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棘鮃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棘鮃科體長橢圓形,極縱扁;雙眼同位於體左側或右側。口於吻端;下頜稍突出;上下頜齒小而尖銳;齶骨無齒。鰓蓋膜分離;前鰓蓋骨後緣多少游離,無皮膜或鱗片。

背鰭起點於眼之上方;背鰭與臀鰭均不與尾鰭相連;腹鰭基底短,具I硬棘5軟條;眼側胸鰭短於盲側,內側鰭條分枝,盲側鰭條均不分枝。肛門偏於眼側。全世界5屬6種(Nelson,2006)。[1]

形態特徵

背鰭始於眼上方或吻部;背、臀鰭均無鰭棘,鰭條全部或後部分枝。有眼側胸鰭較無眼側短(短鰈屬例外),中部鰭條分枝而無眼側均不分枝。腹鰭基短,對稱,有一鰭棘5鰭條,由匙骨後方的腰帶骨支持鰭條均分枝。尾鰭21—23,中部13或15鰭條分枝。兩眼均位左或右側;上眼常比下眼位較前視神經交叉為單型,即鮃類右眼神經位背側,鰈類相反。牙尖小。犁骨有或無齒。鰓耙發達,並常散有小刺突。下咽骨、第3上鰓骨與第2—4上咽骨有尖齒群。有或無輔頜骨。前鰓蓋骨後緣游離。鰓蓋膜分離且游離。側線兩側各一條,在胸鰭上方有一彎弧部。體兩側有鱗。肛門與生殖突均位偏體有眼側。

上枕骨連側枕骨。眶間骨骼由左右額骨形成。有或無眶下骨。尾舌骨扇狀或鈍鈎狀。第一上鰓骨叉狀。第一間脈棘短,不連第一脈棘,或呈長弧狀連第一脈棘。椎骨約30—32個;腹椎無橫突,腎脈棘叉狀或非叉狀,長不及第一脈棘1/2;髓棘與脈棘微呈叉狀;尾杆骨未與尾下骨癒合(短鰈屬除外),尾下骨4或6個。有肋骨與背肋骨。

分布範圍

為熱帶與溫帶底層海魚類。共五屬,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只棘鮃屬(Citharus Rose,1793)分布於西非及地中海。現知我國有3屬。

棲息環境

底棲砂泥底魚類,棲息深度在18-73米左右,有些種類常被發現於河口外圍。產漂浮性卵,孵化後小魚之外形和一般魚類相同,眼睛位在體之兩側,且先行漂浮性生活,然後才下沈至砂地上活動。具有保護色,會隨外在環境之變化而改變體色,如不仔細尋找,常會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利用背鰭和臀鰭緩緩的遊走,遇到敵人,則會擺動身體及尾部快速遊動或躲入砂中。是砂地上的隱身能手。屬肉食性,平時於砂地上覓食小魚及甲殼類等。

科目種屬分類

新西蘭短鰈Brachypleura novaezeelandiae

腋鱗擬棘鮃Citharoides axillaris

擬棘鮃Citharoides macrolepidotus

大鱗擬棘鮃Citharoides macrolepis

斑尾棘鮃Citharus linguatula

大鱗真棘鮃Eucitharus macrolepidotus

鱗眼鮃Lepidoblepharon ophthalmolepis

雙斑似棘鮃Paracitharus macrolepis

視頻

棘鮃科 相關視頻

少見的極品黑瑪麗,黝黑的身材,巨大的背鰭太完美了
蘭壽金魚長出了背鰭,這是雜交了嗎?觀賞魚玩家過來看稀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