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梨鏽病
梨鏽病又稱赤星病、羊鬍子,是由梨膠鏽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梨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和新梢,嚴重時也危害幼果,也危害葉柄和果柄。侵染葉片後, 在葉片正面表現為橙色,近圓形病斑,病斑略凹陷,斑上密生黃色針頭狀小點,葉背面病斑略突起,後期長出黃褐色毛狀物。果實和果柄上的症狀與葉背症狀相似,幼果發病能造成果實畸形和早落。
梨鏽病在中國東北、華北、中南、華東、西南各地都有發生。梨鏽病是梨樹重要病害,嚴重年份個別梨園梨樹感病品種的病葉率在60%以上。病害的輕重與春季風向及梨園與檜柏的距離有密切的關係。擔子孢子傳播的有效範圍是2.5-5前面,在梨園周圍5前面以內有檜柏、梨樹遭受侵染的威脅就較大。春季多雨溫暖,有利於冬孢子的萌發。17-20℃冬孢子萌發迅速。當梨樹幼葉初展時,如正逢春雨,梨鏽病將嚴重發生。
梨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合理建園。發展新梨園時,應考慮儘量遠離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植物5前面以上。再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梨鏽病
外文名:Pear rust
別 名:赤星病、羊鬍子
為害植物:梨
為害部位:主要危害葉片和新梢,嚴重時也危害幼果
病 原:梨膠鏽菌
病原特徵
病原為梨膠鏽菌(Gymnos porangium haraeanum Syd.),屬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鏽菌目、柄銹科、膠柄銹屬。病菌是轉主寄生菌,需要在兩類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性孢子器、銹孢子器產生在梨樹上,冬孢子和擔孢子則產生在檜柏上。
形態特徵
梨葉正面針頭狀的小黑點就是性孢子器。性孢子器扁球形,它半埋在梨葉表皮下,孔口外露,大小為120-170微米×90-120微米,內生許多紡錘形、無色的性孢子,大小為8-12微米×3-3.5微米,許多細長的受精絲由性孢子器內伸出。梨葉背面短毛狀物是銹孢子器,呈細圓筒形,長5-6毫米,直徑0.2-0.5毫米,內生許多近球形的銹孢子,大小為18-20×19-24微米。銹孢子器外被護膜細胞層,組成銹子器壁,組成銹子器壁的護膜細胞長圓形或梭形,大小42-87微米×23-42微米。外壁有長刺狀突起,銹子器內生有很多的銹孢子。銹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20微米×19-24微米,膜厚2-3微米。橙黃色,表面有瘤狀細點。冬孢子角紅褐色或咖啡色,圓錐形,初短小,後漸伸長,長2-5毫米,頂部寬0.5-2毫米,基部寬1-3毫米。冬孢子通常需要25天才能發育成熟。冬孢子橢圓形或紡錘形,雙胞,黃褐色,大小為33-62微米×14-28微米,在每個細胞的分隔處各有2個萌發孔,柄細長,其外表被有膠質遇水膠化。冬孢子萌發時長出擔子,擔子4個細胞,每胞生一小梗,每小梗頂端生一擔子孢子。擔孢子卵形,淡黃褐色,單胞,大小為10-15微米×8-9微米。
生理特性
病菌需要在兩類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在梨、山楂、木瓜等寄主上產生性孢子器及銹子器;在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上產生冬孢子角,冬孢子萌發溫度範圍為5-30℃,最適溫度為17-20℃。擔孢子萌發適溫為15-23℃,銹孢子萌發適溫為27℃。該種病原除可侵染梨樹外,還可侵染木瓜、山楂、棠梨和貼梗海棠等。轉主寄主為松柏科的檜柏,此外還有歐洲刺柏、南歐柏、高塔柏、圓柏、龍柏、柱柏、翠柏、金羽柏和球檜等。
症狀
葉片感病:初期在葉正面有橙黃色、有光澤的小斑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中部橙黃色,邊緣淡黃色的病斑,最外面有一層黃綠色的暈圈,表面密生黃色小粒點。天氣潮濕時,其上溢出淡黃色黏液,乾燥後,小粒點變成黑色。病斑組織逐漸變肥厚,葉片背面隆起,正面微凹陷,在隆起部位長出灰黃色的毛狀物。
果實感病:初期病斑大體和葉片相似,後期產生黃色毛狀物。銹子器成熟後,先端破裂,散出黃褐色粉末。病斑以後逐漸變黑,病葉易脫落。
轉主:寄主檜柏發病,起初在針葉、葉腋或小枝上出現淡黃色斑點,後稍隆起。在被害後的第2年3月間,漸次突破表皮露出紅褐色或咖啡色的圓錐形角狀物,為冬孢子角,在小枝上發生冬孢子角的部位,膨腫較顯著。春雨後,冬孢子角吸水膨脹,成為橙黃色舌狀膠質塊,乾燥時縮成表面有皺紋的污膠物。[1]
發生規律
梨鏽病為轉主寄生,在梨樹上形成銹孢子成熟後,隨風傳到檜柏上,侵入檜柏枝葉,形成冬孢子,次年春遇到雨水,冬孢子萌發產生小孢子,再隨風傳到梨樹上,經過一定時間形成性孢子器,再經過一系列變化產生小孢子而侵染梨樹。傳播距離2.5~5公里。小孢子遇乾燥條件易死亡。5—6月為發病盛期。
發病條件
1、轉主寄主:梨鏽病病菌有轉主寄生的特性,必須在轉主寄主如檜柏、龍柏、歐洲刺柏等樹木上越冬,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若梨園周圍方圓5千米範圍內沒有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梨鏽病則一般不能發生。
2、氣候狀況:春季梨樹萌芽展葉時,如有降雨,溫度適宜,冬孢子萌發,就會有大量的擔孢子飛散傳播,發病必重。此時的風力和風向都可影響擔孢子與梨樹的接觸,對發病輕重有很大關係。如果3月上中旬的氣溫高,冬孢子成熟早,冬孢子成熟後,若雨水多,冬孢子萌發,而此時梨樹尚未發芽,冬孢子萌發產生的擔孢子沒有侵染梨樹幼嫩組織的機會,發病就輕。若梨樹發芽前天氣乾燥,氣溫又較低,冬孢子未萌發,而在梨樹展葉後氣溫高,雨水多,冬孢子大量萌發,則梨鏽病發生就重。所以,2-3月份的氣溫高低,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雨水多少,是影響當年梨鏽病發生輕重的重要因素。
3、越冬病菌基數:在有檜柏、龍柏等樹木存在的情況下,如在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樹上的越冬病菌基數大,初侵染源充足,梨鏽病發生就嚴重,反之,則發病較輕。
4、種和品種抗性:梨的不同種和品種對鏽病的抵抗力差異較大,一般梨易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抗病。[2]
侵染循環
梨鏽病菌以多年生菌絲體在檜柏受侵染部分的組織里越冬,每年都可繼續產生冬孢子角。春季冬孢子角出現,春雨後,冬孢子角吸水膨脹成花朵狀。當氣溫適合時即萌發,產生擔子孢子。擔子孢子借風雨吹送到梨樹嫩葉、新梢和幼果上,就可萌發產生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侵入過程只需數小時。菌絲在細胞間發展,經6-10天的潛育期,菌絲糾結在葉正面產生性孢子器。這時葉面呈橙黃色病斑,性孢子器內產生性孢子和密汁,性孢子由孔口隨密汁溢出,經昆蟲傳至異性的性孢子器受精絲上受精,雄性核進入受精絲後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向葉背發展,約經3周,由葉背生出銹孢子器,銹孢子器在5月份大量形成和成熟,並產生鏽孢子。銹孢子萌發後,菌絲侵入檜柏的新梢,並以菌絲體在檜柏上越冬。第二年春季3-4月間再度形成冬孢子角。菌絲在檜拍上為多年生,故每年都能產生冬孢子角,成為初次侵染來源。梨鏽病菌無夏孢子階段,不發生再次侵染,故該病1年中只發生1次。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清除轉主寄主:清除梨園周圍5千米以內的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是防治梨鏽病最徹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園時,應考慮附近有無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存在,如有應全部清除,若數量較多,且不能清除,則不宜作梨園。
剷除越冬病菌:如梨園近風景區或綠化區,檜柏等轉主寄主不能清除時,則應在檜柏樹上噴殺菌農藥,剷除越冬病菌,減少侵染源。即在3月上中旬(梨樹發芽前)對檜柏等轉主寄主先剪除病癭,然後噴布4-5波美度石硫合劑。
化學防治
在梨樹上噴藥,應掌握在梨樹萌芽期至展葉後25天內,即擔孢子傳播侵染的盛期進行。一般梨樹展葉後,如有降雨,並發現檜柏樹上產生冬孢子角時,噴1次20%(質量分數,後同)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或2-3波美度石硫合劑、1:2:(100-160)倍式波爾液,隔10-15天再噴1次,可基本控制鏽病的發生。若控制不住,必須追加20%氟硅唑·咪鮮胺800倍液,若防治不及時,可在發病後葉片正面出現病斑(性孢子器)時,選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20%氟硅唑·咪鮮胺800倍液,可控制危害,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可在梨樹發芽後開花前和落花後各噴藥一次,選用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1000-2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0-2500倍液、25%苯醚甲環唑乳油7000-8000倍液(落花後慎用)、25%鄰酰胺懸浮劑500-800倍液、40%腈菌唑可濕性粉劑7000-8000倍液、30%醚菌酯懸浮劑2000-3000倍液、25%肟菌酯懸浮劑2000-4000倍液、12.5%氟環唑懸浮劑1500-2000倍液、10%氟硅唑1200-15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劑2500-3000倍液、80%全絡合態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粉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5%已唑醇懸浮劑1000-20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1500-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等噴霧防治。
或選用混配劑,如20%三唑酮乳油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溶性粉劑6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20%萎銹靈乳油600-8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防治。
注意開花期不能噴藥,以免產生藥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