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書·謝胐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書·謝胐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謝胐①,字敬沖,陳郡陽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卿,父莊,右光祿大夫,並有名前代。胐幼聰慧,莊器之,常置左右。年十歲,能屬文。莊游土山賦詩,使胐命篇,胐攬筆便就。琅邪王景文謂莊曰:「賢子足稱神童,復為後來特達。」莊笑,因撫胐背曰:「真吾家千金。」孝武帝游姑孰,敕莊攜胐從駕,詔使為《洞井贊》,於坐奏之。帝曰:「雖小,奇童也。」起家撫軍法曹行參軍遷太子舍人以父憂去職服闋復為舍人歷中書郎衛將軍袁粲長史粲性簡峻罕通賓客時人方之李膺胐謁既退,粲曰:「謝令不死。」尋遷給事黃門侍郎。出為臨川內史,以賄見劾,案經袁粲,粲寢之。

齊高帝為驃騎將軍輔政,選勝為長史,敕與河南褚炫、濟陽江斅②、彭城劉俁③俱入侍宋帝,時號為天子四友。續拜侍中,並掌中書、散騎二省詔冊。高帝進太尉,又以觸為長史,帶南東海太守。高帝方圖禪代,思佐命之臣,以胐有重名,深所欽屬。論魏、晉故事,因日:「晉革命時事久兆,石苞④不早勸晉文,死方慟哭,方之馮異⑤,非知機也。」胐答日:「昔魏臣有勸魏武即帝位者,魏武曰:『如有用我,其為周文王乎!』晉文世事魏氏,將必身終北面;假使魏早依唐虞⑥故事,亦當三讓彌高。」帝不悅。更引王儉為左長史,以胐侍中,領秘書監。及齊受禪,胐當日在直,百僚陪位,侍中當解璽,胐佯不知,曰:「有何公事?」傳詔云:「解璽授齊王。」胐曰:「齊自應有侍中。」乃引枕臥。傳詔懼,乃使稱疾,欲取兼人。胐曰:「我無疾,何所道。」遂朝服,步出東掖門,乃得車,仍還宅。是日遂以王儉為侍中解璽。既而武帝言於高帝,請誅胐。帝曰:「殺之則遂成其名,正應容之度外耳。」遂廢於家。

[注]①胐:fěi。②斅:xiào。③俁:yǔ。④石苞:字仲容,晉文帝大將,西晉開國功臣。據《晉書》記載,晉文帝死後,賈充、荀勖討論葬禮採用何種規格,定不下來。石苞當時回朝奔喪,慟哭道:「他建立了這樣的基業,難道能按人臣的規格安葬嗎?」⑤馮異:字公孫,東漢開國名將,曾力勸劉秀稱帝。《後漢書•馮異傳》載:「光武曰:『我昨夜夢乘赤龍上天,覺悟,心中動悸。』異因下席再拜賀曰:『此天命發於精神。心中動悸,大王重慎之性也。』異遂與諸將定議上尊號。」⑥唐虞:唐堯與虞舜的並稱。

譯文

謝胐,字敬沖,陳郡陽夏人。祖父弘微,南朝宋時任太常卿,父親謝莊,任右光祿大夫,兩人在前代都很有名。謝胐小時候聰明慧敏,謝莊很看重他,常常把他帶在身邊。謝胐十歲就能寫文章。謝莊在土山遊玩賦詩,讓謝胐命題,謝腦提起筆就寫好了。琅邪的王景文對謝莊說:「你兒子足以稱為神童,更會成為後人中特別有出患的人。」謝莊笑了,就輕拍着謝胐的背說:「你真是我們家的寶貝。」孝武帝在姑孰遊玩,敕令謝莊帶謝胐跟隨車駕出行,下詔令讓謝胐作《洞井贊》,謝勝在坐處就將《洞井贊》奏上。孝武帝說:「他雖然年紀小,卻是個神童。」謝胐初仕任撫軍法曹行參軍,升遷為太子舍人,因父親去世而離職。服完喪事,又做舍人,歷任中書郎,衛將軍袁粲的長史。袁粲生性簡慢嚴厲,極少交往賓客,當時的人們將他與李膺類比。謝胐拜見完他退下後,袁粲說道:「這是謝莊(謝莊曾任中書令,故稱謝令)不死啊。」不久調遷為給事黃門侍郎。出任臨川內史,因為賄賂的事情被彈劾,案子經過袁粲處,袁粲擱置了此事。

齊高帝做驃騎將軍輔政時,選舉謝胐做長史,敕令與河南的褚炫、濟陽的江教、彭城的劉俁一起入朝侍奉宋帝,當時號稱為天子四友。接着又拜授為侍中,並且掌管中書、散騎兩省的詔冊文書。後高帝升為太尉,又選用謝胐做長史,兼任南東海太守。齊高帝正要圖謀帝位的禪讓接替,考慮輔佐他創業的大臣,認為謝眥名望重,深為欽佩矚目於他。(高帝與謝胐)談論魏晉舊事,就說:「晉代改革天命時運的變故很久以來就有預兆了,石苞不早些鼓勵晉文帝即帝位,死了才痛哭他,與馮異相比,是不知道時機啊。」謝胐回答道:「原來魏國有鼓動魏武帝即帝位的大臣,魏武帝對他們說:「如果天命有用得上我的,大概就是做個周文王吧!』晉文帝一生侍奉魏氏,必將是一生面北稱臣;假如魏武帝早先依了唐虞謙讓的舊事,那麼晉文帝也該多次辭讓才更顯其高風亮節。」

高帝聽了他的話很不高興。就轉而引薦王儉做左長史,讓謝胐做侍中,領秘書監職。到齊高帝接受禪讓那天,謝胐當天輪值,百官陪坐,侍中應當去解下玉璽,謝胐假裝不知道,問:「有什麼公事?」傳詔的人說:「解下玉璽授予齊王。」謝胐說:「齊自己應當有侍中。」就拉過枕頭睡覺。傳詔的人懼怕,就讓他聲稱有病,想另找別人代替。謝胐說:「我沒有病,說的是什麼話。」就穿上朝服,走出東掖門,然後坐上車,就回了住處。齊高帝當天就用王儉作為侍中負責解玉璽。不久武帝對高帝說,請求殺掉謝胐。高帝說:「殺了他那就成就了他的名聲,正應當縱容他而排斥他在法度之外。」於是將他罷官在家。[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