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桃紅頸天牛

中文名:桃紅頸天牛

分布區域:北京、東北、河北、河南、江蘇

亞目:多食亞目

亞門:六足亞門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桃紅頸天牛

二名法:peach longicorn beetle

:鞘翅目

:天牛科

拉丁學名:Aromia bungii Faldermann

別稱:紅頸天牛、鐵炮蟲、哈蟲

: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桃紅頸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體黑色,有光亮;前胸背板紅色,背面有4個光滑疣突,具角狀側枝刺;鞘翅翅面光滑,基部比前胸寬,端部漸狹;雄蟲觸角超過體長4~5節,雌蟲超過1~2節。它體長28~37mm。主要分布於北京、東北、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等地。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桃紅頸天牛

分布區域:北京、東北、河北、河南、江蘇

亞目:多食亞目

亞門:六足亞門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桃紅頸天牛

二名法:peach longicorn beetle

:鞘翅目

:天牛科

拉丁學名:Aromia bungii Faldermann

別稱:紅頸天牛、鐵炮蟲、哈蟲

: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外型特徵

桃紅頸天牛體黑色,有光亮;前胸背板紅色,背面有4個光滑疣突,具角狀側枝刺;鞘翅翅面光滑,基部比前胸寬,端部漸狹;雄蟲觸角超過體長4~5節,雌蟲超過1~2節。它體長28~37mm。主要分布於北京東北、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雄蟲觸角成蟲有兩種色型:一種是身體黑色發亮和前胸棕紅色的「紅頸型」,另一種是全體黑色發亮的「黑頸」型。據初步了解,福建湖北有「紅頸」和「黑頸」兩型的個體,而長江以北如山西河北等地只見有「紅頸」個體。成蟲體長約28-37毫米,體黑色發亮,前胸背面大部分為光亮的棕紅色或完全黑色。頭黑色,腹面有許多橫皺,頭頂部兩眼間有深凹。觸角藍紫色,基部兩側各有一葉狀突起。前胸兩側各有刺突一個,背面有4個瘤突。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較前胸為寬,後端較狹。雄蟲身體比雌蟲小,前胸腹面密布刻點,觸角超過蟲體5節;雌蟲前胸腹面有許多橫皺,觸角超過蟲體兩節。

:卵圓形,乳白色,長約6-7毫米。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較寬廣。身體前半部各節略呈扁長方形,後半部稍呈圓筒形,體兩側密生黃棕色細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橫列4個黃褐色斑塊,背面的兩個各呈橫長方形,前緣中央有凹缺,後半部背面談色,有縱皺紋;位於兩側的黃褐色斑塊略呈三角形。胴部各節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並有橫皺紋。

蛹:體長35毫米左右,初為乳白色,後漸變為黃褐色。前胸兩側各有一刺突。

生活習性

桃紅頸天牛2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寄主枝幹內越冬。河北地區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成蟲羽化盛期,羽化後的成蟲在蛀道內停留幾天,再外出活動。成蟲多在每日中午在枝條上棲息與交尾,卵產於枝幹上皮縫隙中,亂期7天左右。幼蟲孵化後蛀入韌皮部,當年不斷蛀食到秋後,並越冬。翌年驚蟄後活動為害,直至到木質部,逐漸形成不規則的迂迴蛀道。蛀屑及排泄物紅褐色,常大量排出樹體外,老齡幼蟲在秋後越第二個冬天。第三年春季繼續為害,於4~6月化蛹,蛹期20天左右。

一成蟲於5-8月間出現;各地成蟲出現期自南至北依次推遲。福建和南方各省於5月下旬成蟲盛見;湖北於6月上中旬成蟲出現最多;成蟲終見期在7月上旬。河北成蟲於7月上中旬盛見;山東成蟲於7月上旬至8月中旬出現;北京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成蟲出現盛期。

成蟲羽化後在樹幹蛀道中停留3-5天後外出活動。雌成蟲遇驚擾即行飛逃,雄成蟲則3天後開始交尾產卵。常見成蟲於午間在枝條上棲息或交尾。卵產在枝幹樹皮縫隙中。幼壯樹僅主幹上有裂縫,老樹主幹和主枝基部都有裂縫可以產卵。一般近土面35厘米以內樹幹產卵最多,產卵期5-7天。產卵後不久成蟲便死去。

生長繁殖

卵經過7-8天孵化為幼蟲,幼蟲孵出後向下蛀食韌皮部,當年生長至6-10毫米,就在此皮層中越冬。

次年春天幼蟲恢復活動,繼續向下由皮層逐漸蛀食至木質部表層,先形成短淺的橢圓形蛀道,中部凹陷;至夏天體長30毫米左右時,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質部深處,蛀道不規則,入冬成長的幼蟲即在此蛀道中越冬。

第3年春繼續蛀害,4-6月幼蟲老熟時用分泌物沾結木屑在蛀道內作室化蛹。

幼蟲期歷時約一年又11個月。蛹室在蛀道的末端,成長幼蟲越冬前就做好了通向外界的羽化孔,未羽化外出前,孔外樹皮仍保持完好。幼蟲由上而下蛀食,在樹幹中蛀成彎曲無規則的孔道。蛀道可到達主幹地面下2-3寸。幼蟲一生鑽蛀隧道全長約50-60厘米。在樹幹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大量堆積有排出的紅褐色糞屑。受害嚴重的樹幹中空,樹勢衰弱,以致枯死。

分布範圍

桃紅頸天牛屬鞘翅目,為害桃、杏、李、梅、櫻桃等。為害狀幼蟲在皮層和木質部蛀隧道,造成樹幹中空,皮層脫離,樹勢弱,常引起樹死。

主要分布:北京東北、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存在的地區:前蘇聯朝鮮、遼寧、陝西、內蒙、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廣東、香港、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蘭州、甘南(舟曲、迭部)、平涼、慶陽(正寧、寧縣、華池)、天水(甘谷)、隴南(武都)。

主要SB

危害對象:主要危害核果類,如櫻桃郁李等,也危害核桃花椒等。幼蟲蛀入木質部危害,造成枝幹中空,樹勢衰弱,嚴重時可使植株枯死。

危害症狀:桃紅頸天牛主要危害木質部,卵多產於樹勢衰弱枝幹樹皮縫隙中,幼蟲孵出後向下蛀食韌皮部。次年春天幼蟲恢復活動後,繼續向下由皮層逐漸蛀食至木質部表層,初期形成短淺的橢圓形蛀道,中部凹陷。6月份以後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質部,蛀道不規則。隨後幼蟲由上向下蛀食,在樹幹中蛀成彎曲無規則的孔道,有的孔道長達50cm。仔細觀察,在樹幹蛀孔外和地而上常有大量排出的紅褐色糞屑。以幼蟲在主幹蛀道內危害。6至7月成蟲羽化,12∶00-14∶00活動最盛。卵產於主幹表皮裂縫內,無刻槽。被害主幹及主枝蛀道扁寬,且不規則,蛀道內充塞木屑和蟲糞,危害重時,主幹基部傷痕累累,並堆積大量紅褐色蟲糞和蛀屑。糞渣是粗鋸末狀,部分外排。

桃樹一般可活30年左右,但遭受桃紅頸天年桃樹的壽命縮短到10年左右,因其以幼蟲蛀食樹幹,削弱樹勢,嚴重時可致整株枯死。

近年來在冀東地區有逐年加重發生的趨勢,果農們應引起注意。桃紅頸天牛主要危害桃、杏、李等核國類果樹,幼蟲在樹幹內蛀咬隧道,造成皮層脫落,樹幹中空,影響水分和養分的輸送,致使樹勢衰弱、產量降低、甚至死亡絕產。

發生規律:2至3年1代,以各齡幼蟲越冬。寄主萌動後開始為害。幼蟲蛀食樹幹,初期在皮下蛀食逐漸向木質部深入,鑽成縱橫的蟲道,深達樹幹中心,上下穿食,並排出木屑狀糞便於蟲道外。受害的枝幹引起流膠,生長衰弱。

幼蟲在樹幹的蟲道內蛀食兩三年後,老熟在蟲道內作繭化蛹。成蟲在6月間開始羽化,中午多靜息在枝幹上,交尾後產卵於樹幹或骨幹大枝基部的縫隙中,卵經10天左右,孵化成幼蟲,在皮下為害,以後逐漸深入到木質部。孵化的初齡幼蟲在果樹地皮層下蛀食危害,幼蟲長到3厘米左右,則以蛀食果樹的木質部為主,並向外咬一個排糞孔。入冬後,幼蟲休眠,翌春開始活動,循環往復,年年如此。

河北、山西、山東成蟲發生期為7月上中旬至8月下旬。成蟲羽化後在蛀道內停留3至5天出樹,交尾產卵。卵多產於距地面35厘米以內樹幹上,卵期約1周左右產卵後成蟲幾天就死亡,孵化後蛀入皮層,隨蟲體增長逐漸蛀入韌皮部於木質部為害,蛀道多由上向下蛀食成彎曲的隧道,隔一定距離向外蛀1通氣排糞孔。有的可蛀到主根分叉處,糞屑可由通氣孔擠出,堆積地面或枝幹上,較易識別桃樹枝幹流膠。幼蟲在樹幹內隱蔽生活為害2至3年很快導致樹林死亡。幼蟲在樹幹的蟲道內蛀食兩三年後,老熟在蟲道內作繭化蛹。成蟲在6月間開始羽化,中午多靜息在枝幹上,交尾後產卵於樹幹或骨幹大枝基部的縫隙中,卵經10天左右,孵化成幼蟲,在皮下為害,以後逐漸深入到木質部。

防治方法

捕捉成蟲:六、七月間,成蟲發生盛期,可進行人工捕捉。捕捉的最佳時間有二,一是早晨6點以前,二是大雨過後太陽出來。用綁有鐵鈎的長竹杆,鈎住樹枝,用力搖動,害蟲便紛紛落地,逐一捕捉。人工捕捉速度快,效果好,省工省藥,不污染環境。桃紅頸天牛蛹羽化後,在6~7月成蟲活動期間,可利用從中午到下午3時前成蟲有靜息枝條的習性,組織人員在果園進行捕捉,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塗白樹幹:四、五月間,即在成蟲羽化之前,可在樹幹和主枝上塗刷"白塗劑"。把樹皮裂縫,空隙塗實,防止成蟲產卵。利用桃紅頸天牛懼怕白色的習性,在成蟲發生前對桃樹主幹與主枝進行塗白,使成蟲不敢停留在主幹與主枝上產卵。塗白劑可用生石灰、硫磺、水按10∶1∶40的比例進行配製;也可用當年的石硫合劑的沉澱物塗刷枝幹。

刺殺幼蟲:9月份前孵化出的桃紅頸天牛幼蟲即在樹皮下蛀食,這時可在主幹與主枝上尋找細小的紅褐色蟲糞,一旦發現蟲糞,即用鋒利的小刀劃開樹皮將幼蟲殺死。也可在翌年春季檢查枝幹,一旦發現枝幹有紅褐色鋸末狀蟲糞,即用鋒利的小刀將在木質部中的幼蟲挖出殺死。[1]


藥劑防治:根據害蟲的不同生育時期,採取不同的方法。六、七月間成蟲發生盛期和幼蟲剛剛孵化期,在樹體上噴灑殺50%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蟲啉2000倍液,7-10天1次。連噴幾次。再就是蟲孔施藥,大齡幼蟲蛀入木質部,噴藥對其已無作用,可採取蟲孔施藥的方法除治。清理一下樹幹上的排糞孔,用一次性醫用注射器,向蛀孔灌注50%敵敵畏800倍液或10%吡蟲啉2000倍液,然後用泥封嚴蟲孔口。

在幼蟲危害期,可採用以下藥劑進行防治:

  • (1)用1份敵敵畏、20份煤油配製成藥液塗抹在有蟲糞的樹幹部位;
  • (2)用殺滅天牛幼蟲的專用磷化鋁毒簽插入蟲孔;
  • (3)用植物百部根切成段塞入蟲孔,並將孔封嚴熏殺幼蟲。此外,及時砍伐受害死亡的樹體,也是減少蟲源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