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甲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棘甲龍屬(學名:Acanthopholis)是甲龍亞目結節龍科下的一種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英格蘭,約1億年前,相當於森諾曼階。
外型特徵
棘甲龍的鱗甲由橢圓形甲片組成,水平地排列於皮膚上,在頸部、肩膀有尖刺延伸出,沿者脊椎排列。牠們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牠的大小估計約為3到5.5公尺長,體重接近380公斤。
分類及命名
在1865年,以挖掘、販賣化石為工作的John Griffiths,在英格蘭肯特郡的福克斯頓一處海岸,發現這些恐龍化石、皮內成骨。他將這些化石賣給治金學學者John Percy,再轉手賣給古生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赫胥黎雇用Griffiths在該地繼續挖掘。儘管該挖掘地點是位在潮間帶,挖掘難度高,他們仍在該地出土其他化石,包含部份腦殼及一些顱後身體骨骼。
在1867年,托馬斯·亨利·赫胥黎這將這化石命名為恐怖棘甲龍(學名Acanthopholis horridus)。屬名在古希臘文意思是「尖刺的鱗片」,意指這種恐龍的鱗甲形狀;種名在拉丁文則意為「可怕的」。
在1890年,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提出pholis是陰性字根,所以將種名修改為相對應的horrida。
全模標本(編號GSM 109045-GSM 109058)包含三顆牙齒、一個頭蓋骨基部、一個背部脊椎骨、已及一些尖刺與鱗甲。標本發現於英格蘭的劍橋海綠石沙,地質年代約1億年前,相當於阿爾布階至森諾曼階之間,但由於地質活動影響,可能有較古老岩石侵入至該挖掘地點。
在1869到1871年之間,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命名數個新種:A. macrocercus、A. platypus、A. stereocercus、以及A. eucercus。
在1878年,絲萊命名A. tanyspondylus,隔年建立為獨立屬優尾龍。另外,絲萊將A. stereocercus改歸類於棄械龍的新種Anoplosaurus major'。
在1902年,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提出新分類法,認為棘甲龍、棄械龍是同種動物,並將棄械龍的兩個種Anoplosaurus curtonotus、A. major都改歸類成棘甲龍的兩個種。
在1879年,絲萊將A. macrocercus建立為新屬Syngonosaurus。
在1956年,Friedrich von Huene將A. platypus改歸類於大尾龍。
在1999年,有些學者重新研究棘甲龍的化石,認為棘甲龍的所有種都是個可疑名稱,這是因為目前資料只能證明牠屬於結節龍科,但其他所知有限。
棘甲龍的標本通常是關節脫離、破碎狀態;其中的某些化石,很難辦認是否屬於甲龍類。他們也發現絲萊在研究棘甲龍時,曾將兩個標本命名為"A. hughesii"、"A. keepingi",這兩個種名目前都是無效名稱 。
當赫胥黎命名棘甲龍時,將棘甲龍歸類於腿龍科。
在1923年,法蘭茲·諾普喬將期歸類於個別的棘甲龍科(Acanthopholidae)。目前研究多把棘甲龍歸類於甲龍亞目的結節龍科。
參考書目
- 《The Armored Dinosaurs》、author=Carpenter, Kenneth、publisher=Indiana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253-33964-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