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大青葉(爵床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大青葉(爵床科))

大青葉(爵床科)

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藍的葉片。主產於河北,陝西和江蘇等地。夏秋兩季分2~3次採收。鮮用,或曬乾生用。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大青葉
  • 別 名:大青
  • 出 處:《唐本草》
  • 產 地: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 功 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形狀

①路邊青葉

乾燥葉片(亦有將葉及幼枝切成小段者),微皺摺,呈長橢圓形至細長卵圓形,長5~16厘米。上面棕黃色、棕黃綠色至暗棕紅色,下面色較淺,全緣,先端漸尖,基部鈍圓。紙質而脆。氣微臭,味稍苦而澀。以葉大、無柄者為佳。

主產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此外,廣西、福建等地亦產。

②蓼藍葉

乾燥葉(有時帶枝),多皺縮,有時破碎。完整者呈長圓形至倒卵圓形,長約5~8厘米,寬約3~5厘米,似桃葉而較闊,先端鈍尖,基部漸狹窄,全緣多數呈波狀,稍有黃色毛茸,主脈黃色,亦有稀疏的毛茸。葉柄扁平,長約1厘米,基部具膜質托葉鞘,透明,灰白色,其邊緣有稀疏長毛。質脆易碎。氣微臭,味微澀而苦。以葉厚、色藍綠、無枝梗、雜脆者為佳。

主產河北、北京,山西等地。

③菘藍葉

乾燥葉皺編成團塊狀,有時破碎,呈灰綠色或黃棕色。完整的葉呈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4~11厘米,寬1~3厘米,全緣或微波狀;先端鈍尖,基部漸狹,延成翼狀,上面有時可見點狀突起,下面中脈明顯。葉柄長5~7厘米,腹面稍凹下。質脆易碎。氣微弱,味稍苦。以葉大、無柄、色暗灰綠者為佳。

主產江蘇、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

④馬藍葉

牛燥葉(有時帶幼枝),多皺縮成團塊狀。完整者呈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殖針形,長8~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葉緣有細小鈍鋸齒,上面黑綠色至暗棕黑色,下面色較淡,葉脈下面較顯。葉柄長1~2厘米。質脆易碎。氣微弱,味澀而微苦。以葉淨、無枝梗、色黑綠者為佳。

主產於福建、廣西、廣東、江西、浙江等地。此外,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亦產。

【炮製】 揀去雜質及枯葉,洗淨,稍潤,切段,曬乾。

【性味】 苦,寒。

①《別錄》:"味苦,大寒,無毒。"

②《藥性論》:"味甘。"

③《綱目》:"氣寒,味微苦咸。"

【歸經】 入肝、心、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陽明,手少陰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治溫病熱盛煩渴,流行性感冒,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黃疸,痢疾,喉痹,口瘡,癰疽腫毒。

①《別錄》:"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藍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

②陶宏景:"療傷寒方多用此,除時行熱毒為良。""藍汁,至解毒。以汁塗五心,又止煩悶。甚療蜂蟹毒。"

③《綱目》:"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藍葉汁,解斑蝥、芫青、樗雞,硃砂、砒石毒。"

④《本草正》:"治瘟疫熱毒發狂,風熱斑疹,癰瘍腫痛,除煩渴,止鼻衄、吐血,殺疳蝕、金瘡箭毒。凡以熱兼毒者,皆宜藍葉搗汁用之。"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腸炎,菌痢,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感冒發熱,齒齦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搗敷或煎水洗 。

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

附方

1.預防乙腦,流腦:大青葉五錢,黃豆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七天。(《江西草藥》)

2.治乙腦,流腦,感冒發熱,腮腺炎:大青葉五錢至一兩,海金砂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二劑。(《江西草藥》)

3.治溫毒發斑:大青四兩,甘草、膠各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半,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盡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發汗不解,及吐下太熱,甚佳。(《補缺肘後方》)

4.治時行壯熱頭痛,發瘡如豌豆遍身:大青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兩,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延年方》大青湯)

5.治麻疹色太紅,或微紫,或出太甚者:大青、元參、生地、石膏、知母、木通、地骨皮、荊芥、甘草、淡竹葉。水煎熱服。(段希孟《痘疹心法》大青湯)

6.治風疹,丹毒:大青搗爛,鼉之即散(先以磁鋒砭去惡血)。(《本草匯言》)

7.治熱甚黃疸:大青二兩,茵陳、秦艽各一兩,天花粉八錢。水煎服。(《方脈正宗》)

8.治無黃疽型肝炎:大青葉二兩,丹參一兩,大棗十枚。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9.治熱病不解,下痢困篤欲死者: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盡更作,日夜兩劑。(《補缺肘後方》大青湯)

10.治小兒赤痢: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11.治熱盛時瘧,單熱不寒者:大青嫩葉搗汁,和生白酒沖飲。(《方脈正宗》)

12.治肺炎高熱喘咳:鮮大青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蜜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13.治上氣咳嗽,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粘:藍實葉浸良久,搗絞取汁一升,空腹頓服,須臾以杏仁取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依前法更服,吐痰方瘥。(《梅師急驗方》)

14.治血淋,小便尿血:鮮大青葉一至二兩,生地五錢。水煎調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15.治喉風,喉痹: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生易簡芳》)

16.治咽喉唇腫,口舌糜爛,口甘面熱:大青、升麻、大黃(銼、炒)各二兩,生干地黃(切、焙)三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利即愈。(《聖濟總錄》大青湯)

17.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上二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方》)

18.治大頭瘟:鮮大青葉洗淨,搗爛外敷患處,同時取鮮大青葉一兩,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19.治腦熱耳聾:大青、大黃(銼、炒)、梔子(去皮)、黃芪(制)、升麻、黃連(去須)各一兩,朴硝二兩。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聖濟總錄》大青丸)

20.治淋巴腺炎;闌尾術後感染等炎症:大青葉、木芙蓉葉各半斤,蒲公英三兩。水煎十二小時,取汁20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三次。(《江西草藥》)

21.防治疔、癤、痱子:一大青葉(鮮)三兩。水煎服,每日一劑。二大青葉適量,水煎濃汁,加薄荷油適量,洗患處,每日二至三次。

臨床應用

①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據數百例的觀察,治癒率達93~98%。大多數病例於服藥後1~4天內體溫降至正常,繼之頭痛消失,其它症狀亦漸次緩解,但病理反射大多於熱退後3~5天才消失。據臨床觀察,單味大青葉對輕,重型效果較好,對極重型等危急病例,須結合其它中西療法處理。即使在使用單味大青葉治療過程中,亦常須採用針灸、西藥等對症處理,或按辨證施治原則加用其它中藥。各地報道所用大青葉的品種不一,有十字花科的菘藍,也有爵床科的馬藍,一般臨床應用時亦未加區別。劑量及用法:煎劑內服,5歲以內者1~6錢,6~14歲0.5~1兩,每3~4小時服1次,病情減輕後改為4~6小時1次或每日3次,服至體溫正常3日後停藥。昏迷病例可用鼻飼法灌入。

②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預防:每日用大青葉6錢,水煎2次,混合,上、下午分服,連服6天。觀察100人,服藥後發病者占10%;而對照組(未服藥)250人中發病者占24%。治療:3歲以下每次3錢,每日3~6次,水煎服。168例患兒用藥後半數在4~12小時內退熱,平均退熱時間約在17小時左右;另報道78例,2~6歲每次2~6錢,6~14歲O.5~1兩,水煎,日服3~6次,亦有效果。此外,用大青葉、貫眾各1斤,加水5000毫升,煎至2000毫升。成人每服100毫升(首次加倍),每日3~4次。據100例觀察,大部分病例在1~3天內體溫恢復正常,其它症狀也隨之逐漸消失。

③治療流行性感冒

大青葉煎劑每次10毫升(相當於生藥1兩),日服3次,連用3~5天。治療24例,9例在1天內體溫降至正常,其餘在2~6天內體溫下降至正常。

④治療麻疹肺炎

用100%大青葉糖漿與100%蒲公英濃縮煎液等量混合內服。每周歲3~5毫升,每日3次。治療小兒麻疹肺炎150例,多數於4~5天症狀和體徵悄失,病兒精神良好,呼吸正常,食慾增進,胸部x線透視陰影消失。追蹤1月未見復發。

⑤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用大青葉3兩,配合胡頹葉1兩、萊菔子5錢,為1日量,水煎分3次服。根據52例觀察,近期有效率為75%。鎮咳祛痰作用較好,平喘作用不明顯。對單純性的效果優於合併肺氣腫者。

⑥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對急性普通型傳染性肝炎效果最為顯著。用大青葉配合丹參、鬱金、貫眾、大棗組成複方治療100例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有效率達94%。服用大青葉後多數在3~10天內自覺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檢驗恢復或接近恢復者一般為2~20天。用法:大青葉(蓼藍)成人每次1兩煎服,根據病情輕重每日3~6次。

⑦治療鈎端螺旋體病

大青葉(爵床科馬藍)成人每次1~1.5兩,小兒5歲以下海歲1錢,6~12歲6~8錢,12歲以上0.9~1兩,水煎服,每日4~8次。治療41例,多數病例在用藥後1~2天內體溫降至正常,同時中毒症狀消失,療效顯著者占68.2%。與青黴素治療組對照,療效並不遜色,如兩者合併使用,則效果似更顯著。 [1]

⑧治療細菌性痢疾及急性胃腸炎

成人每日用於大青葉(大部分為馬鞭草科路邊青,少部分為爵床科馬藍)45克煎汁1次頓服,或90克2次分服,連服至痊癒後1~2日停藥。治療菌痢(其中慢性者1例,余均為急性)及急性胃腸炎計300餘例,均獲較好效果。治療後完全退燒所需時間為1天左右,排便次數和大便外觀恢復正常及鏡檢陰性所需時間平均不足5天,隨訪未見復發或轉為慢性者。本法曾用以治療小兒腹瀉亦獲較好效果。

⑨治療急性闌尾炎

每日用木青葉3兩,分3次煎服,或用大青葉1兩配合元胡、木香、香附、赤芍各3錢煎服,治療13例,均有療效。服藥後多數在2~6天內疼痛和壓痛消失,白細胞和體溫恢復正常,1例在第9天壓痛消失。 大青葉對多種細菌性及病毒性疾病均有效果。除治療上述疾病外,臨床上曾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口腔、五官等科感染性疾患,如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膽管炎、多發性癤腫、產褥熱、乳腺炎、流產後感染、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牙周炎等,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此外,曾報告1例患者,因口腔潰瘍用大青葉(馬鞭草科路邊膏)液注射後引起血尿反應,經停藥及對症處理後即止。

大青葉的功效與作用-食用方法及禁忌

大青葉的功效與作用:大青葉為馬鞭草科植物路邊青,寥科植物蓼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葉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等的葉或枝葉,大青葉的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斑,大青葉的作用是治外感熱病,溫毒發斑,熱盛煩渴,脾胃虛寒者慎服大青葉。

1、大青葉治腦熱耳聾:大青葉、大黃(銼、炒)、梔子(去皮)、黃芪(制)、升麻、黃連(去須)各一兩,朴硝二兩。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聖濟總錄》大青葉丸)

2、大青葉治小兒赤痢: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3、大青葉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藍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別錄》

4、藍草,味苦氣寒,為清熱解毒之上品,專主溫邪熱病,實熱蘊結,及癰瘍腫毒諸證,可以服食,可以外敷,其用甚廣。又能殺蟲,療諸蟲毒螫者,蓋百蟲之毒,皆由濕熱凝結而成,故凡清熱之品,即為解毒殺蟲之品。又凡苦寒之物,其性多燥,苟有熱盛津枯之病,苦寒在所顧忌,而藍之鮮者,大寒勝熱而不燥,尤為清火隊中馴良品也。《本草正義》

5、大青葉治急性肝炎,肺結核,矽肺,牙痛,蛇傷,過敏性皮炎。《江西草藥》

6、大青葉治熱盛時瘧,單熱不寒者:大青葉嫩葉搗汁,和生白酒沖飲。(《方脈正宗》)

7、大青葉治上氣咳嗽,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粘:藍實葉浸良久,搗絞取汁一升,空腹頓服,須臾以杏仁取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依前法更服,吐痰方瘥。(《梅師集驗方》)

8、大青葉治血淋,小便尿血:鮮大青葉一至二兩,生地五錢。水煎調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9、大青葉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藍葉汁,解斑蝥、芫青、樗雞,硃砂、砒石毒。《綱目》

10、大青葉單味鮮品搗汁或煎服,治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症。

11、大青葉治風疹,丹毒:大青葉搗爛,鼉之即散(先以磁鋒砭去惡血)。(《本草匯言》)

12、大青葉治溫毒發斑:大青葉四兩,甘草、膠各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半,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盡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發汗不解,及吐下太熱,甚佳。(《補缺肘後方》)

13、大青葉治肺炎高熱喘咳:鮮大青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蜜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14、大青葉治乙腦,流腦,感冒發熱,腮腺炎:大青葉五錢至一兩,海金砂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二劑。(《江西草藥》)

15、大青葉治無黃疽型肝炎:大青葉二兩,丹參一兩,大棗十枚。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16、大青葉治熱甚黃疸:大青葉二兩,茵陳、秦艽各一兩,天花粉八錢。水煎服。(《方脈正宗》)

17、大青葉治時行壯熱頭痛,發瘡如豌豆遍身:大青葉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兩,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延年方》大青葉湯)

18、大青葉治熱病發斑,喉腫痛。犀角,大青葉,山梔,淡豆豉。水煎服。方中大青葉與諸藥配伍治溫病熱毒發斑,咽痛。(《活人書》犀角大青葉湯)

19、大青葉治熱病不解,下痢困篤欲死者:大青葉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盡更作,日夜兩劑。(《補缺肘後方》大青葉湯)

20、大青葉治喉風,喉痹: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生易簡方》)

21、大青葉瀉肝膽之實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熱,所以小兒疳熱、丹毒為要藥。《本經逢原》

22、大青葉治麻疹色太紅,或微紫,或出太甚者:大青葉、元參、生地、石膏、知母、木通、地骨皮、荊芥、甘草、淡竹葉。水煎熱服。(段希孟《痘疹心法》大青葉湯)

23、大青葉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大青葉十八銖,黃連十二銖。上二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方》)

24、大青葉單味鮮品搗爛外敷,治丹毒。

25、大青葉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藍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別錄》

26、大青葉治咽喉唇腫,口舌糜爛,口甘面熱:大青葉、升麻、大黃(銼、炒)各二兩,生干地黃(切、焙)三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利即愈。(《聖濟總錄》大青葉湯)

27、大青葉預防乙腦,流腦:大青葉五錢,黃豆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七天。(《江西草藥》)

28、大青葉療傷寒方多用此,除時行熱毒為良。......藍汁,至解毒。以汁塗五心,又止煩悶。甚療蜂蟹毒。陶弘景

29、大青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腸炎,菌痢,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感冒發熱,齒齦出血。(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30、大青葉防治疔、癤、痱子:大青葉(鮮)三兩。水煎服,每日一劑。二大青葉適量,水煎濃汁,加薄荷油適量,洗患處,每日二至三次。(《江西草藥》)

31、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此之謂也。時行熱毒,頭痛大熱口瘡,為胃家實熱之證,此藥乃對病之良藥也。《經》

32、大青葉治大頭瘟:鮮大青葉洗淨,搗爛外敷患處,同時取鮮大青葉一兩,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33、大青葉治淋巴腺炎;闌尾術後感染等炎症:大青葉、木芙蓉葉各半斤,蒲公英三兩。水煎十二小時,取汁20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三次。(《江西草藥》)

34、大青葉治瘟疫熱毒發狂,風熱斑疹,癰瘍腫痛,除煩渴,止鼻衄、吐血,殺疳蝕、金瘡箭毒。凡以熱兼毒者,皆宜藍葉搗汁用之。《本草正》

食用方法

1、大青葉茶

材料:大青葉5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開水沖泡5--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抗菌。

主治:熱病煩渴;流感;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黃疸;口瘡;癰疸腫毒;肺炎;急性腸炎

來源:傳統藥茶方。

2、山楂大青葉茶

材料:山楂30g、當歸15g、大青葉30g

做法:將洗淨的山楂、當歸、大青葉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煎湯,去渣,取汁即成。上、下午各飲適量。

功效:滋陰養血,化瘀活血,清熱解毒。適用於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病毒性感冒等病症。

3、大青葉綠豆湯

材料:大青葉30克、綠豆30克

做法:將綠豆洗淨,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大青葉洗淨、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1小時即可、隨量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治流行感冒,症見高熱不退,惡寒頭痛,甚至寒戰,周身酸痛,倦怠無力,咽痛口喝,或咳嗽,舌紅,脈數。

4、大青葉金銀花蜜飲

材料:大青葉15克、金銀花10克、蜂蜜15克

做法:將大青葉揀去雜質,洗淨後曬乾或烘乾,切成片,與擇洗乾淨的金銀花同放入沙鍋,加水濃煎2次,每次30分鐘,合併2次濾汁,待濾汁轉溫後加入蜂蜜,拌和均勻即成。

5、蒲公英大青葉湯

組成:蒲公英60克、大青葉30克、黃芩24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主治:熱毒壅阻咽喉

出處:劉祥泉方。

6、大青葉清肝降酶茶

組成:垂盆草30克、大青葉10克、虎杖15克。

製法:上方藥量加大20倍,共研為末。每次用40--60克,置於保溫瓶中,用沸水沖泡,蓋悶15分鐘後,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清利濕熱,解毒降酶

主治:病毒性肝炎。黃疸不明顯或黃疸消退後轉氨酶、鹼性磷酸酶乳酸脫氫酶等居高不下。

禁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者宜食後飲用。

按語:垂盆草系景天科植物的全草,性味甘涼,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癰。現代藥理報道其主要含垂盆草甙、氨基酸、糖類、黃酮類等。有護肝、降低轉氨酶及抗菌作用。虎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濕退黃,大青葉清熱解毒,均是治療傳染性肝炎的良藥,三者聯合運用抗肝炎病毒,降酶護肝的作用顯著增強。

來源:《中醫良藥良方》

7、大青葉涼血潤燥飲

組成:生地30g、丹皮9g、紫草15g、茜草12g、黃芩9g、大青葉15g、玄參9g、麥冬6g、石斛9g、花粉9g、蒺藜9g。

功效:涼血清熱,滋陰潤燥。

主治:毛髮紅糠疹,頭皮、顏面、雙肘、膝部皮膚發紅脫屑、瘙癢。青年素稟血熱之體,心緒煩擾,五志化火,血熱化燥生風,肌膚甲錯,潮紅瘙癢,破如刀銼。

按語:生地、丹皮、紫草、茜草、黃芩、大青葉涼血清熱,玄參、麥冬、石斛、花粉滋陰潤燥,佐以白蒺藜消風止癢。

來源:方出《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名見《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

8、丹參大青葉飲

組成:丹參50克、大青葉100克、為1日量(小兒酌減)。

製法:放於大茶杯中,用沸開水浸泡約半小時即可飲用,反覆浸泡與飲用,量與次數均不限,第2天換新藥。

功效: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適用於乙型肝炎。

加減:便秘加大黃10克;食欲不振加三仙各10克;尿少加海金沙10克;腹脹加檳榔10克;口苦加龍膽草15克;肝脾腫大加鱉甲粉5克沖服;脅痛加青皮10克;嘔吐加竹茹5克;黃疸加茵陳10克。

來源:馬鳳友.陝西中醫,1991;12(3):101

9、板藍大青葉茶

材料:板藍根5g、大青葉5g、羌活3g、綠茶5g。

用法:將板藍根、大青葉、羌活用300ml水煎沸後,沖泡綠茶5--10分鐘即可。也可直接沖泡飲用。

功效:清熱,抗病毒。

主治:病毒性感冒。

來源:傳統藥茶方。 [2]

用藥禁忌

1、脾胃虛寒者慎服大青葉。

2、無實熱者忌大青葉。《醫略六書·藥性總義》

3、非心胃熱毒勿用大青葉。《本草從新》

4、脾胃虛寒者禁用大青葉。《得配本草》

5、大青葉不可施之於虛寒脾弱之人。《本草經疏》


《大青葉》的精美圖片欣賞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大青叶(爵床科))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大青葉:清熱解毒之功效


相關視頻

大青葉炒着吃


相關視頻

清熱解毒-大青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