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書·王錫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書·王錫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王錫字公嘏,琳之第二子也。幼而警悟,與兄弟受業,至應休散,常獨留不起。年七八歲,猶隨公主入宮,高祖嘉其聰敏,常為朝士說之。精力不倦,致損右目。公主每節其業,為飾居宇。雖童稚之中,一無所好。十二,為國子生。十四,舉清茂,除秘書郎,與范陽張纘齊名,俱為太子舍人。丁父憂,居喪盡禮。』服』闋,除太子洗馬。時昭明尚幼,未與 臣僚相接。高祖敕:「太子洗馬王錫、秘書郎張纘,條表英華,朝中髦俊,可以師友事之。」以戚屬封永安侯,除晉安王友,稱疾不行,敕許受詔停都。

王冠日,以府僚攝事。普通初,魏始連和,使劉善明來聘,敕使中書舍人朱異接之,預宴者皆歸化北人。善明負其才氣,酒酣謂異曰:「南國辯學如中書者幾人?」異對曰:「異所以得接賓宴者,乃分職是司。二國通和,所敦親好;若以才辯相尚,則不容見使。」善明乃曰:「王錫、張纘,北間所聞,云何可見?」異具啟,敕即使於南苑設宴,錫與張纘、朱異四人而已。善明造席,遍論經史,兼以嘲謔,錫、纘隨方酬對,無所稽疑,未嘗訪彼一事,善明甚相嘆挹。他日謂異曰:「一日見二賢,實則所期,不有君子,安能為國!」轉中書郎,遷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中, 時年二十四。謂親友曰:「吾以外戚,謬被時知,多叨人爵,本非其志;兼比羸病,庶務難擁,安能舍其所好而徇所不能?闋乃稱疾不拜。便謝遣胥徒拒絕賓客掩扉覃思室宇蕭然 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時年三十六贈侍中給東園秘器朝服—具衣一襲謹貞子。

譯文

王錫字公嘏,是王琳次子。自幼機敏聰慧,與兄長弟弟從師學習,到要散學的時候,常常獨自留下,不肯走來。七八歲時,還隨公主進宮,高祖(梁武帝蕭衍)嘉獎他聰明,經常向朝官稱讚他。(王錫求學)專心竭力不知疲倦,以致損傷了右眼。公主常常節制他學習,替(他)裝飾住宅。雖然(他)還是小孩,卻沒有什麼嗜好,十二歲時,入國子學做學生。十四歲時,因(品行)高潔淳美受薦舉,授官秘書郎,與范陽張纘齊名,一同擔任大子舍人。遭遇父親去世,守孝恪盡禮節。守喪期滿除服,授官太子洗馬。當時昭明太子年紀尚幼,未曾接見群臣百官。

高祖囑咐(他)道:「太子洗馬王錫、秘書良張纘,是親戚中聲譽美好之人,朝官中才智傑出之,(你)可用對待師友的禮節奉事他們。」因皇親身份封永安侯,授官晉安王友,王錫稱病未讓任,(高祖)下准他秉承詔命,但留在京城。晉安王行冠禮時,(王錫憑王府僚屬身份治事。普通初年,北魏才(與梁朝)交好,派遣劉善明作為聘使,(高祖) 命中書舍人朱異接待,參與宴會的都是歸順南朝的北魏人士。善明倚待他的才氣,酒甜耳熱之時對朱異說:「貴國像中書大人這樣富於才學而又善辯的有幾人?」

朱異對答道:「我之所以能接待賓客,主持筵席,是因為各司其職,掌管此事。兩國互相往來和好,重在敦睦親密友好之誼;如若只是推重才智機辯,就無須相互出使了。」善明這才說道「王錫、張纘,是馳名北朝的人物,怎樣才能一見?」朱異詳細奏聞,(高祖)下令就在南苑置備酒宴,(參與者)僅王錫、張纘、朱異(與劉善明)四人而已。善明赴宴,論經書史籍,兼以調笑戲謔,王錫、張纘隨機應對,沒猶疑不決,未曾求教一事,善明嘆服不已。後來對朱君說:「一天中見到兩位賢者,實在符合我的期望,沒有才德出眾的人,怎能治理好國家!」(他)轉任中書郎,升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中,當時才二十四歲。(他對親戚友人說:「我憑外戚身份,浪得時名,為人所知屢受爵祿,不是我本來志向;加上近年衰弱生病,各種事務積壓不決,怎能捨棄自身愛好,卻去勉為其難呢?」就稱病不接受任命。於是遣散衙役,謝絕賓客,閉門深思,房舍蕭條。中大通六年正月,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追贈侍中,賜予東園秘器,君臣朝會時所穿禮服一套、衣服一件。諡號貞子。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