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劉季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梁書·劉季連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劉季連,字惠續,彭城人也。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顯於宋世,位至金紫光祿大夫。季連有名譽,早歷清官,時人多之。齊高帝受禪,悉誅宋室,太宰褚淵素善之,固請乃免。
建武中,出為平西蕭遙欣長史、南郡太守。時明帝諸子幼弱,內親則仗遙欣兄弟,外親則倚後弟劉暄、內弟江祏。遙欣之鎮江陵也,意寄甚隆;而遙欣至州,多招賓客,厚自封殖,明帝甚惡之。季連族甥琅邪王會為遙欣諮議參軍,美容貌,頗才辯,遙欣遇之甚厚。會多所傲忽,季連憾之,乃密表明帝,稱遙欣有異跡。明帝納焉,乃以遙欣為雍州刺史。明帝心德季連,四年,以為輔國將軍、益州刺史,令據遙欣上流。季連父,宋世為益州,貪鄙無政績,州人猶以義故,善待季連。季連下車,存問故老,撫納新舊,見父時故吏,皆對之流涕。辟遂寧人龔愜為府主簿。愜,龔穎之孫,累世有學行,故引焉。
天監元年六月,元起至巴西,季連遣其將李奉伯等拒戰。兵交互有得失久之奉伯乃敗退還成都季連驅略居人閉城固守元起稍進圍之。是冬,季連城局參軍江希之等謀以城降,不果,季連誅之。蜀中喪亂已二年矣,城中食盡,升米三千,亦無所糴,餓死者相枕。其無親黨者,又殺而食之。季連食粥累月,飢窘無計。二年正月,高祖遣主書趙景悅宣詔降季連,季連肉袒請罪。元起遷季連於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禮。季連謝曰:「早知如此,豈有前日之事。」元起誅李奉伯並諸渠帥,送季連還京師。季連將發,人莫之視,惟龔愜送焉。
初,元起在道,懼事不集,無以為賞,士之至者,輒許以辟命,於是受別駕、治中檄者,將二千人。季連既至,詣闕謝,高祖引見之。季連自東掖門入,數步一稽顙,以至高祖前。高祖笑謂曰:「卿欲慕劉備而曾不及公孫述,其無臥龍之臣乎?」季連復稽顙謝。赦為庶人。四年正月,因出建陽門,為蜀人藺道恭所殺。季連在蜀,殺道恭父,道恭出亡,至是而報復焉。
註:①祏shí。②稽顙sǎng: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
譯文
劉季連字惠續,彭城人。父名思考,憑藉是宋高祖族弟在宋朝顯達,做到金紫光祿大夫。劉季連有好名聲,早年曆任清官,深得時人讚賞。齊高帝即位,盡殺宋王室(親屬),太宰褚淵向來和劉季連關係很好,堅決請求(高帝)才赦免了他。 齊建武中,出任平西蕭遙欣長史、南郡太守。當時齊明帝的兒子都年幼力弱,內親則依仗蕭遙欣兄弟,外親依賴後弟劉暄、內弟江祏。蕭遙欣鎮守江陵,明帝對他寄予了厚望;而蕭遙欣到州郡,廣招賓客,給他們封官,培植自己的勢力,齊明帝十分討厭他。劉季連同族外甥琅邪王會任蕭遙欣咨議參軍,容貌漂亮,很有舌辯之才,蕭遙欣對他很優待。王會十分傲慢、輕忽,目中無人,劉季連對他們感到失望,於是秘密上表明帝,稱蕭遙欣有不軌之圖。明帝接受了劉季連的意見,便讓蕭遙欣任雍州刺史。明帝心中感激劉季連,建武四年(497),任命劉季連為輔國將軍、益州刺史,令他占據蕭遙欣上游。劉季連的父親宋朝時任益州刺史,貪婪庸俗無政績,益州人因為講究義氣的緣故,待劉季連很好。劉季連到任後,慰問昔日長老,安撫接納新官舊吏,看見父親時代的舊官吏,都對他們流淚。徵召遂寧人龔愜任府主簿。龔愜,龔穎的孫子,世代有學問,有德行,因而薦舉他。
天監元年(502)六月,鄧元起到巴西,劉季連派他的將領李奉伯等人抵禦作戰。兩兵相交,互有得失,過了一段時間,李奉伯便敗退回成都。劉季連驅逐疆界上居住的人,關閉城門固守。鄧元起稍進包圍劉季連。這年冬天,劉季連城局參軍江希之等人計謀舉城投降,沒有成功,劉季連殺了江希之。蜀中發生動亂已經二年,城中儲存的糧食已經吃完,每升米需錢三千,也買不到,餓死的人互相枕藉。那些沒有親友黨羽的人又被殺掉、吃掉。劉季連一連幾月吃粥,飢餓窘迫沒有辦法。天監二年(503)正月,高祖派主書趙景悅宣詔納降劉季連,劉季連去衣露體惶恐請罪。鄧元起將劉季連貶謫到城外,不久又拜訪他,很禮貌地對待他。劉季連感謝說:「早知是這樣,哪裡會有前一段時間的事。」鄧元起殺掉李奉伯及其他大將,送劉季連回到京都。劉季連準備出發,沒有人去看他,只有龔愜一人去送他。
起初,鄧元起在路上時,擔心事情不成功,沒有可賞賜的東西,士兵中表現好的,都許願給他們升官,於是接受別駕、治中文書的人,近二千人。
劉季連已經回到京師,到朝廷謝罪,高祖接見了他。劉季連從東掖門進入,數步一跪拜,直到高祖跟前。高祖笑着對他說:「你想仰慕劉備卻竟不及公孫述,難道沒有臥龍這樣的大臣嗎?」劉季連再次跪拜謝罪。被赦免為庶人。天監四年(505)正月,從建陽門出來,被蜀人蘭道恭殺害。劉季連在蜀時,殺過蘭道恭的父親,蘭道恭出逃,至今為父報了仇。[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