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梓潼七曲山大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梓潼七曲山大廟,位於綿陽市梓潼縣城北郊的七曲山大廟,是川西北地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這裡,山勢雄奇,峰迴路轉,巍巍廟宇,依崖而立,喬木垂蔭,風光秀麗,素有「蜀道明珠」之稱。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描述的「五丁開山」的故事就發生在此。

基本情況

七曲山大廟舊稱「文昌宮」,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專廟。自元代開始,歷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才成為現在的規模,整個殿宇樓閣共二十三處。其結構謹嚴,布局有序,廊腰縵回、曲折。其結構謹嚴,布局有序,廊腰縵回,曲折自然,雕樑畫棟,莫不精工,為蜀中少有的古建築群。廟內還存有罕見的大鐵鑄造像、鐵鑄花瓶等珍貴文物。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曾將大廟認作「家廟」。 七曲山大廟還以古柏聞名,飛貫其中的川陝大道兩旁,古柏挺秀、鬱鬱蔥蔥。主峰層林冠蓋,四季常綠,疏條交映,幽雅靜謐。山中一株「晉柏」虬枝粗干,宛若蒼龍騰空,有「樹王」之稱,為古「翠雲廊」之奇觀。

七曲山大廟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建築輝宏。遠近聞名的七曲山大廟,便座落在梓城北九公里處的七曲山,山上廟宇莊嚴,古柏森森,是遊客探幽訪勝的好去處。

七曲山大廟始建於晉,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後,在此建造「文昌宮」,後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蹟建築群,整個大廟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群所組成。

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風格[1],是研究我國古建築史的珍貴實物資料,現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大廟在布局上,依山造勢,顯得極其宏偉壯觀,古建築、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輝映,既為祭祀聖地,又是風景名勝區。

景區級別

風景名勝區劃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能夠反映重要自然變化過程和重大歷史文化發展過程,基本處於自然狀態或保持歷史原貌,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請設立國家級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國務院批准公布。

省級風景名勝區,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請設立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視頻

梓潼七曲山大廟 相關視頻

中國四川 梓潼七曲山大廟
梓潼七曲山大廟丹桂飄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