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小飛蓬(菊科,白酒草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小飛蓬(菊科,白酒草屬植物))

小飛蓬,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L.)Cronq.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散瘀消腫之功效。用於痢疾,腸炎,肝炎,膽囊炎,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瘡癤腫痛,外傷出血,牛皮癬。分布於東北地區及內蒙古、山西、陝西、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小飛蓬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白酒草屬
  • 種:小蓬草
  • 採收時間:春、夏季
大飛蓬
 
圖片來自 賈金明

形態特性

小蓬草又名:小白酒草、加拿大蓬、飛蓬。一年生草本,根紡錘狀,具纖維狀根。莖直立,高50-100厘米或更高,圓柱狀,多少具棱,有條紋,被疏長硬毛,上部多分枝。葉密集,基部葉花期常枯萎,下部葉倒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鋸齒或全緣,中部和上部葉較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近無柄或無柄,全緣或少有具1-2個齒,兩面或僅上面被疏短毛邊緣常被上彎的硬緣毛。頭狀花序多數,小,徑3-4毫米,排列成頂生多分枝的大圓錐花序;花序梗細,長5-10毫米,總苞近圓柱狀,長2.5-4毫米;總苞片2-3層,淡綠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頂端漸尖,外層約短於內層之半背面被疏毛,內層長3-3.5毫米,寬約0.3毫米,邊緣干膜質,無毛;花托平,徑2-2.5毫米,具不明顯的突起;雌花多數,舌狀,白色,長2.5-3.5毫米,舌片小,稍超出花盤,線形,頂端具2個鈍小齒;兩性花淡黃色,花冠管狀,長2.5-3毫米,上端具4或5個齒裂,管部上部被疏微毛;瘦果線狀披針形,長1.2-1.5毫米稍扁壓,被貼微毛;冠毛污白色,1層,糙毛狀,長2.5-3毫米。花期5-9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草地或田野、路旁。分布於東北地區及內蒙古、山西、陝西、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微苦、辛,性涼。

歸經:歸肝、膽、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利濕散瘀消腫

主治:用於痢疾,腸炎]],肝炎,膽囊炎,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瘡癤腫痛外傷出血牛皮癬

相關配伍

1、治菌疾,腸炎小飛蓬全草30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慢性膽囊炎小白酒草18g,鬼針草15g,南五味子根、兩面針各6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治結膜炎魚膽草鮮葉,搗汁滴眼。

4、治熱性牙痛魚膽草鮮全草,搗爛含於牙痛處。(3-4方出自《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二、炮製方法:取原藥除去雜質,搶水洗,晾乾,切成段,曬乾,篩去灰屑。

藥材性狀

莖直立,表面黃綠或綠色,具細棱及粗糙毛。單葉互生,葉片展平後線狀披針形,基部狹,先端漸尖,疏鋸齒緣或全緣,有長緣毛。多數小頭狀花序集成圓錐花序狀,花黃棕色。氣香特異,味微苦。

藥理作用

1、抗炎抗菌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小飛蓬水提物有輕微而短暫的降壓作用,可抑制心臟增加呼吸幅度,但對平滑肌和骨骼肌無作用。

現代應用

治療化膿性感染。 [1]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主治膽囊炎,肝炎,腎炎,中暑,喉痛,蛔蟲病,關節痛。」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飛蓬

拼音注音:Xiǎo Fēi Pénɡ

別名:破布艾、魚膽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

來源:本品為菊科飛蓬屬植物小飛蓬Erigeron canadensis L.,以全草或鮮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生於路邊、山坡、草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原形態

1、2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綠色,有縱紋,具脫落性的毛,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基部葉近匙形,長7~10厘米,寬1~1.5厘米,邊緣齒裂或全緣,有緣毛;上部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秋季開小花,頭狀花序徑約5毫米,具柄,單歧聚傘排列,總苞的苞片條形,外圍舌狀花多層,白色,雌性,花冠舌片直立,中央管狀花白色或黃色,兩性花。瘦果略有毛。

化學成分:全草含揮髮油,油中含母菊酯(matricaria ester. C11H10O2)、去氫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 ester)及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等。葉及莖含有聯苯甲烷-2-羧酸(diphenyl methane-2-carboxylic acid,C14H12O2)。

藥理作用:

  • 1、抑菌:本品煎劑,對福氏痢疾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甲、乙、丙),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 2、開花季節的小飛蓬葉含揮髮油,能防治兒童對牛乳的過敏性腹瀉。

性味:微苦、辛,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消腫。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膽囊炎;外用治牛皮癬,跌打損傷,瘡癤腫毒,風濕骨痛,外傷出血;鮮葉搗汁治中耳炎,眼結膜炎。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絞汁滴。

製劑

抗痢沖劑:取小飛蓬1公斤揀去雜質,洗淨,切碎,水煎兩次,第1次煮沸2小時,第2次煮沸1.5小時,合併煮液,靜置沉澱,過濾,濃縮成稠膏狀,加蔗糖、白糊精適量製成顆粒,烘乾,分裝30袋(每袋9克)。 [2]

複方

1、細菌性痢疾,腸炎:抗痢沖劑,每服1包(9克),每日3次。

2、牛皮癬:小飛蓬鮮葉適量,柔軟擦患處,每天1~2次。對膿皰型宜先煎水洗患處,待好轉後改用鮮葉擦(或洗擦結合)。對厚痂型亦宜先煎水洗,待痂皮軟化剝去後才用鮮葉擦。如見血露點,仍可繼續擦。牛皮癬消失後仍堅持擦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大飛蓬和小飛蓬的區別?

大飛蓬和小飛蓬的區別是它們的植株個頭不同、葉子的大小不同、花朵的個頭不同、花朵的顏色不同。

植株的個頭不同

大飛蓬和小飛蓬雖然都屬于飛蓬草,但大飛蓬的植株個頭比較高,它長大以後高度一般在一米左右,而小飛蓬長大以後的高度只有大飛蓬草的一半,約為五十到六十厘米,但小飛蓬頸部有粗壯的紋路。

葉子的大小不同

大飛蓬植物的葉子比較大,而小飛蓬的葉子則比較小為卵圓形,成熟葉片多為條狀披針形或矩圓形。 [3]

花朵的個頭不同

它們進入花期以後所開的花,雖然都是頭狀花序,但大飛蓬的花朵個頭較大,而小飛蓬的花朵花徑在三到四毫米左右,個頭比較小,但花多。

花朵的顏色不同

大飛蓬的花朵顏色更加的白。而小飛蓬的花朵顏色近乎白色或者略微偏向淡紫色,仔細觀察還是有區別的。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小飞蓬(菊科,白酒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小飛蓬,餵豬大家了解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