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簌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簌溟
出生 1893年10月18日
北京
逝世 1988年6月23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知名作品 《人心與人生》

梁簌溟,1893.10.18-1988.6.23,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鑑的經驗。著有《鄉村建設理論》《人心與人生》

人物簡介

梁漱溟,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現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其長子:梁培寬,次子:梁培恕。 梁漱溟出身於"世代詩禮仁宦"家庭,早年頗受其父梁濟(巨川)的影響。青年時代又一度崇信康有為、梁啓超的改良主義思想。辛亥革命時期,參加同盟會京津支部,曾熱衷於社會主義,著《社會主義粹言》小冊子,宣傳廢除私有財產制。二十歲起潛心於佛學研究,幾度自殺未成,經過幾年的沉潛反思,重興追求社會理想的熱情,又逐步轉向了儒學。梁漱溟說:"我願終身為華夏民族社會盡力,並願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永久信賴的一個人。"

學術地位

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師,後升為教授,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闡發其"東方精神文明論"和新儒家思想,在學術界頗有影響。1924年,他辭去北大教職,到山東菏澤辦高中,又創辦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發表《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鄉村建設大意》、《鄉村建設理論》等著作,推行鄉村建設運動。1925年任山東省立六中(今菏澤一中)高中部主任。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擔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今廣雅中學)校長,他將廣雅精神提煉為"務本求實"四個字,並成為延續至今的校訓。1931年在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抗戰活動,曾在重慶北碚辦勉仁書院。1939年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1940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務委員。次年赴香港辦"民盟"刊物《光明報》並出任社長。1946年,參加重慶政治協商會議,並代表"民盟"參與國共兩黨的和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四川北上,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50年後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 1955年,由於批評當時的農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後主要在家從事理論研究,發表了《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中國人》等著作。八十年代後期,以九十多歲高齡仍然著文、演講,繼續宣傳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梁漱溟先生與山東鄒平有着不解之緣,在遺囑中表示把自己的骨灰安放於鄒平,現梁漱溟紀念館坐落於鄒平一中圖書實驗樓。

學術思想

梁漱溟自稱"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其學術思想自定位為:"中國儒家、西洋派哲學和醫學三者,是我思想所從畫之根 梁漱溟柢"(《朝話》),把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他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提出以"意欲"為根本,又賦予中國傳統哲學中"生生"概念以本體論和近代生物進化論的意義,認為"宇宙實成於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和那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罷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在東西文化觀上,把人類文化劃分為西洋、印度和中國三種類型,稱"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國其根本精神的",與向前看和向後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別。中國文化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家學說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它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比西洋文化要來得"高妙",認定"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復興",認為只有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們嘗到"人生的真味"。斷定中國是一個"職業分途"、"倫理本位"的社會,缺乏"階級的分野"(《中國文化要義》),因此反對階級鬥爭的理論,以為應該通過恢復"法制禮俗"來鞏固社會秩序,並"以農業引導工業的民族復興"(《鄉村建設理論》)。 其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學概論》《唯識述義》等,今編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生平概要

梁漱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歲啟蒙讀書,但還不會穿褲子;上了四所小學,學的是ABCD;只有中學畢業文憑,卻被蔡元培請到全國最高 梁漱溟學府北京大學教印度哲學;在城市出生成長,然而長期從事鄉村建設;一生致力於研究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學者,可是卻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斷追求的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着;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 大眾眼中特立獨行的梁漱溟,曾經有過怎樣的苦悶、掙扎或是從容、豁達,曾經給過家人怎樣的慈愛和要求?梁的兩個兒子---梁培寬和梁培恕在退休後,用了20年的時間來重新研究父親、"走近父親"。在他們眼中,有着另外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梁漱溟。面對父親留給世人的大量著作文章和思想財富,兄弟倆稱自己能做的就是搜集、整理、編輯先父留下來的各種文字資料,多出一些原著性的東西,留給讀者作一個比較。 兒子眼中的梁漱溟 "父親對我們完全是寬放的,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 "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學界(術)泰斗'和'國寶'的桂冠摘下來!"北大教授季羨林在新書中稱要把自己頭上的這幾頂帽子退回去。在季羨林之前,有更多的當代名人對加在他們頭上的桂冠表示過異議。在否定者的行列中,梁漱溟先生是最徹底的一個,這位被稱為是"中國脊樑"的人物在名聲之外有着更多的爭議。 "前生是一個和尚" 梁漱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者、哲學家、思想家、活動家、政、一個才是真正的梁漱溟。一直以來這都是政學兩界人士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在國家圖書館裡,博碩士論文以梁漱溟為研究對象的專著超過了數十種。 但梁漱溟在晚年曾自言,"人有今生、前生、來生,我前生是一個和尚。"這一說法梁漱溟從未和家人說過,也幾乎不向朋友提及。 1912年他19歲時,參加了中國革命同盟會京津支部,成了一個革命者,隨後又當了《民國報》的編輯及外勤記者,專跑國會,研究西方政治體制在中國的應用。但是,同一段時間,他卻因人生問題之困擾兩度欲自殺,曾拒婚、茹素,入迷佛學,一度想出家當和尚。 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讓他以後的人生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 1916年,在其時的內閣司法部任秘書期間,梁曾經杜門研佛三年。"父親很早就開始考慮這些人生問題,後來他給我講過一些佛教故事,釋迦牟尼出家的故事讓他心有所戚。他同樣是看見別人窮苦就受不了的人,後來的信佛實際上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梁漱溟的次子梁培恕先生回憶說。梁漱溟終身不坐人力車,據他自己說是因為年輕時碰見一個老人拉着人力車,內心感到痛楚難忍。 其後一年因為研究印度哲學被蔡元培延請到北大,中學畢業而榮登大學教授座席。在北大的七年時間,他發表了諸多影響深遠的專著,1919年《印度哲學概論》問世,其後兩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此書一度再版八次。 信佛的梁漱溟卻也有自己的規矩,"他沒有禮佛行動,從來沒有去寺廟燒香拜佛,他是在自我修養上下功夫。"長子梁培寬說,後來在抗戰時梁漱溟曾帶着學生深入前線,他寫信給梁培寬稱"時人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行蓋踐之以。" 儘管對佛學鑽研很深,但1918年父親梁濟沉潭自盡後,梁漱溟開始折入儒學,而且同樣欣喜萬分。他曾對兒子培恕說:"佛學只能讓少數人受益,可孔子的學說是對大多數人說的,他肯定人要付出努力,下一番功夫是可以過得好的。"培恕說這"下功夫"其實也是修身,也就是他自己總結的人生第三種態度:鄭重。 多年以後有人稱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他92歲的時候,海外有報紙稱他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我把報紙念給他聽。他聽完後搖了搖頭,大概是對這樣的稱呼並不贊成。" 梁培寬說,父親梁漱溟對別人給他加上的學者、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的稱號都不太認同。 梁瀨溟曾對學生說"我與哲學無緣。我不懂什麼叫哲學。我就是這樣,誤打誤撞地進了哲學的門。""他自己說他是一個問題中人,不斷在問題中生活,佛學也好,儒學也好,西方的理論也好,都是為了解決他的問題。"梁培寬說,所以當山東孔子研究所的人給他寄來登記表,聘請他為研究所的專家時,他拒絕了,他說:"我不是專家,誰認為我是就讓誰填去。" 讓梁培寬記憶猶新的是,父親曾這樣表述自己:"只有志業,沒有職業"。就是說只有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選擇自己的職業。在梁漱溟看來,由西方功利主義到佛學再到儒學這一切都只是要解決他自己思想上的問題和中國的問題。 最自由的教育 "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梁培恕先生笑着說,"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用兩 梁漱溟著鄉村建設理論個"最"字來形容並不過分。梁培恕稱自己小學、中學、大學都沒畢業,因為每次都在中途就輟學了,有時因為搬家,有時卻是因為梁培恕自己不想去上學了。讓梁培恕奇怪的是,父親梁漱溟對他採取了任其自然的態度,後來還是別人勸說才又去上的學。 梁培寬在回憶父親時,常說:"父親對我完全是寬放的……我在父親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種精神上的壓力。他從不以端凝嚴肅的神氣對兒童或少年人……先父認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他不同意的,讓我曉得他不同意而止,卻從不干涉。" 梁漱溟這種教育方式貫穿始終,梁培寬亦記得父親從未在學習或者成績上要求過他們兄弟倆。一次梁培寬考試得59分,曾拿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梁培寬說,父親其實並非對自己要求不嚴,而是他認為這種事情你知道了好,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梁漱溟甚至把他的這種教育方法用到了自己的政治試驗上。 1917年梁漱溟出任北大講師的時候完成了他的巨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他在這一時期顯露出入世濟人的心懷,稱"吾輩不出如蒼生何"。他把解決中國問題的重點,落實在社會改造上,他想出的辦法是"鄉治"。 在成功說服軍閥韓復榘後,梁漱溟得以在河南、山東開始他的"鄉村自治"試驗。 梁培恕說父親的鄉村運動,最先提法是鄉村建設。父親的理想是要教育全民,創造新文化,改造思想。梁漱溟認為,舊中國傳下來很多弊病,比如政治上不上軌道,是因為舊思想作祟。改造中國,思想是阻礙,不是槍、不是政權。所以他把鄉村建設運動的主旨定為八個字:"團體組織,科學技術",是要把散漫的、只顧自家自身的農民組織起來搞生產,在生產中學習和運用科學技術。 在山東,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有很大"特權",他的鄒平研究院實際上代行了全縣的行政管理功能。他在 梁漱溟推行自己的試驗時,將鄉、村一級的行政機構全部去掉,在鄒平只保留了一個縣政府。實際上,在鄒平的鄉村試驗更像是梁在教育孩子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無為而治",更多的時候,他把功夫用在對農村人的精神教育上。作為當時的"特區",鄒平縣是不向省里交稅的,每年還要從省里拿一些補助,研究院的知識分子們的工資也都來自於行政。梁培恕認為,當時的"官辦"色彩還是很濃。 梁漱溟發起的這一運動因為抗戰被迫中斷了。後來梁培恕又回過幾次鄒平,那裡的人們現在還記得梁漱溟當時辦學校的情景,因為宣布窮人的孩子可以不交錢上學,當時有好多農民的孩子也都去上學了。但不收學費也造成了後來學校經費緊張的問題。然而老百姓經濟上確實有了改變,比如會種蠶、種棉花,還開展了手工業,有了化工廠、醫院。但當地人對當初讓大人和老人去認字什麼的,並沒有更多的積極性。"他們其實並不理解我父親在做什麼",梁培恕說,父親後來也和他談過,可能再多幾年時間效果也不會更好,當時理想主義的成分更多一些。 拿着刷子畫紅太陽 持"只發言,不行動"的梁漱溟,自以為自己有幾分"分量",在1953年因為總路線問題與毛澤東發生當面爭執,在種種和政府對着幹的行為之後,自稱"有脊樑"的他又低三下四的要求政府把自己劃為"進步"的一類,還要求毛要有"雅量"。毛澤東尖銳的批評了他,表示:"梁漱溟沒有一點功勞,沒有一點好處。你說他有沒有工商界那樣的供給產品、納所得稅的好處呢?沒有。他有沒有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好處呢?沒有。他起過義沒有呢?沒有。他什麼時候反過蔣介石,反過帝國主義呢?沒有。他什麼時候跟中共配合,打倒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呢?沒有。所以,他是沒有功勞的。他這個人對抗美援朝這樣的偉大鬥爭都不是點頭,而是搖頭。為什麼他又能當上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委員呢?中共為什麼提他做這個委員呢?就是因為他還能欺騙一部分人,還有一點欺騙的作用。他就是憑這個騙人的資格,他就是有這個騙人的資格。 在梁漱溟看來,點頭承認他是正確的,這就叫有"雅量";不承認他是正確的,那就叫沒有"雅量"。那樣的"雅量",我們大概不會有。但是,我們這一點"雅量"還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協委員還可以繼續當下去。"(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 此後他成了歷次運動的"老運動員","什麼運動都會找父親。'文革'期間,當時他和政治上的朋友已經不大來往了,張申府還是經常來,父親也經常到他那裡去。" 梁培寬說。 有一次,培恕和哥哥到父親那裡,看到屋子裡掛了一副裱好的對聯,父親在對聯中寫道:"情可無言喻,文期後世知。"上聯是寫給我們兄弟兩個,意思是說他對我們兩個的感情是不用說的,下聯則是期望他的文章能為後世人所了解。 "文革"中梁漱溟沒怎麼受迫害,梁培恕說這全靠他自己的修養。其時梁培寬和梁培恕都已上班了。一天中午,梁培寬和梁培恕同時接到電話,稱"我們是某某中學的紅衛兵,到你家要抄家了,你們回來一趟。" 梁培恕匆忙往回趕。到了家,院子裡一片狼藉,東西扔了一院子。一進門,就被紅衛兵拉住了,上上下下打量了梁培恕一遍。梁培寬隨後也趕回來了。兩兄弟只能站到院子裡,看着他們燒東西,搜查。 梁漱溟其實也吃過不少苦頭,但在和美國學者艾愷教授談到這一段時,他只是說當時"心裡有點不愉快,幾天我就過去了"。他的房子被占了的時候,他只能睡在水泥地上,那已經是夏末秋初,天氣開始變涼,衣物被抄走,他只能把洗臉毛巾系在腰間,以免着涼。街道上也曾拉梁漱溟去陪斗,他也曾"坐飛機",回來後一身汗水。 "他也挨過打。山東來人調查一個我父親認識的人,讓他揭發,我父親據實回答,也說不出什麼,人家說他不老實,一個巴掌就把他的眼鏡打到了地上。"梁培恕說,關於這件事,他也沒對艾愷教授講。實際上,他把這事給淡忘了。 在梁培恕記憶中,還有一件事情令他記憶深刻。那時革命群眾流行畫紅太陽,街上到處是旭日、大海,前門大街上的鋪子整個就是紅彤彤的了。梁漱溟還上街買顏料,也跟着去外面牆上畫。集體挖防空洞的時候,梁漱溟也積極參與,有一次因為遲到還很自責地將此事寫進他的日記里。這些事情,梁培恕分析,父親是贊同的,因為他是想清楚了,認同了才去做的人,要是想不通,他是絕對不會去做這類事情的。 最大的樂趣是思考問題 一向頗為嚴肅的梁漱溟在家裡亦不苟言笑,在梁氏兄弟的記憶中,父親的確很少開懷大笑,但是他並不 梁漱溟先生家庭照是一位古板的人。 他愛好和人討論,也愛好書法。但他最大的愛好卻是思考問題。 梁培寬對此印象頗深:"父親當時做鄉村工作的時候,大家一起談到各自的愛好。有人說喜歡下棋,有人說喜歡旅遊。問到他,他說,我的樂趣就是思考問題。我要有時間的話,就要思考問題。他常對別人說,你看我最閒的時候,其實是我最忙的時候。你看着我坐在那裡似乎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其實我的思想已經跑得很遠很遠了。"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有思想,而且本着自己的思想去行動的人。 因為思考問題,梁漱溟經常失眠。腦子一開動起來,很難剎住車。後來到北大教書,因為失眠,他還向學校提出過辭職。每隔一段時間,梁漱溟會躲起來安靜思考、潛心推究。 梁漱溟耗時最長的志業,在於溝通中西文化鴻溝。"'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這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1942年初,梁漱溟在日軍的炮火下逃生之後給兒子寫信說道:"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種種言論,也曾遭到了包括熊十力在內的許多人的譏評。但從後來者的角度回溯,梁漱溟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到今天,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不能輕易斷言。 1955年7月,梁漱溟開始寫《人心與人生》自序。梁培恕回憶,這年初夏,父子同游北海公園,先生說起他即要動手寫的《人心與人生》,以平靜而深沉的聲音說,"這本書不寫出來,我的心不死!"書完成以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今日可死而輕快地離去"。 梁漱溟與毛澤東同歲。1918年,兩人在楊昌濟(楊開慧的父親)先生的家裡初識,當時梁漱溟是北大哲學系講師,毛澤東則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20年後,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裡與毛澤東有過多次交談,有兩次是通宵達旦,梁漱溟回憶說:"彼此交談都很有興趣。" 1950年1月,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再三邀請下,梁漱溟由重慶來到北京,毛澤東請他到自己家裡做客,還專門派車接他,招待吃飯,由於梁漱溟吃素,毛澤東大聲囑咐:"我們也統統吃素,因為今天是統一戰線嘛!"當毛澤東得知他還借住在親戚家裡時,馬上派人安排,讓他住進頤和園內的一處小院裡。 在這段時間裡,梁漱溟與毛澤東的關係十分融洽,經常來往,兩人之間有時談得興高采烈,有時又不歡而散。也許正是不分上下的朋友關係,使梁漱溟一時忘乎所以,才惹出1953年的那段公案。 在1953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後來轉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周恩來總理作了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報告,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梁漱溟的發言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 梁漱溟說道:過去中國將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村為根據地的,但自進入城市之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從農民成長起的幹部亦都轉入城市,鄉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裡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裡跑,城裡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 對於梁漱溟的發言,毛澤東很不以為然,他在講話中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以仁政的意思吧?但須知仁政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此後幾天,會議對梁漱溟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梁漱溟震驚不已。他的牛脾氣又犯了,不顧一切地要求發言,並與毛澤東激烈爭吵,直到有人在會場上大喊"梁漱溟滾下台來!"這場驚心動魄的爭吵才匆匆結束。 隨後,毛澤東給梁漱溟的問題定下了基調:雖"反動",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給"出路"。 30年後,90歲高齡的梁漱溟談及此事,意味深長地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指毛澤東)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麼。那件事後,我的政協委員照當,生活待遇照舊,也沒有受到任何組織處理,我知道那是毛澤東的意思 。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直言"文革"搞糟了 與毛澤東爭吵之後,梁漱溟開始深居簡出,很少開口。1956年11月,在"大鳴大放"的高潮中,許多朋友認為梁漱溟應當出來說說話,出出氣,但梁漱溟沉住氣,決定旁觀一段時間,結果,在隨之而來的"反右"鬥爭中,那些朋友當中的許多人被戴上了"右派"帽子,而梁漱溟卻僥倖躲過一劫。 1966年,"文革"浪潮席捲全國,梁漱溟也在劫難逃,他的家被抄,不得不棲身於北京鼓樓鑄鐘廠兩間小破屋中,政治上更是莫名其妙地被補戴了一頂"右派"帽子。 1972年底,全國掀起"批林批孔運動"。梁漱溟參加政協組織學習近一個月,卻一言不發。於是,有人說梁漱溟與孔子有着割不斷的"階級感情"。梁漱溟終於開口了,他花了兩個半天時間,講自己對"批林批孔"的意見。他說,我只批林,不批孔。批孔是從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與孔子有什麼關係,所以我不批孔,至於批林,我認為林彪談不上有什麼政治路線,不過一心要搞政變奪權而已。 梁漱溟這番話一出口,政協學習組立即開始批判梁漱溟。從1974年2月到9月,先後6個月地分小組批判,然後是兩個月的批判大會。然而,當組織者詢問梁漱溟有何感想時,他卻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976年,"四人幫"垮台,在"兩個凡是"籠罩的氣氛中,梁漱溟在政協會議上一針見血地說:"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禍因是治國不靠法治而靠人治。此時,真理標準大討論還沒有開始,梁漱溟的話可謂先聲奪人。 1979年初,全國第五屆政協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當選全國政協主席,梁漱溟當選為政協常委。升了"官"的梁漱溟在這次會議上再次向"文革"開了火,時年他已85歲。 當時,儘管一批老幹部在私下場合對"文革"已經開始否定,對"兩個凡是"也表示了不同意見,但公開講話否定"文革"的還沒有,梁漱溟是第一個。 10個月之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梁漱溟擔任了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1988年6月23日,95歲高齡的梁先生坦然告別人世。有人慨嘆,一個入世的知識分子是很難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的,他會吶喊、激憤、憂傷、痛苦,而這常常不免傷及他們的身心,影響他們的個人生活,甚至使他們短壽。像梁漱溟這樣,一輩子都直道而行,卻又能活到95歲的高齡,不能不說是一個生存的奇蹟。[1]

人物軼事

佛學修養 1916年,在其時的內閣司法部任秘書期間,梁漱溟曾經杜門研佛三年。梁漱溟終身不坐人力車,據他自己說是因為年輕時碰見一個老人拉着人力車,內心感到痛楚難忍。其後一年因為研究印度哲學被蔡元培延請到北大,中學畢業而榮登大學教授座席。在北大的七年時間,他發表了諸多影響深遠的專著,1919年《印度哲學概論》問世,其後兩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此書一度再版八次。

信佛的梁漱溟卻也有自己的規矩,後來在抗戰時梁漱溟曾帶着學生深入前線,他寫信給兒子梁培寬稱"時人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行蓋踐之以。"

儘管對佛學鑽研很深,但1918年其父親梁濟沉潭自盡後,梁漱溟開始折入儒學,多年以後有人稱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瀨溟曾對學生說,他與哲學無緣。他不懂什麼叫哲學。他就是這樣,誤打誤撞地進了哲學的門。

教育與實踐

梁漱溟著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認為,東西方教育存在根本的差異,中國人傳統的教育側重"情意"教育,例如孝悌之教;而西方人側重"知識"教育,例如自然科學之教。東西方教育各有得失,應該相互借鑑。但是,近代以來,中國備受列強欺凌。為了民族自救,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教育模式也全部西方化。對此,梁漱溟尖銳地批評說:"學校制度自從歐美流人中國社會以來,始終未見到何等的成功,倒貽給社會許多的病痛","現在學校教育,是使聰明的人變成愚鈍,使有能力的人變為無能力的廢物"。在二三十年代的眾多演講和文章之中,梁漱溟反覆抨擊西式現代教育的種種弊端。

1928年梁漱溟在河南進行過短期的村治實驗,1931年又來到山東的鄒平,進行了長達七年的鄉村建設運動,後來實驗區逐步擴大到全省十幾個縣,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

梁漱溟甚至把他的這種教育方法用到了自己的政治試驗上。

1917年,梁漱溟出任北大講師的時候完成了他的巨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他在這一時期顯露出入世濟人的心懷,稱"吾輩不出如蒼生何"。他把解決中國問題的重點,落實在社會改造上,他想出的辦法是"鄉治"。

在成功說服軍閥韓復榘後,梁漱溟得以在河南、山東開始他的"鄉村自治"試驗。梁漱溟發起的這一運動因為抗戰被迫中斷了。

與毛澤東

梁漱溟與毛澤東同歲。1918年,兩人在楊昌濟(楊開慧的父親)先生的家裡初識,當時梁漱溟是北大哲學系講師,毛澤東則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20年後,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裡與毛澤東有過多次交談,有兩次是通宵達旦。

1950年1月,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再三邀請下,梁漱溟由重慶來到北京,毛澤東請他到自己家裡做客,還專門派車接他,招待吃飯,由於梁漱溟吃素,毛澤東大聲囑咐:"我們也統統吃素,因為今天是統一戰線嘛!"當毛澤東得知他還借住在親戚家裡時,馬上派人安排,讓他住進頤和園內的一處小院裡。

在這段時間裡,梁漱溟與毛澤東的關係十分融洽,經常來往,兩人之間有時談得興高采烈,有時又不歡而散。也許正是不分上下的朋友關係,使梁漱溟一時忘乎所以,才惹出1953年的那段公案。

在1953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後來轉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周恩來總理作了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報告,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梁漱溟的發言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

梁漱溟認為,過去中國將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村為根據地的,但自進入城市之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從農民成長起的幹部亦都轉入城市,鄉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裡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裡跑,城裡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

對於梁漱溟的發言,毛澤東很不以為然,此後幾天,會議對梁漱溟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梁漱溟震驚不已。他的牛脾氣又犯了,不顧一切地要求發言,並與毛澤東激烈爭吵,直到有人在會場上大喊"梁漱溟滾下台來!"這場驚心動魄的爭吵才匆匆結束。

隨後,毛澤東給梁漱溟的問題定下了基調:雖"反動",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給"出路"。

30年後,90歲高齡的梁漱溟談及此事,意味深長地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指毛澤東)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麼。那件事後,我的政協委員照當,生活待遇照舊,也沒有受到任何組織處理,我知道那是毛澤東的意思。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善于思考

梁漱溟在家裡亦不苟言笑,愛好和人討論,也愛好書法。但他最大的愛好卻是思考問題。

梁漱溟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有思想,而且本着自己的思想去行動的人。因為思考問題,梁漱溟經常失眠。腦子一開動起來,很難剎住車。後來到北大教書,因為失眠,他還向學校提出過辭職。每隔一段時間,梁漱溟會躲起來安靜思考、潛心推究。

梁漱溟耗時最長的志業,在於溝通中西文化鴻溝。"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1955年7月,梁漱溟開始寫《人心與人生》自序。梁培恕回憶,這年初夏,父子同游北海公園,先生說起他即要動手寫的《人心與人生》,以平靜而深沉的聲音說,"這本書不寫出來,我的心不死!"書完成以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今日可死而輕快地離去"。

直言文革

與毛澤東爭吵之後,梁漱溟開始深居簡出,很少開口。1956年11月,在"大鳴大放"的高潮中,許多朋友認為梁漱溟應當出來說說話,出出氣,但梁漱溟沉住氣,決定旁觀一段時間,結果,在隨之而來的"反右"鬥爭中,那些朋友當中的許多人被戴上了"右派"帽子,而梁漱溟卻僥倖躲過一劫。

1966年,"文革"浪潮席捲全國,梁漱溟也在劫難逃,他的家被抄,不得不棲身於北京鼓樓鑄鐘廠兩間小破屋中,政治上更是莫名其妙地被補戴了一頂"右派"帽子。

1972年底,全國掀起"批林批孔運動"。梁漱溟參加政協組織學習近一個月,卻一言不發。於是,有人說梁漱溟與孔子有着割不斷的"階級感情"。梁漱溟終於開口了,他花了兩個半天時間,講自己對"批林批孔"的意見。他說,我只批林,不批孔。批孔是從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與孔子有什麼關係,所以我不批孔,至於批林,我認為林彪談不上有什麼政治路線,不過一心要搞政變奪權而已。

梁漱溟這番話一出口,政協學習組立即開始批判梁漱溟。從1974年2月到9月,先後6個月地分小組批判,然後是兩個月的批判大會。然而,當組織者詢問梁漱溟有何感想時,他卻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976年,"四人幫"垮台,在"兩個凡是"籠罩的氣氛中,梁漱溟在政協會議上一針見血地說:"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禍因是治國不靠法治而靠人治。此時,真理標準大討論還沒有開始,梁漱溟的話可謂先聲奪人。

同時,在1978年的政協會上他又說道:"我國過去的成功和勝利,的確是靠毛主席的領導"。他還一再強調:"我並不因為說他,批評他,而否認他的成功","從一九四九年建國,二三十年來,中國國內的建設、國外的威望,沒法不承認是了不起的成功"。 1979年初,全國第五屆政協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當選全國政協主席,梁漱溟當選為政協常委。升了"官"的梁漱溟在這次會議上再次向"文革"開了火,時年他已85歲。儘管一批老幹部在私下場合對"文革"已經開始否定,對"兩個凡是"也表示了不同意見,但公開講話否定"文革"的還沒有,梁漱溟是第一個。10個月之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梁漱溟擔任了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

毛澤東評價

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

(一九五三年九月十六日--十八日)

  • 這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期間對梁漱溟的批判的主要部分。這次會議於一九五三年九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在京委員列席了這次會議。

(一)梁漱溟先生是不是"有骨氣的人"?他在和平談判中演了什麼角色?

梁先生自稱是"有骨氣的人" , 香港的反動報紙也說梁先生是大陸上"最有骨氣的人",台灣的廣播也對你大捧。你究竟有沒有"骨氣"?如果你是一個有"骨氣"的人,那就把你的歷史,過去怎樣反共反人民,怎樣用筆桿子殺人,跟韓復渠、張東蓀、陳立夫、張群究竟是什麼關係,向大家交代交代嘛!他們都是你的密切朋友,我就沒有這麼多朋友。他們那樣高興你,罵我是"土匪",稱你是先生!我就懷疑,你這個人是那一黨那一派!不僅我懷疑,還有許多人懷疑。[2]

從周總理剛才的發言中,大家可以看出,在我們同國民黨兩次和平談判的緊要關頭,梁先生的立場是完全幫助蔣介石的。蔣介石同意和平談判是假的。今天在座的還有來北京和談的代表,他們都知道蔣介石的"和平"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講老實話,蔣介石是用槍桿子殺人,梁漱溟是用筆桿子殺人。殺人有兩種,一種是用槍桿子殺人,一種是用筆桿子殺人。偽裝得最巧妙,殺人不見血的,是用筆殺人。你就是這樣一個殺人犯。

梁漱溟反動透頂,他就是不承認,他說他美得很。他跟傅作義先生不同。傅先生公開承認自己反動透頂,但是傅先生在和平解放北京時為人民立了功。你梁漱溟的功在那裡?你一生一世對人民有什麼功?一絲也沒有,一毫也沒有。而你卻把自己描寫成了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還美,比王昭君還美,還比得上楊貴妃

(二)梁漱溟提出所謂"九天九地","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工人有工會可靠,農會卻靠不住,黨、團、婦聯等也靠不住,質、量都不行,比工商聯也差,因此無信心"。這是"贊成總路線"嗎?否!完全的徹底的反動思想,這是反動化的建議,不是合理化建議,人民政府是否能採納這種建議呢?我認為是不能的。

(三)梁先生"要求多知道一些計劃的內容"。我也不贊成。相反,對於梁先生這種人,應當使他少知道一些機密,越少越好。

梁漱溟這個人是不可信任的。可以讓別人多知道一點機密,對你就不行。召集比較小型的民主黨派的會議,也用不到你梁漱溟參加。

(四)梁先生又要求我們不要把他劃入不進步的一類,相反,他是屬於進步一類的人。對於這一點怎麼辦呢?我以為應當謹慎,不可輕易答應。否則就要上當。

(五)梁先生把他自己的像畫得很美,他是在幾十年前就有計劃建國的偉大夢想,據他自己說,很接近於新民主主義,或社會主義。

果然這樣美嗎?不見得。我同他比較熟,沒有一次見面我不批評他的錯誤思想。我曾當面向他說過,我是從不相信你那一套的。什麼"中國沒有階級" ,什麼"中國的問題是一個文化失調的問題",什麼"無色透明政府",什麼"中國革命只有外來原因沒有內在原因",這回又聽見什麼"九天九地"的高論,什麼"共產黨丟了農民","共產黨不如工商聯可靠"等等高論,這一切能使我相信嗎?不能。我對他說過:中國的特點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你不承認這點,你就幫助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所以,什麼人也不相信你那一套,人民都相信了共產黨,你的書沒有人看,你的話沒有人聽,除非反動分子,或者一些頭腦糊塗的人們。他好象也不反蔣,究竟梁先生有沒有公開表明過反對蔣介石及其反動的國民黨,我沒有看過或聽過他的所有文章和談話,請大家研究。

對於這樣的人,有資格要求人民的國家讓他與聞更多的計劃和機密嗎?我看是沒有這種資格的。我們應當允許他的這個要求嗎?我看是不應當允許的。

(六)梁先生又提出要求,要我們把他劃入進步派或革命派一類,而不要把他劃入不進步派,或者反動派一類。這是一個"劃成份"的問題,怎麼處理呢?在上述那種情形之下,我們能夠把他劃入進步或革命類型嗎?他的進步在那裡?他那一年參加過革命?因此,這個要求也不宜輕易答應,看一看再講。

(七)幾年來,我接到一些人民來信,也聽到一些談論,提出了一個問題:共產黨為什麼和反動分子合作呢?他們所謂反動分子,是指那些從來不願意在報紙上和公開場所表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蔣介石及其反動國民黨,沒有當一個國家工作人員的起碼的立場的人。這些人特別不願意反對蔣介石,所以台灣的廣播和香港的報紙對於這些人特別表示好感,從來不罵,而且說是在大陸上"最有骨氣的人",其中就有梁漱溟。而對有些朋友則放肆地污衊謾罵。被台灣不罵,或者吹捧的人,當然是少數,但是很值得注意。

有一些人,直到現在,反對帝國主義的話他還可以說,反對蔣介石的話,死也不肯說出來。在報紙上,在公開的言論中,他就不敢講過去,對於過去還有一面之情。這樣的人,我看相當有幾個。

愛國主義有三種:一種是真愛國主義,一種是假愛國主義,一種是半真半假、動搖的愛國主義。各人心中有數,梁漱溟的心中也是有數的。真正同帝國主義和台灣方面斷絕關係的,不管他怎樣落後,我們也歡迎。這一類是真愛國主義。假愛國主義,外面裝得那麼隱蔽,裡頭是另一套。還有一種,是動搖分子,半真半假,看勢辦事。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打,蔣介石不來,那末,就跟共產黨走下去。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打起來,他就另打主意。多數人是那一種呢?多數人是真愛國主義。幾年來,真愛國主義多了起來;半真半假的,有一小部分;假愛國主義是很少的,但是有。這個分析究竟恰當不恰當,大家可以研究。

(八)我認為梁漱溟應當做一件工作。這件工作不是由他"代表農民"向人民政府"呼籲解放",而是由他交代清楚他的反人民的反動思想的歷史發展過程。他過去是怎樣代表地主反共反人民的,現在又如何由代表地主的立場轉到"代表農民"的立場上來了,他能說明這個變化過程,並使人們信服,那時方能確定究竟應當把他歸入那一類。他給我的印象是:他是從來不考慮改變他的反動立場的。但我建議,為着治病救人,應當給他一個反省的時間,並把這件事移交給政協去做。此次不做結論。

(九)"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害羞,事情就難辦了。說梁先生對於農民問題的見解比共產黨還高明,有誰相信呢?班門弄斧。比如說,"毛澤東比梅蘭芳先生還會做戲,比志願軍還會挖坑道,或者說比空軍英雄趙寶桐還會駕飛機",這豈不是不識羞恥到了極點嗎?所以梁先生提出的問題,是一個正經的問題,又是一個不正經的問題,很有些滑稽意味。他說他比共產黨更能代表農民,難道還不滑稽嗎?

出了這麼多的"農民代表",究竟是代表誰呢?是不是代表農民的呢?我看不象,農民看也不象。他們是代表地主階級的,是幫地主階級忙的。其中最突出的,花言巧語的,實際上幫助敵人的,是梁漱溟。其他有些人是思想糊塗,說了一些糊塗話,但他們還是愛國主義者,他們的心還是為了中國,這是一類。梁漱溟是另一類。還有跟梁漱溟差不多的人,冒充"農民代表"。冒充的事,實際上是有的,現在就碰到了。那些人有狐狸尾巴,大家會看得出來的。孫猴子七十二變,有一個困難,就是尾巴不好變。他變成一座廟,把尾巴變作旗杆,結果被楊二郎看出來了。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呢?就是從那個尾巴上看出來的。實際上有這樣一類人,不管他怎樣偽裝,他的尾巴是藏不住的。

梁漱溟是野心家,是偽君子。他不問政治是假的,不想做官也是假的。他搞所謂"鄉村建設",有什麼"鄉村建設"呀?是地主建設,是鄉村破壞,是國家滅亡!

(十)和他這個人打交道,是不能認真的。和他是永遠談不清任何一個問題的,他沒有邏輯,只會胡扯。因此,我提議移交政協雙周座談會去討論這個問題,同時我又要警告諸位,切記不可以認為真正有解決問題的希望。決不可能的,結果還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無結果而散"。雖然如此,我還是勸大家舉行雙周座談會試一試看,這比"派兩個人"去聽他說教要好。

(十一)我們是不是要藉此機會和他絕交,從此不和他來往了呢?也不。只要他自己願意同我們來往,我們還是準備和他來往。在第二屆政協全會上,我還希望他當選為委員。其原因是:因為還有一些人願意受他的欺騙,還不了解他,他還有充當活教材的作用,所以他還有資格當選為委員,除非他自己不願意借政協的講壇散布他的反動思想了。

前面我講了,梁漱溟沒有一點功勞,沒有一點好處。你說他有沒有工商界那樣的供給產品、納所得稅的好處呢?沒有。他有沒有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好處呢?沒有。他起過義沒有呢?沒有。他什麼時候反過蔣介石,反過帝國主義呢?沒有。他什麼時候跟中共配合,打倒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呢?沒有。所以,他是沒有功勞的。他這個人對抗美援朝這樣的偉大鬥爭都不是點頭,而是搖頭。為什麼他又能當上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委員呢?中共為什麼提他做這個委員呢?就是因為他還能欺騙一部分人,還有一點欺騙的作用。他就是憑這個騙人的資格,他就是有這個騙人的資格。

在梁漱溟看來,點頭承認他是正確的,這就叫有"雅量";不承認他是正確的,那就叫沒有"雅量"。那樣的"雅量",我們大概不會有。但是,我們這一點"雅量"還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協委員還可以繼續當下去。

(十二)關於孔夫子的缺點,我認為就是不民主,沒有自我批評的精神,有點象梁先生。"吾自得子路而惡聲不入於耳","三盈三虛","三月而誅少正卯"[5],很有些惡霸作風,法西斯氣味。我願朋友們,尤其是梁先生,不要學孔夫子這一套,則幸甚。

(十三)照梁先生提高的綱,中國不但不能建成社會主義,而且要亡黨(共產黨及其他)亡國。他的路線是資產階級路線。薄一波的錯誤是資產階級思想在黨內的反映。但薄一波比梁漱溟好。

梁漱溟說,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事實如何呢?差別是有,工人的收入是比農民多一些,但是土地改革後,農民有地,有房子,生活正在一天一天地好起來。有些農民比工人的生活還要好些。有些工人的生活也還有困難。用什麼辦法來讓農民多得一些呢?你梁漱溟有辦法嗎?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6]。如果照你的辦法去做,不是依靠農民自己勞動生產來增加他們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資同農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給農民,那不是要毀滅中國的工業嗎?這樣一拿,就要亡國亡黨。這個亡黨,你們不要以為僅僅是亡共產黨民主黨派也有份。

你說工人在"九天之上",那你梁漱溟在那一天之上呢?你在十天之上、十一天之上、十二天、十三天之上,因為你的薪水比工人的工資多得多嘛!你不是提議首先降低你的薪水,而是提議首先降低工人的工資,我看這是不公道的。要是講公道,那要首先降低你的薪水,因為你不只是在"九天之上"嘛!

我們黨講了三十幾年工農聯盟。馬克思列寧主義就是講工農聯盟,工農合作。中國現在有兩種聯盟:一種是工人階級跟農民階級的聯盟,一種是工人階級跟資本家、大學教授、高級技術人員、起義將軍、宗教首領、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的聯盟。這兩種聯盟都是需要的,而且要繼續下去。那一種聯盟是基礎,是最重要的呢?工人階級跟農民階級的聯盟是基礎,是最重要的。梁漱溟說,工農聯盟破壞了,國家建設沒有希望了。就是說,如果不採納梁漱溟的意見,就沒有希望搞好工農聯盟,就辦不好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也就沒有希望了!梁漱溟所說的那種"工農聯盟",確是沒有希望的。你的路線是資產階級路線。實行你的,結果就要亡國,中國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北京就要開會歡迎蔣介石、艾森豪威爾。我再說一遍,我們絕不採納你的路線!

梁漱溟說,我們進了城市,"忘掉"了農村,農村"空虛"了。這是挑撥。過去三年,我們的主要力量是放在農村工作方面。今年,大批的主要幹部才開始轉到城市工作方面來,但是,大多數幹部還是在縣、區、鄉工作。怎麼能說我們忘掉了農村呢!

梁漱溟又攻擊我們的農村工作"落後",下級幹部"違法亂紀"。現在鄉村裡面,所謂落後鄉確是有的。有多少呢?只有百分之十。為什麼落後呢?主要是因為反動分子、憲兵特務、會道門頭子、流氓地痞、地主富農混進來當了幹部,把持了鄉村政權,有些人還鑽到共產黨里來了。在嚴重違法亂紀的幹部當中,這些人占了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其他還有些是蛻化變質的幹部。所以,在落後鄉,主要是打擊反革命分子的問題,對於蛻化變質的幹部也要清理。在全國,好的和比較好的鄉是多少呢?是百分之九十。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心中有數:不要上樑漱溟的當。

(十四)是不是拒諫飾非呢?如果梁先生的這類意見也可以稱作"諫",我聲明:確是"拒諫"。飾非則不是。我們是堅持無產階級對於一切問題的領導權(工人,農民,工商業者,各民族,各民主黨派,各民眾團體,工業、農業、政治、軍事,總之一切),又團結,又鬥爭。如果想摸底,這又是一個底,這是一個帶根本性質的底。是一件小事嗎?

(十五)他的問題帶全國性,應照薄一波的問題一樣,在全黨和全國去討論。找典型,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全國討論總路線。

批評有兩條,一條是自我批評,一條是批評。對於你梁漱溟,我們實行那一條呢?是實行自我批評嗎?不是,是批評。

批判梁漱溟,不是對他這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借他這個人揭露他代表的這種反動思想。梁漱溟是反動的,但我們還是把他的問題放在思想改造的範疇裡頭。他能不能改造是另外一個問題。很可能他是不能改造的。不能改造也不要緊,就是這麼一個人嘛!但是,同他辯論是有益處的,不要以為是小題大作,不值得辯論。跟他辯論可以把問題搞清楚。要說他有什麼好處,就是有這麼一個好處。現在辯論的是什麼問題呢?不就是總路線的問題嗎?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對我們大家是有益處的。

個人評價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①為什麼他又能當上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委員呢?中共為什麼提他做這個委員呢?就是因為他還能欺騙一部分人,還有一點欺騙的作用。他就是憑這個騙人的資格,他就是有這個騙人的資格。②在梁漱溟看來,點頭承認他是正確的,這就叫有"雅量";不承認他是正確的,那就叫沒有"雅量"。那樣的"雅量",我們大概不會有。但是,我們這一點"雅量"還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協委員還可以繼續當下去。"

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在梁漱溟身上看見了甘地。

著名學者林毓生認為:梁漱溟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梁漱溟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是構思宏大的社會改造試驗,嘗試將西方現代化的優點與中國文化的優點融合起來,為此進行了積極而可貴的探索。

著名學者許紀霖:①現在的絕大部分知識分子,都是學者專家,為稻粱謀,有專業精神,但不再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中國社會仍然處在轉型期,我們還需要梁漱溟式的人物。②放着北大教授不做,梁漱溟居然去進行鄉村建設的嘗試,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在他看來,儒家的義理不是在課堂談談就可以,而是要在生活中特別是鄉村生活里去實踐的。 《人民日報》(1988年7月8日):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新華網、人民網《梁漱溟誕辰120周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操守與擔當》:梁漱溟認定,儘管目前東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幾有斷絕之虞,但這卻是暫時的,中國文化不僅僅不應該斷絕、也不會斷絕;不僅僅會在中國復興,實現中國的富強,更是會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臘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運一般。

個人著述

專著 梁漱溟全集《究元決疑論》初刊於1916年《東方雜誌》,並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後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印度哲學概論》1918年11月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轉年12月始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收入《全集》第一卷。《唯識述義》(第一冊)1920年1月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印刷,北京大學出版部發行。後收入《全集》第一卷。《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年10月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初版,1922年1月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收入《全集》第一卷。《鄉村建設大意》1936年1月由山東鄒平鄉村書店初版。後收入《全集》第一卷。《鄉村建設理論》1937年3月由山東鄒平鄉村書店初版。後收入《全集》第二卷。《答鄉村建設批判》寫成於1940年8月,1941年2月由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後收入《全集》第二卷。《中國文化要義》寫作於1942年至1949年。1949年11月由成都路明書店初版。1987年6月由上海學林出版社重印。後收入《全集》第三卷。《人心與人生》寫作於1960年至1975年。1984年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初版。後收入《全集》第三卷。《我的自學小史》1942年寫成前十一節,連載於當年桂林《自學》月刊。1947年在上海出版單行本。1974年開始增寫至十八節。全文首次發表於1987年出版的文集《我的努力與反省》。

文集 《梁漱溟先生在晉講演筆記》1922年2月由山西省教育會發行。《漱冥卅前文錄》1923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漱冥卅後文錄》1930年7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1932年北京村治月刊社出版。《鄉村建設論文集》1934年8月由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出版股發行。此文集有兩種文本,標有"第一集"者所收篇目為多。《梁漱溟先生教育文錄》1935年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出版。《朝話》1937年6月由山東鄒平鄉村書店出版,1939年由重慶鄉村書店出版增訂版。另有40年代商務印書館版和中國文化服務社版。1988年1月教育出版社本仍有增刪。後收入《全集》第二卷。《梁漱溟教育論文集》1945年開明書店出版。《漱溟最近文錄》1944年江西中華正氣出版社出版。《梁漱溟先生近年言論集》1949年11月成都龍山書局出版。《東方學術概觀》1986年11月由巴蜀書社出版。《我的努力與反省》1987年6月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憶往談舊錄》1987年12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勉仁齋談書錄》1988年6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論文 梁漱溟文稿《談佛》原刊於1914年2月《正誼》,後收入《全集》第四卷。《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原刊於1922年《教育雜誌》,曾收入《漱冥卅前文錄》。後收入《全集》第四卷。《辦學意見述略》原刊1924年6月18日《北京大學日刊》,曾收入《漱冥卅後文錄》。後收入《全集》第四卷。《河南村治學院旨趣書》原刊於1929年11月《村治》,曾收入《漱冥卅前文錄》。後收入《全集》第四卷。《主編本刊之自白》原刊於1930年6月《村治》,後收入《全集》第五卷。《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原刊1930年6月《村治》,後收入《全集》第五卷。《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設立旨趣及辦法概要》原刊於1930年11月《村治》,後收入《全集》第五卷。《我們政治上的第一個不通的路》1930年7月起在《村治》連載,後收入《全集》第五卷。《我們政治上的第二個不通的路》1931年9月起在《村治》連載,後收入《全集》第五卷。《社會本位的教育系統草案》初次刊登於1933年9月《鄉村建設》,後收入《全集》第五卷。《村學鄉學須知》原刊於1934年2月《鄉村建設》,後收入《全集》第五卷。《精神陶煉要旨》原刊於1934年10月《鄉村建設》,後收入《全集》第五卷。《儒佛異同論》寫作於1966年,初刊於1986年11月出版的文集《東方學術概觀》。後收入《全集》第七卷。《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寫作於1974年,初刊於文集《東方學術概觀》。後收入《全集》第七卷。《東方學術概觀》寫作於1975年,初刊於1986年文集《東方學術概觀》。後收入《全集》第七卷。《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合印敘》寫作於1965年3月。《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一書出版於1988年12月,後收入《梁漱溟全集》第四卷。《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轉再變》寫作於1969年,初刊於1979年《中國哲學》第一輯。後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家庭成員

梁漱溟和兒子梁漱溟遠祖為元朝宗室,父梁濟(巨川)(1858-1918年),內閣侍讀,著有《桂林梁先生遺書》。母張氏,大理人,白族。曾在北京女學傳習所任教。兄煥鼐,日本明治大學商科畢業;妹煥詰煥紳,均畢業於京師女子師範學堂。

梁漱溟原配夫人黃靖賢(1893-1935年),1921年與梁漱溟結婚。 育有長子:梁培寬,次子:梁培恕。第二任妻子陳樹芬

人物紀念

山東梁漱溟紀念館,始建於1993年梁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由山東鄒平縣一中、縣政協、梁漱溟在京家屬聯合創辦,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題寫館名。2013年,為紀念梁先生誕辰120周年,鄒平一中又對紀念館進行了擴建。該館為全國唯一的梁漱溟紀念館。新館位於鄒平一中務本樓七樓,建築面積600平米,建有"生平館""鄉建館""書畫館"三個展廳,共展出展板200多塊,圖片1000多幅,梁先生生前遺物、各種版本的圖書、手稿、書畫900多件。

漱溟館重慶勉仁中學位於嘉陵江畔縉雲山下的金剛碑五指山11號。漱溟館位於學校門口左邊的一角,由梁漱溟半身雕像和一道扇型的迴廊組成,石雕像的基座上有費孝通題寫的"漱溟館"三個大字,迴廊里陳設着梁漱溟生平簡介、在重慶時期的主要活動照片和各個時期的書法複印件。 北京小銅井一號梁漱溟在北京所居多處,但以西城積水潭畔小銅井一號居住最久。小銅井一號,原為其父梁濟(字巨川)先生書齋。居所背倚古都城牆,左挽匯通古剎,右漣大小銅井,前俯淨業湖水,住宅與西花園占地達一千多平方米。

影視形象

2003年電視劇《延安頌》:由立平飾演梁漱溟;

2011年電影《建黨偉業》:趙寧宇飾演梁漱溟;

2016年電視劇《東方戰場》:施大生飾演梁漱溟;

視頻

《先生》系列之三:梁漱溟

《毛主席在花山》

參考來源

  1. 梁簌溟的生平是什麼?來自360問答
  2. 梁漱溟的所謂"無色透明政府"就是宣揚政府不能帶有黨派色彩,應當成為超階級的"無色透明體"。 見《孟子·告子章句上》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