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范雲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梁書·范雲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范雲,字彥龍,南鄉舞陰人,晉平北將軍汪六世孫也。父抗,為郢府參軍,雲隨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書佐,轉法曹行參軍。俄而沈攸之舉兵圍郢城,抗時為府長流,入城固守,留家屬居外。云為軍人所得,攸之召與語,聲色甚厲,雲容貌不變,徐自陳說。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兒,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書入城。城內或欲誅之,雲曰:「老母弱弟,懸命沈氏,若違其命,禍必及親,今日就戮,甘心如薺。」長史柳世隆素與雲善,乃免之。
齊建元初,竟陵王子良為會稽太守,雲始隨王,王未之知也。會游秦望,使人視刻石文,時莫能識,雲獨誦之,王悅,自是寵冠府朝。出為零陵內史,在任潔己,省煩苛,去游費,百姓安之。明帝召還都,及至,拜散騎侍郎。復出為始興內史。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謀共殺害,不則逐去之。邊帶蠻俚,尤多盜賊,前內史皆以兵刃自衛。雲入境,撫以恩德,罷亭候,商賈露宿,郡中稱為神明。
雲性篤睦,事寡嫂盡禮,家事必先諮而後行。好節尚奇,專趣人之急。少時與領軍長史王畡(gāi)善,畡亡於官舍,貧無居宅,雲乃迎喪還家,躬營含殯。事竟陵王子良,恩禮甚隆,雲每獻損益,未嘗阿意。子良嘗啟齊武帝論云為郡。帝曰:「庸人,聞其恆相賣弄,不復窮法,當宥之以遠。」子良曰:「不然。雲動相規誨,諫書具存,請取以奏。」既至,有百餘紙,辭皆切直。帝嘆息,因謂子良曰:「不謂雲能爾。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齊文惠太子嘗出東田觀獲,顧謂眾賓曰:「刈此亦殊可觀。」眾皆唯唯。雲獨曰:「夫三時之務,實為長勤。伏願殿下知稼穡之艱難,無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蕭緬先不相識,因就車握雲手曰:「不圖今日復聞讜言。」
及居選官,任守隆重,書牘盈案,賓客滿門,雲應對如流,官曹文墨,無所壅滯,發擿(tī)若神,時人咸服其明贍。性頗激厲,少威重,有所是非,形於造次,士或以此少之。初,云為郡號稱廉潔,及居貴重,頗通饋餉;然家無蓄積,隨散之親友。
譯文
范雲字彥龍,南鄉舞陰人,晉朝平北將軍范汪的第六代子孫。父親范抗,任郢府參軍,范雲隨父住在府里。
范雲一開始任郢州西曹書佐,轉任法曹行參軍。不久沈攸之叛變起兵圍攻郢城,范抗當時任郢府的長流,入城擔任防務,把家屬都留在城外。范雲被叛軍捉住,沈攸之召見他與他談話,聲色非常嚴厲,范雲神情氣色不變,沉着回答。沈攸之聽了笑着說:「你真是個可人意的小孩,暫且回家去吧。」第二天早上,攸之又召他來命他給城裡送信。城內守軍有人主張把范雲殺掉,范雲說:「我有老邁的母親、年幼的弟弟,他們的性命全掌握在沈氏手裡,我若違抗命令,必定要禍及他們,我今天為他們而被殺,心甘情願,死而無悔。」長史柳世隆平素和范雲交好,於是就免他一死。
齊建元初年,竟陵王蕭子良做會稽太守,范雲當時剛開始跟隨竟陵王,竟陵王不了解他。恰巧遇上竟陵王遊覽秦望山,竟陵王讓周圍的人辨認刻石上的古文字,卻沒人能認識,惟獨范雲能誦讀碑文,竟陵王很高興,從此范雲受到的寵信超過同府的其他人。(范雲)後出都城任零陵內史,在任期間能潔身自好,廢止許多繁瑣苛刻的政令,免除不必要的花費,百姓能安居樂業。齊明帝召范雲回都城,到了以後,授予散騎侍郎。又出京任始興內史。始興郡內有很多強橫不法的大族,如有不善待他們的二千石官員,就密謀一同殺死他,不成功,就把官員趕走。始興邊界與蠻俚部落接壤,這些地方盜賊尤其多,以前諸任內史都是帶着兵刃用以自衛。范雲到始興境內後,用恩德來安撫他們,撤除監視的哨所,來往商人可以安心露宿,郡內的百姓都稱讚他是神明。
范雲性情忠厚隨和,侍奉寡嫂盡心盡禮,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議後才實行。他愛好氣節,崇尚奇偉之舉,專意救助別人的急難。小時候跟領軍長史王畡友好,後來王畡死於官署的房舍里,家貧沒有自己的住宅,范雲便把死者運回自己家裡,親自處理含殯入殮諸喪事。侍奉竟陵王蕭子良時受到的恩寵禮遇非常優厚,范雲每次進言陳說其為政之得失,從未有一點的阿諛奉承。蕭子良曾經啟請齊武帝選拔范云為郡守。武帝說:「范雲是個平庸之人,我聽說他經常賣弄自己的才學,我現在不再徹底追究,應當寬恕他到邊遠之地去任職。」蕭子良回稟說:「不是這樣。范雲常常對我進行規勸教誨,其進諫的文書都還保留着,請讓我取來呈遞給您。」拿來一看,有百餘張紙,言辭都懇切直率。武帝無限感嘆,於是對子良說:「想不到范雲竟能如此。正好讓他輔佐你,怎麼可以讓他外出當郡守呢?」齊文惠太子曾經到東田觀看收穫莊稼,回頭對身邊的隨從說:「原來收割莊稼也很值得一看啊。」眾人都唯唯稱是。只有范雲說:「一年三次的農忙季節,實在是長期辛苦的事,希望殿下能體察農事勞作之艱難,不要貪求一朝一夕的安樂閒逸。」從東田出來以後,侍中蕭緬先前不認識范雲,這時就走近范雲的車旁,握着他的手說:「想不到今天又聽到了忠直之言。」
當范雲官居吏部負責選官時,擔任的職守尊貴而顯赫,書信文件堆滿公案,賓客滿門,范雲卻能應對如流,官府的文書批示,毫無壅塞阻滯,揭出奸邪,無所隱藏,猶若神明,當時的人們都佩服他異常高明。范雲性格很偏激嚴厲,缺少威嚴持重,有什麼對的錯的,都輕率地表現出來,有的士大夫就因此看不起他。起初范雲做郡守人們都稱頌他的廉潔,到位高權重後,頗看重與別人相互饋贈;然而家無積蓄,(每有收入)隨即分送給親友。(甘心如薺:薺,甜菜。荼菜雖苦,但是和內心的痛苦相比,覺得就像薺菜一樣甜美。後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即使承受再大的痛苦也覺得很甜美。)[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