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棉花黃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棉花黃葉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棉花黃葉是由棉花黃斑型黃萎病、黃色網紋型枯萎病或缺等元素而引起的葉片發黃的病變,葉脈褪綠變成黃色或黃白色,一般從葉緣或葉尖開始。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棉花黃葉

病因:黃斑型黃萎病黃色網紋型枯萎病

病變特點:一般從葉緣或葉尖開始

外文名稱:Cotton leaves

特徵:葉脈褪綠變成黃色或黃白色

黃色網紋型枯萎病

葉脈黃,葉脈褪綠變成黃色或黃白色,葉肉部分仍保持綠色,呈現黃色網紋狀斑塊。有時也可局部或全部變黃。一般從葉緣或葉尖開始,從上向下發展。此症狀發展比較慢,但可擴大到整個葉片,最後乾枯脫落,棉株死亡(防治方法見本報6月30日《「三合一」防治棉花「枯」「黃」兩病》一文)。

黃斑型黃萎病

葉脈不黃,葉脈附近仍保持綠色,發病初期葉肉產生淡黃色不規則病斑,病葉邊緣稍向上捲曲,隨着病情的發展,淡黃色斑塊部分的顏色逐漸加深,呈黃色至褐色,病葉邊緣向上捲曲,繼而發展為掌狀花斑,類似「花西瓜皮」。一般由中、下部葉片開始發病,葉片不脫落。

缺鐵性黃葉

葉脈不黃,幼葉開始時葉脈間組織失綠,以後完全失綠,表現為「缺綠症」或「失綠症」。有時,一開始整個葉片就呈黃白色。多新葉失綠、老葉仍可保持綠色。莖稈短而細弱,土壤中磷、鋅、錳、銅含量過高,鉀含量過低,土壤粘性大、水飽和度高,使用硝態氮肥,均會加重缺鐵。

缺鉀性黃葉

葉脈不黃,葉脈間組織失綠髮黃。一般從葉緣到中央、由葉尖到葉基而發生。一般自下部葉片最先發生,下向上發展;特別嚴重時可表現在中、上部葉片上,葉脈之間失綠而變黃白色,葉脈之間可出現明顯的褐色、紅褐色小斑點(針尖大小),繼而呈現褐色、紅色、桔紅色壞死,並可以發展到全葉。有時葉片皺縮、發脆、焦枯,葉緣向上或向下捲起(館陶縣河寨村宋五欽棉田的表現症狀為缺鉀、缺鐵並發)。

黃葉型紅葉莖枯病

葉脈不黃,葉肉組織褪綠,開始發病時,葉片邊緣稍帶黃色。自上而下、從外向內發展。發展後可使葉片由黃變成紫紅色,葉質增厚、皺縮、發脆(註:該病與土壤的低鉀有關,但不同於單一的缺鉀症)。

缺硼型黃葉

葉脈黃,邊緣失綠變黃,可上部幼齡葉片上,葉片向上捲曲。

缺錳型黃葉

葉脈不黃,幼葉呈黃灰色或紅灰色,先表現在上部幼齡葉片上。

缺硫型黃葉

葉脈不黃,葉肉失綠呈黃紫色。

缺鋅型黃葉

葉脈不黃,葉脈間組織失綠變褐色,並可產生壞死的斑點。

缺氮型黃葉

葉脈不黃,一般在老葉上發生,嚴重時在幼葉呈黃綠色,以後變成黃色。[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