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柳忱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梁書·柳忱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柳)忱字文若,惔第五弟也。年數歲,父世隆及母閻氏時寢疾,忱不解帶經年。及居喪,以毀聞。起家為司徒行參軍,累遷太子中舍人,西中郎主簿,功曹史。 齊東昏遣巴西太守劉山陽由荊襲高祖,西中郎長史蕭穎胄計未有定,召忱及其所親席闡文等夜入議之。忱曰:「朝廷狂悖,為惡日滋。頃聞京師長者,莫不重足累息;今幸在遠,得假日自安。雍州之事,且藉以相斃耳。獨不見蕭令君乎?以精兵數千,破崔氏十萬眾,竟為群邪所陷,禍酷相尋。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若使彼凶心已逞,豈知使君不系踵而及?且雍州士銳糧多,蕭使君雄姿冠世,必非山陽所能擬;若破山陽,荊州復受失律之責。進退無可,且深慮之。」闡文亦深勸同高祖。穎胄乃誘斬山陽,以忱為寧朔將軍。
和帝即位,為尚書吏部郎,進號輔國將軍、南平太守。尋遷侍中、冠軍將軍,太守如故。轉吏部尚書,不拜。郢州平穎胄議遷都夏口忱復固諫以為巴硤未賓不宜輕舍根本搖動民志穎胄不從 俄而巴東兵至硤口,遷都之議乃息。論者以為見機。
高祖踐阼,以忱為五兵尚書,領驍騎將軍。論建義功,封州陵伯,邑七百戶。天監二年,出為安西長史、冠軍將軍、南郡太守。六年,征為員外散騎常侍、太子右衛率。未發,遷持節、督湘州諸軍事、輔國將軍、湘州刺史。八年,坐輒放從軍丁免。俄入為秘書監,遷散騎常侍,轉祠部尚書,未拜遇疾,詔改授給事中、光祿大夫,疾篤不拜。十年,卒於家,時年四十一。追贈中書令,諡曰穆。子范嗣。
譯文
(柳)忱字文若,是柳惔的第五個弟弟。年齡才幾歲時,父親柳世隆和母親閻氏常常臥病在床,柳忱沒有寬衣睡覺好幾年。在居喪守孝期間,因過度悲哀而聞名。起家任司徒行參軍,多次升遷任太子中舍人、西中郎主簿、功曾史。
齊東昏侯派遣巴西太守劉山陽從荊州襲擊高祖,西中郎長史蕭穎胄想不出什麼良策妙計,夜裡,叫來柳忱以及親信席闡文等人一起商議對策。柳忱說:「當今皇帝昏庸狂悖,一天比一天作惡多端。前不久聽說京城中的大臣們人人膽戰心驚,嚇得連大氣也不敢出;現在,我們幸好遠離朝廷,得以暫時的安全。朝廷命令我們襲擊雍州,只不過藉此而讓雙方互相殘殺罷了。難道沒看到蕭令君的下場嗎?他以幾千精兵,打敗了崔氏十萬大軍,然而竟被那幫邪惡的小人陷害,以致災禍及身。不要忘記以前的教訓,可以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假如那幫小人的陰謀得逞,怎麼知道您不會步其後塵呢?再說雍州兵精糧多,蕭使君雄姿蓋世,劉山陽一定不是他的對手;如果他打敗了劉山陽,我們荊州也會因沒有執行朝廷命令而受到責難。真是進退兩難,所以應該認真加以考慮。」闡文也極力勸說潁胄隨同高祖起兵舉事。穎胄就誘斬了劉山陽,任命柳忱為寧朔將軍。
齊和帝即位,柳忱為尚書吏部郎,進號輔國將軍、南平太守。不久遷任侍中、冠軍將軍,擔任太守如故。轉任吏部尚書,他沒有接受官職。郢州被攻克後,潁胄準備遷都至夏口,柳忱又堅持諫阻,他認為巴、硤兩地還沒有歸順,不應該輕易放棄根據地,動搖民心。潁胄不聽從。不久巴東敵兵攻至硤口,遷都的打算才取消。大家都說他有先見之明。
高祖即位,任命柳忱為五兵尚書,兼任驍騎將軍。因為建國有功,封為州陵伯,食邑七百戶。天監二年,出為安西長史、冠軍將軍、南郡太守。六年,征為員外散騎常侍、太子右衛率。還未出發,又遷持節、督湘州諸軍事、輔國將軍、湘州刺史。八年,由於擅自放縱軍士而被免職。不久進入朝廷擔任秘書監,升任散騎常侍,轉祠部尚書,還未拜官就生病,朝廷下詔改授他為給事中、光祿大夫,由於病情加重而沒有拜官。十年,在家中去世,時年四十一歲。追贈中書令,諡號為穆。兒子柳范繼承爵位。[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