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櫟。植物的一個種類,廣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歐、亞、非、美四洲。同時也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一種異獸,狀如鶉,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痔。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櫟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科; 殼斗科

屬; 櫟屬

字體簡介

拼音:lì、yuè

注音:ㄌㄧˋ、ㄩㄝˋ

部首:木,部外筆畫:5,總筆畫:9

五筆86:SQIY,五筆98:STNI

倉頡:DHVD

鄭碼:FRKO

筆順編號:123435234

四角號碼:4299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80E

基本字義

櫟lì ㄌㄧˋ

◎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餵蠶;木材堅硬,可制家具,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橡";通稱"柞樹"。

其它字義

櫟:yuè ㄩㄝˋ

◎ 〔~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方言集匯

◎粵語:lik1

◎客家話:[梅州腔] lit8 jok8 lep7 [海陸豐腔] lit8 sok7 [客語拼音字彙] lid6 [寶安腔] lit8 | jok8 [客英字典] lit8 [台灣四縣腔] lit8 sok7

◎潮州話:lêh8

漢字演變 "櫟"字演變過程

漢字釋義 櫟:[lì ]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餵蠶;木材堅硬,可制家具,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 橡 ";通稱"柞樹"。

櫟[yuè ]

〔~陽〕地名,

在今陝西省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莊與御寶村之間。戰國初期,秦獻公和秦孝公在此建都。

出處

原文

語出《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食之已痔。

譯文

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鵪鶉鳥,但長着黑色的花紋和紅色的頸毛,名稱是櫟,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癒痔瘡。

植物簡介

殼斗科(Fagaceae)櫟屬植物的通稱,不包括青岡屬(Cyclobalanopsis) 又名橡、柞、槲、枹、青岡等。全世界有300多種,廣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歐、亞、非、美四洲。中國有51種,14變種,1變型;引入栽培歷史較長的有2種。分布全國各省區,多為組成森林的重要樹種。

形態特徵

常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單葉互生,披針形,橢圓形或倒卵形,葉緣有鋸齒或波狀裂片,稀全緣。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為下垂葇荑花序,花被和雄蕊均為4~6枚,有時較多

雌花單生或數朵生於一總梗上排成穗狀。果實為堅果,基部有杯狀殼斗(橡椀)包着。殼斗外壁有鱗片狀、瘤狀、刺狀小苞片,覆瓦狀排列。櫟木俗稱柞木。重、硬、生長緩慢,心邊材區分明顯。紋理直或斜,耐水耐腐蝕性強,加工難度高,但切面光滑,耐磨損,膠接要求高,油漆着色、塗飾性能良好...

生長習性

落葉櫟類多為喜光樹種。一般較耐寒,其中尤以蒙古櫟、遼東櫟、槲樹耐寒性最強,其次是麻櫟、栓皮櫟和銳齒槲櫟,而枹櫟、短柄枹櫟、黃山櫟、白櫟和小葉櫟等則較喜溫暖,水青岡對霜凍較敏感。常綠櫟類較耐蔭。一般對熱量要求高,但其中檀子櫟、川滇高山櫟較耐寒,而巴東櫟等則耐寒程度差。從水分條件看,落葉櫟較耐乾旱,而常綠櫟類較喜濕潤,耐旱力較強的有麻櫟、栓皮櫟、遼東櫟、蒙古櫟等,較喜濕潤的如白櫟、枹櫟、黃山櫟、小葉櫟等。櫟樹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中性土、石灰性土和酸性土都能生長。抗煙塵,耐火力強,深根性,萌芽力強。生長速度由於種類不同而差異較大,其中以麻櫟、栓皮櫟生長較快。

物種分布

在中國除新疆只有栽培種外,全國都有野生櫟類分布。

品種分類

麻類

落葉喬木,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稀倒披針形。殼斗外面的小苞片為鑽形,常反曲。堅果 2年成熟。中國有 3種1變種。主要種類有:①麻櫟(Q.acutissima)。高可達30米,胸徑1米以上,樹皮深灰褐色,深縱裂。幼枝被灰黃色柔毛,後漸脫落,老時灰黃色,具淡黃色皮孔。冬芽圓錐形,被柔毛。葉片形態多樣,通常為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9厘米,寬2-6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有刺芒狀鋸齒,葉片兩面同色,幼時被柔毛,老時無毛或葉背面脈上有柔毛,側脈每邊13-18條;葉柄長1-3 (-5) 厘米,幼時被柔毛,後漸脫落。雄花序常數個集生於當年生枝下部葉腋,有花1-3朵,花柱30殼斗杯形,包着堅果約1/2,連小苞片直徑2-4厘米,高約1.5厘米;小苞片鑽形或扁條形,向外反曲,被灰白色絨毛。堅果卵形或橢圓形,直徑1.5-2厘米,高1.7-2.2厘米,頂端圓形,果臍突起。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北自遼寧,南至海南,西至四川、甘肅,東至福建,西南至雲南均有分布。華北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在雲南達海拔2200米。也見於朝鮮、日本和越南。②栓皮櫟(Q.variabilis)。與麻櫟近似,但樹皮木栓層發達,老葉背面有星狀絨毛,堅果頂端平。分布區北自遼寧,南至廣東北部,東自台灣,西至甘肅;垂直分布在河北為海拔1000米以下,台灣達1500米,雲南、四川可達海拔2500米。

木材為環孔材,邊材淡紅褐色,心材紅褐色,氣干密度0.8克/立方厘米,材質堅硬,紋理直或斜,耐腐朽,氣干易翹裂;供枕木、坑木、橋樑、地板等用材;葉含蛋白質13.58%,可飼柞蠶;種子含澱粉56.4%,可作飼料和工業用澱粉;殼斗、樹皮可提取栲膠。

麻櫟類

落葉喬木,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稀倒披針形。殼斗外面的小苞片為鑽形,常反曲。堅果 2年成熟。中國有 3種1變種。主要種類有:①麻櫟(Q.acutissima)。高可達30米, 胸徑1米以上,樹皮木栓層不發達。小枝微有毛。殼斗碗形,小苞片呈木質粗刺形,反曲,堅果頂端圓。北自遼寧,南至海南,西至四川、甘肅,東至福建,西南至雲南均有分布。華北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在雲南達海拔2200米。也見於朝鮮、日本和越南。②栓皮櫟(Q.variabilis)。與麻櫟近似,但樹皮木栓層發達,老葉背面有星狀絨毛,堅果頂端平。分布區北自遼寧,南至廣東北部,東自台灣,西至甘肅;垂直分布在河北為海拔1000米以下,台灣達1500米,雲南、四川可達海拔2500米。

槲類

落葉喬木,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葉緣有粗大鋸齒或波狀裂片,殼斗外面的小苞片鱗片狀或線狀披針形。中國有13個種及變種。主要種類有:①蒙古櫟(Q.mongolica)。又名蒙古柞。高可達 25米,胸徑可達1.2米。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葉緣波狀裂齒,側脈7~11對,兩面無毛,葉柄短或近無柄。殼斗的鱗片呈瘤狀突起。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等省(自治區)。垂直分布吉林在海拔1000米以下,河北可達海拔2400米。蘇聯、朝鮮也有分布。②遼東櫟(Q.liaotungensis)。又名遼東柞。形態與蒙古櫟類似,但側脈一般在 7對以下,殼斗外的小苞片不呈瘤狀而是鱗片狀。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和四川省西北部;垂直分布河北在海拔1600米以下,四川達海拔2600米。③銳齒槲櫟(Q.alienavar.acu-teserrata)。喬木,小枝通常無毛,葉片倒卵形,葉緣粗大鋸齒,葉背被星狀毛,葉柄長2~3厘米。殼斗的小苞片鱗片狀。分布區北自遼寧,南至浙江、江西、廣東北部,西至甘肅,西南至四川、雲南。也見於朝鮮。④白櫟(Q.fabri)。高可達25米,胸徑60厘米。小枝被灰色絨毛,老葉背面有絨毛,沿葉背中脈有長毛,葉具柄或近無柄。殼斗小苞片呈鱗片狀。主要分布長江流域南北各省(自治區),北達河南、山東。朝鮮也有分布。⑤短柄枹櫟(Q.serratavar.brevipetiolata)。 葉常集生於小枝頂端,葉形變化大,葉緣鋸齒具腺,葉柄短,長不及10毫米。分布北自山東,南至福建,西至四川。

日本也有。⑥槲樹(Q.dentata)又名柞櫟或波羅櫟。喬木,小枝粗壯,密被褐色絨毛。葉片倒卵形,葉緣波狀,兩面密被毛,葉柄極短。殼斗的小苞片線狀披針形,反曲,上面紅褐色,堅果頂端宿存長花柱。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西南、華東(包括台灣)。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產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於海拔100-2 000米的向陽山坡,常與其他樹種組成混交林或成小片純林。

木材堅硬,耐腐,紋理緻密,供建築、家具及薪炭等用材;種子富含澱粉,殼斗、樹皮富含單寧。

高山類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一般較小,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頂端圓鈍,全緣或刺狀鋸齒,中脈呈"之"字形彎曲,葉柄短,很少達10毫米。中國有12種及變種。主要種類有:①川滇高山櫟(Q.aquifolioides)。又名巴郎山櫟。喬木或灌木,高可達20米,幼枝被黃褐色星狀毛。葉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5~7厘米,葉緣刺狀齒或全緣,葉背被黃褐色星狀毛及鱗秕。殼斗小苞片鱗片狀,堅果當年成熟。分布於貴州、四川、雲南、西藏;垂直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②黃背櫟(Q.pannosa)。又名污毛山櫟。 形態與前者近似,葉背被多層棕色絨毛。堅果 2年成熟。分布於四川、雲南和西藏。 ③刺葉高山櫟(Q.spinosa)。形態與川滇高山櫟類似,但葉面皺褶不平,葉兩面被稀疏星狀毛,葉背中脈下段及葉柄密被棕色星狀毛。分布於秦嶺以南、五嶺以北各省(自治區)。

巴東類

常綠或半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樹皮灰褐色,條狀開裂。小枝幼時被灰黃色絨毛,後漸脫落。葉片橢圓形、卵形、卵狀披針形,長6-16厘米,寬2.5-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稀為淺心形,葉緣中部以上有鋸齒,有時全緣,葉片幼時兩面密被棕黃色短絨毛,後漸無毛或僅葉背脈腋有簇生毛,葉面中脈、側脈平坦,有時凹陷,側脈每邊10-13條;葉柄長1-2厘米,幼時被絨毛,後漸無毛;托葉線形,長約1厘米,背面被黃色絨毛。雄花序生於新枝基部,長約7厘米,花序軸被絨毛,雄蕊4-6;雌花序生於新枝上端葉腋,長1-3厘米。殼斗碗形,包着堅果1/3-1/2,直徑0.8-1.2厘米,高4-7毫米;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中下部被灰褐色柔毛,頂端紫紅色,無毛。堅果長卵形,直徑0.6-1厘米,高1-2厘米,無毛,柱座長2-3毫米,果臍突起,直徑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11月。

產陝西、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生於海拔700-2 700米的山坡、山谷疏林中。在四川金佛山海拔1 900米處巴東櫟在森林內占重要地位.

木材堅重,氣干密度0.722克/立方厘米,供作樁木、農具、木滑輪等用材;樹皮及殼斗可制栲膠。

本種分布較廣,形態變異很大,小樹冬季不落葉,大樹在春季有一段落葉期;小樹葉長圓形,有明顯鋸齒,老樹葉卵狀披針形,全緣。

造林技術

櫟類用於造林的樹種主要是麻櫟、栓皮櫟等落葉櫟類。櫟實成熟時自行脫落,及時採集後用水選法選種。櫟實內常有櫟實象鼻蟲為害,需浸入55℃溫水中10分鐘,將殺蟲處理後的種子晾乾,立即播種或混沙埋藏。造林方式有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兩種。播種前用水浸泡櫟實1~2天,每天換水1~2次,撈出放陰涼處,每天噴水,至種子出芽時即可播種育苗。每畝播種量15~20千克。

直播造林多採用穴播,每畝300~400穴,每穴播種5~6粒,覆土厚6~8厘米。植苗造林宜在早春解凍後(華北)或晚秋落葉後,每畝植300~400株。營造松櫟混交林不但生長快,而且病蟲害少。可採用帶狀或行間混交。造林後除草、鬆土。主要害蟲有大袋蛾、舞毒蛾、櫟蠶舟蛾、櫟紛舟蛾等,主要為害葉部;麻櫟象等為害種實;雲斑白條天牛蛀害樹幹。

用途

木材堅硬,射線明顯,花紋美觀,耐磨損,韌性強,不易折斷,較耐腐,供作家具、室內裝修、車輛、枕木、樁柱等用。櫟實含澱粉50%以上,可作飼料、釀酒、漿紗和彩色印刷用膠。樹皮、殼斗含有豐富的單寧,可提制栲膠。落葉櫟類的嫩葉可飼養柞蠶(見柞樹),老葉可作飼料,但有些落葉櫟的嫩葉對家畜有毒(見櫟樹中毒)。櫟木還可用以培養香菇、木耳。栓皮櫟的樹皮木栓層發達,可制軟木。櫟材及其枝椏燃燒時火力旺,是很好的薪材樹種。[1]

參考文獻

  1. 櫟是什麼意思, 360 ,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