕度與水分

石豆蘭屬植物的具體澆水頻率依具體環境和物種而異。對於原產雨林地區的物種,60%左右的濕度和溫室環境是最適宜的;板植最好至少一天給一次水,盆栽則最好一周數次水,基本遵循「寧濕勿干」。對於原產自溫帶地區的物種,則需根據其原產地的旱季調整澆水量和頻率。

肥料

夏季以四分之一的量每周一次平衡施肥,冬季可減至一個月一次。

栽種

儘可能少地為石豆蘭換盆。植材可使用植板(蛇木或軟木板)、排水良好的吊籃和花盆,依具體物種的地下莖長度而定。推薦使用泥炭蘚、椰殼塊、椰殼絲、或蛇木屑作為栽種介質。

注意

由於石豆蘭屬物種的多樣化程度非常高且分布廣泛,以上內容只是大致的栽培方法參考,具體養護方法還需要根據不同物種的分布地摸索、做出調整。

主要價值

性味功效:甘、淡,涼。清熱潤燥,化痰消腫 。 [1]

臨床運用:

* ①治肺癆咳嗽、咯血:石豆蘭20g,百合、白及各30g,水煎服。

* ②治支氣管炎:石豆蘭、岩百合、岩豇豆、岩白菜各20g,水煎服。

* ③治咽喉腫痛:石豆蘭、佛頂珠各20g,水煎服。

* ④治盜汗:石豆蘭20g,夜寒舒30g,燉肉250g吃。

* ⑤治刀傷出血:石豆蘭適量,搗爛外敷。

用量:10- 20g 。

《廣石豆蘭》中藥材

* 拼音:Guǎnɡ Shí Dòu Lán

* 別名:單葉岩珠、岩棗

* 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廣東石豆蘭的假鱗莖或全草。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tr.

*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鮮用或蒸後曬乾。

原形態:廣東石豆蘭,附生植物。根莖長,粗約2mm。假鱗莖近長圓形,長1-2.5cm,粗2-5mm,彼此相距2-7cm,基部生多數鬚根。頂生1葉,具短柄;葉片革質,長圓形,長2-6.5cm,寬4-10mm,先端鈍圓微凹,基部漸狹成楔形,全緣;中脈明顯。花葶高出葉,長達8cm,被3-5枚鞘。總狀花序縮短呈傘形,頂生,具2-4(7)朵花;花苞片小,比花梗(連子房)短;花淡黃色;萼片近相同,線狀披針形,中萼片長約1cm,側萼片稍長,上部邊緣上卷呈筒狀,頂端尾狀,基部大部分貼生於合蕊柱基部和蕊柱足上;花瓣狹披針形,長約5mm,長漸尖,全緣;唇瓣對褶,比花瓣短,唇盤上具4條褶片;合蕊柱腳短,其離生部分長約0.4mm。花期6月,果期8-10月。 [2]生境分部生態環境:附生於樹上或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 根莖纖細,直徑1-1.5mm,每隔1.4-2.5cm有一假鱗莖。假鱗莖卵狀長圓形、類圓錐形,長0.8-1.5cm,直徑4-8mm,表面具細縱棱紋,近根莖一側具1凹槽,基部不收縮成柄狀。氣微,味淡。

顯微鑑別:假鱗莖橫切面: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8-13μm,稜角鈍。外圍維管束外側有帽狀纖維束,中部維管束較大,其內外側均有纖維束。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性味味甘;淡;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滋陰;消腫。主風熱咽痛;肺熱咳嗽;陰虛內熱;熱病口渴;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腺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虛寒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石豆兰 (兰科 石豆兰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這是花芽嗎?


相關視頻

奇花異朵石豆蘭


相關視頻

妖嬈多姿的石豆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