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枸杞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枸杞根)

枸杞根,又名地骨皮

主治肺結核低熱、骨蒸盜汗、肺熱咯血、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枸杞根
  • 別 稱:地骨皮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目 :管花目(Solanales)
  • 亞 目:茄亞目
  • 科 :茄科(Solanaceae)
  • 屬 :枸杞屬(Lycium)

植物學史

枸杞根又稱為"地骨皮",是茄科 Solanaceae, 枸杞屬 Lycium植物的根,果實叫枸杞子。一般當作藥材使用,有滋陰補腎之效。因此,實在稱得上是物盡其用。而且長期食用枸杞或飲用枸杞茶,也不會有副作用。

形態特徵

多分枝灌木,高0.5-1米,栽培時可達2米多;枝條細弱,弓狀彎曲或俯垂,淡灰色,有縱條紋,棘刺長0.5-2厘米,生葉和花的棘刺較長,小枝頂端銳尖成棘刺狀。葉紙質或栽培者質稍厚,單葉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狀菱形、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頂端急尖,基部楔形,長1.5-5厘米,寬0.5-2.5厘米,栽培者較大,可長達10厘米以上,寬達4厘米;葉柄長0.4-1厘米。

花在長枝上單生或雙生於葉腋,在短枝上則同葉簇生;花梗長1-2厘米,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向頂端漸增粗。花萼長3-4毫米,通常3中裂或4-5齒裂,裂片多少有緣毛;花冠漏斗狀,長9-12毫米,淡紫色,筒部向上驟然擴大,稍短於或近等於檐部裂片,5深裂,裂片卵形,頂端圓鈍,平展或稍向外反曲,邊緣有緣毛,基部耳顯著;雄蕊較花冠稍短,或因花冠裂片外展而伸出花冠,花絲在近基部處密生一圈絨毛並交織成橢圓狀的毛叢,與毛叢等高處的花冠筒內壁亦密生一環絨毛;花柱稍伸出雄蕊,上端弓彎,柱頭綠色。

漿果紅色,卵狀,栽培者可成長矩圓狀或長橢圓狀,頂端尖或鈍,長7-15毫米,栽培者長可達2.2厘米,直徑5-8毫米。種子扁腎臟形,長2.5-3毫米,黃色。花果期6-11月。

生長習性

枸杞為多年生落葉灌木,栽培整枝後可成為小喬木。枸杞喜冷涼氣候,耐寒力很強。當氣溫穩定通過7℃左右時,種子即可萌發,幼苗可抵抗-3℃低溫。春季氣溫在6℃以上時,春芽開始萌動。枸杞在-25℃越冬無凍害。枸杞根系發達,抗旱能力強,在乾旱荒漠地仍能生長。生產上為獲高產,仍需保證水分供給,特別是花果期必須有充足的水分。長期積水的低洼地對枸杞生長不利,甚至引起爛根或死亡。光照充足,枸杞枝條生長健壯,花果多,果粒大,產量高,品質好。枸杞多生長在鹼性土和砂質壤土,最適合在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上栽培。

物種分布

枸杞種植分布於我國河南、東北、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以及西北、西南、華中、華南和華東各省區;朝鮮,日本,歐洲有栽培或逸為野生。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鹽鹼地、路旁及村邊宅旁。我國枸杞著名產地為寧夏、甘肅和青海等西部地區。在我國除普遍野生外,各地也有作藥用、蔬菜或綠化栽培。

化學成分

地骨皮中主要含有生物鹼類化合物、苯丙素類化合物、蒽醌類化合物以及有機酸等成分,也有少量黃酮類、萜類及甾醇類化合物存在。

生物鹼類化合物

地骨皮中含有多種不同結構類型的生物鹼成分,主要為酰胺類生物鹼、環肽類生物鹼、莨菪烷型生物鹼和哌啶類生物鹼等。其中酰胺類生物鹼為主要成分,已分離得到的有地骨皮甲素、地骨皮乙素、枸杞酰胺、反式-N-二氫咖啡酰酪胺、反式-N-阿魏酰基去甲辛弗林、反式-N-咖啡酰酪胺、順式-N-咖啡酰酪胺、反式-N-阿魏酰酪胺、反式-N-對羥基香豆酰酪胺。環肽類生物鹼主要為 Lyciumin A、B、C、D;莨菪烷型生物鹼主要為東莨菪鹼、阿托品;哌啶類生物鹼主要為蕎麥鹼及6-脫氧頭孢菌素除上述成分外,地骨皮中還含有甜菜鹼、膽鹼、1,2,3,4,7-五羥基-6-氮雜雙環[3,3,0]辛烷、1,4,7,8-四羥基-6-氮雜雙環[3,3,0]辛烷、色氨酸衍生糖苷、1β-氨基-3β,4β,5α-三羥基環庚烷以及 14 種打碗花精(Calystegine A3、A5、A6、B1、B2、B3、B4、C1、C2、N1、A7、B5,N -Methyl -calystegine B2、N -Methyl -calystegine C1)等生物鹼類化合物。

有機酸及其酯類化合物

地骨皮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類化合物,如亞油酸、亞麻酸、蜂花酸、肉桂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對羥基苯甲酸、香草酸、紫丁香葡萄糖苷、地骨皮苷甲、阿魏酸二十八酯、4-甲氧基水楊酸、煙酸、玉米黃素二棕櫚酸酯 、(s)-9-羥-10E,12Z-十八碳二烯酸以及(s)-9-羥-10E,12Z,15E-十八碳三烯酸等。潘姝在地骨皮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枸杞醇甲、枸杞醇乙,二者為首次在枸杞屬中發現的羥烷基阿魏酸酯類化合物。孟令傑等分離得到兩種新的天然產物 3,4-二羥基苯丙酸和 3,4-二羥基苯丙酸甲酯。

苯丙素類化合物

地骨皮中的苯丙素類化合物有香草醛、異香草醛、濱蒿內酯、莨菪亭、東莨菪苷、Fabiatrin、對羥基香豆素、枸杞木質素 D、枸杞苯丙素 A、(- )- 南燭木脂素酚-4,9'-二 -O- β- D- 吡 喃 葡 萄 糖 苷 、intapilosin I、cedrusin、smiglabrol、lycifurano ne 以及具有抑菌作用的 (+)- Lyonimsinol- 3- alpha- O- bata- D- glucopyranoside 等。

蒽醌類化合物

魏秀麗等從地骨皮中分離得到大黃素和大黃素甲醚。李友賓等從地骨皮中分離得到 2-甲基-1,3,6-三羥基-9,10-蒽醌和 2-甲基-1,3,6-三羥基-9,10-蒽醌-3-O-(6'-O-乙酰基)-α-鼠李糖基(1→2)-β-葡萄糖苷。

其他化學成分

除上述成分外,地骨皮中還含有柳杉酚、東莨菪素、草酸鈣、牛磺酸、北五加皮苷 M、2',5-二羥基-6,7,8,6'-四甲氧基黃酮以及以正十三烷和正三十三烷為主的具有15~33 個碳原子的正烷烴等。

臨床應用

  • 1、治療高血壓病 每日用鮮枸杞根皮或全根2兩(干品1兩),水煎2次分服,連服30天為一療程。觀察1~3期患者36例,顯效(按1964年蘭州心血管會議擬訂標準)20例,有效5例,無效11例。其中I期3例全部有效;Ⅲ期療效最低,有效率62%。療效出現時間最快4小時,最慢7天。全部病例自覺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無體位性低血壓及其它副作用。
  • 2、治療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發性濕疹 地骨皮製成10%注射液,每次用2~3毫升,加自血2毫升,肌肉注射,每周2次,10次為一療程。如未痊癒亦可繼續一療程。曾治療青年扁平疣7例,6例痊癒,1例好轉,皮疹大部消失;泛發性濕疹12例,痊癒9例,好轉2例,無效1例。有的經2~4次治療即有明顯好轉,5~6次即愈。個別注射後不久感覺輕度頭痛面部潮紅
  • 3、治療牙髓炎疼痛 取地骨皮1兩加水500毫升,煎至50毫升,過濾後以小棉球蘸藥液填入已清潔之窩洞內即可。經治11例,均有明顯止痛效果。有的用藥後1分鐘即止痛。
  • 4、治療瘧疾 取鮮地骨皮1兩,茶葉1錢,水煎後於發作前2~3小時頓服。試用於150例患者,其中145例均控制發作,有的服1劑即見效。

[1]

常用偏方

  • 1、治骨蒸肌熱,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風(去釵股)各一兩,甘草(炙)一分。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竹葉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 2、治熱勞:地骨皮二兩,柴胡(去苗)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用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 3、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二升,小麥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湯)
  • 4、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 5、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為散,煎服。(《普濟方》)
  • 6、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若新地骨皮加水搗汁,每盞入酒少許,空心溫服更妙。(《經驗廣集》地骨酒)
  • 7、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銼)、土瓜根(銼)、栝樓根(銼)、蘆根(銼)各一兩半,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棗七枚(去核)。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取八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地骨皮飲)
  • 8、治消渴唇乾口燥:枸杞根五升(銼皮),石膏一升,小麥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麥熟湯成,去滓,適寒溫飲之。(《醫心方》枸杞湯)
  • 9、治時行目暴腫癢痛:地骨皮(切)三斤。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絞去滓,更內鹽二兩,煎取一升,洗目。(《聖濟總錄》地骨皮湯)
  • 10、治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飲亦可。(《肘後方》)
  • 11、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之。(《蘭室秘藏》地骨皮湯)
  • 12、治耳聾,有膿水不止:地骨皮半兩,五倍子一分。上二味搗為細末,每用少許,摻入耳中。(《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 13、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累累如赤小豆,剝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葉。煮汁,煎如糖服之。(《千金方》)
  • 14、治腸風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鳳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黃色)。搗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服。忌油膩。(《經驗方》地骨皮散)
  • 15、治痔疾:枸杞根、地龍(搗)。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搗羅為末,每秤一兩,別入地龍末一錢,和勻,先以熱虀汁洗煠患處,用藥干摻,日可三次用。(《聖濟總錄》枸杞散)
  • 16、治氣瘺疳瘡,
  • 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為細末,每用紙燃蘸絍瘡口內,頻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飲調二錢,無時,日進三服。(《外科精義》應效散)
  • 17、治婦人陰腫或生瘡:枸杞根煎水頻洗。(《永類鈐方》)
  • 18、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雲翳遮睛: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潤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兩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炒,一份用芝麻一兩炒,一份用川楝肉一兩炒。炒後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朮、白茯苓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此方名四神丸。
  • 19、壯筋骨,補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細曲,照常法釀酒,待熟澄清,每日飲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 20、骨蒸煩熟(包括一切虛勞煩熱及大病後煩熱):用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炙)半兩,和勻後。每取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 21、腎虛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鍋內煮一天,常取飲服。
  • 22、赤眼腫痛: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進鹽一兩,再煮成二程式,頻用洗眼和點眼。
  • 23、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淨,搗取自然汁。無汁則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點酒,飯前溫服。
  • 24、風蟲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 25、口舌糜爛(膀胱移熱於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湯。
  • 26、男子下疳:先以漿水洗過。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 27、婦女陰腫或生瘡: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 28、癰疽惡瘡,膿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淨,刮去粗皮,取出細穰。以地骨皮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穰敷貼患處,很快見效。
  • 29、足趾雞眼,作痛作瘡:用地骨皮同紅花研細敷塗。
  • 30、目澀有翳:用枸杞葉、車前葉各二兩,搗出汁,以桑葉裹懸陰地一夜。取汁點眼,不過三、五次,即見效。
  • 31、五勞七傷,房事衰弱:用枸杞葉半斤,切細,加粳米二合,豉汁適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枸杞子(地骨皮)

枸杞子,味甘、苦,氣微溫,無毒。甘肅者佳。入腎、肝二經。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壽,添精固髓,健骨強筋。滋陰不致陰衰,興陽常使陽舉。更止消渴,尤補勞傷。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涼,入少陰腎臟,併入手少陽三焦。解傳屍有汗肌熱骨蒸,療在表無汗風濕風痹,去五內邪熱,利大、小二便,強陰強筋,涼血涼骨。二藥同是一本所出,而溫寒各異,治療亦殊者,何也?蓋枸杞秉陰陽之氣而生。親於地者,得陰之氣;親於天者,得陽之氣也。得陽氣者益陽,得陰氣者益陰,又何疑乎?惟是陽之中又益陰,而陰之中不益陽者,天能兼地,地不能包天,故枸杞子益陽而兼益陰,地骨益陰而不能益陽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藥,可為褊裨之將。枸杞佐陽藥以興陽,地骨皮佐陰藥以平陰也。

或疑枸杞陽衰者,尤宜用之,以其能助陽也。然吾獨用一味煎湯服之,絕不見陽興者,何故?恐枸杞乃地骨皮所生,益陰而非益陽也。曰∶興陽亦不同也。陽衰而不至大虧者,服枸杞則陽生。古人云∶離家千里,莫服枸杞。正因其久離女色,則其陽不衰,若再服枸杞,必致陽舉而不肯痿,故戒之也。否則,何不戒在家之人,而必戒遠行之客,其意可知矣。然則吾子服枸杞而陽不興者,乃陽衰之極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 [2] 或問地骨皮治骨蒸之熱,用之不見效者,何也?夫骨蒸之熱,熱在骨髓之中,其熱甚深,深則涼亦宜深,豈輕劑便可取效乎,勢必多用為佳。世人知地骨皮之可以退熱,而不知多用,故見功實少耳。曰∶黃柏、知母,亦涼骨中之熱也,辟黃柏、知母,而勸多用地骨皮,何也?不知地骨皮非黃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雖入腎而不涼腎,止入腎而涼骨耳。涼腎必至瀉腎而傷胃;涼骨反能益骨而生髓。黃柏、知母瀉腎傷胃,故斷不可多用以取敗。地骨皮益腎生髓,不可少用而圖功。欲退陰虛火動、骨蒸勞熱之症,用補陰之藥,加地骨皮或五錢或一兩,始能涼骨中之髓,而去腎中之熱也。

或問地骨皮用至五錢足矣,加至一兩,毋乃太多乎,恐未必有益於陰虛內熱之人耳?不知地骨皮,非大寒之藥也,而其味又輕清,如用之少,則不能入骨髓之中而涼其骨。大寒恐其傷胃,微寒正足以養胃也。吾言用一兩,猶少之辭,蓋既有益於胃,自有益於陰矣。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枸杞根)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枸杞根腐病


相關視頻

煲枸杞根湯,增強免疫力


相關視頻

枸杞根腐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