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書·劉之遴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書·劉之遴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劉之遴,字思貞,南陽涅陽人也。父虯,齊國子博士,諡文范先生。之遴八歲能屬文,十五舉茂才對策,沈約、任昉見□異之。起家寧朔主簿。吏部尚書王瞻嘗候任昉,值之遴在坐,昉謂瞻曰:「此南陽劉之遴,學優未仕,水鏡所宜甄擢。」瞻即闢為太學博士。時張稷新除尚書僕射,托昉為讓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筆立成。昉曰:「荊南秀氣,果有異才,後仕必當過仆。」御史中丞樂藹,即之遴舅,憲台奏彈,皆之遴草焉。遷平南行參軍,尚書起部郎,延陵令,荊州治中。太宗臨荊州,仍遷宣惠記室。之遴篤學明審,博覽群籍。時劉顯、韋棱並強記,每與之討論,咸不能過也。

還除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遷正員郎,尚書右丞,荊州大中正。累遷中書侍郎,鴻臚卿,復兼中書舍人。出為征西鄱陽王長史、南郡太守,高祖謂曰:「卿母年德並高,故令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後轉為西中郎湘東王長史,太守如故。初,之遴在荊府,嘗寄居南郡廨,忽夢前太守袁彖謂曰:「卿後當為折臂太守,即居此中。」之遴後果損臂,遂臨此郡。丁母憂,服闋,征秘書監,領步兵校尉。出為郢州行事,之遴意不願出,固辭,高祖手敕曰:「朕聞妻子具孝衰於親爵祿具忠衰於君卿既內足理忘奉公之節」遂為有司□奏免。久之,為太府卿,都官尚書,太常卿。

之遴好屬文,多學古體,與河東裴子野、沛國劉顯常共討論書籍,因為交好。是時《周易》、《尚書》、《禮記》、《毛詩》並有高祖義疏,惟《左氏傳》尚闕。之遴□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異》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悅。

太清二年,侯景亂,之遴避難還鄉,未至,卒於夏口,時年七十二。前後文集五十卷,行於世。

譯文

劉之遴字思貞,是南陽涅陽人。父親劉虯,在齊國任國子博士,諡號文范先生。劉之遴八歲就會寫文章,十五歲舉茂才的對策,沈約、任昉看了都很驚異。從家中徵召出來,任寧朔主簿。吏部尚書王瞻曾探望任昉,恰巧遇到劉之遴在座,任昉對王瞻說:「此是南陽人劉之遴,學優而未做官,明鑑的人應當選拔任用他。」王瞻立即徵召他任太學博士。當時張稷新被授任尚書僕射,托任昉寫辭讓官職的奏章,任昉讓劉之遴代作,執筆立即寫成。任昉說:「荊南是個秀氣的地方,果然有奇特的人才,(劉之遴)以後做官必當超過我。」御史中丞樂藹,是劉之遴的舅舅,御史台的奏彈,都是劉之遴起草。遷任平南行參軍,尚書起部郎,延陵令,荊州治中。太宗幸臨荊州,便遷任他為宣惠記室。劉之遴好學明審,博覽群書。當時劉顯、韋棱都有很強的記憶力,每次與劉之遴討論,都不能勝過他。

回到京師授任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遷任正員郎,尚書右丞,荊州大中正。累經升遷任中書侍郎,鴻臚卿,再兼中書舍人。出任征西鄱陽王長史、南郡太守,高祖對他說:「你母親年高德重,因此讓你穿着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盡贍養母親的孝心。」後轉任西中郎湘東王長史,太守照舊。當初,劉之遴在荊州官府,曾寄居南郡官舍,忽然夢見前任太守袁彖對他說:「你以後當為折臂太守,就居住此地。」劉之遴後來果然損傷手臂,而且來此郡任職。居母親喪,服喪期滿除服,征入任秘書監,領步兵校尉。出任郢州行事,劉之遴本意不想出任,便堅決推辭,高祖親筆詔書說:「朕聽說妻與子都在,對親人的孝心就減退了;爵與祿都有,對君主的忠誠就減退了。你內心得到滿足,理應忘記奉公的操節。」於是被有司上奏免去了他的職務。很久,才任太府卿,都官尚書,太常卿。

劉之遴喜好寫文章,多學古體寫法,與河東人裴子野、沛國人劉顯常共同討論書籍,因此彼此友好。當時《周易》、《尚書》、《禮記》、《毛詩》均有高祖的義疏,唯有《左氏傳》尚缺,劉之遴於是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傅同異》十科,合三十事上奏。高祖非常高興。

太清二年,侯景叛亂,劉之遴避難返回家鄉,還沒有到達,就在夏口去世,時年七十二歲。前後有文集五十卷,流傳於世。[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