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紓:不通外文的翻譯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紓:不通外文的翻譯家,名人故事。[1]

故事內容 

林紓是我國著名翻譯家,近代文學翻譯的開創者,正式譯介西方文學第一人。他雖然是一個精通古漢語卻不懂外文的文人,卻與魏易、曾鍾鞏等人合作,以「耳受筆追」的方式翻譯了涉及11個國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對西方文獻的引進和當時社會文化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後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通力合作


林紓5歲那年,外祖母開始教他讀書識字,啟蒙課本是《孝經》。1882年,林紓從一個窮秀才一躍成為舉人。然而,後來「七上春官,屢試屢敗」的歷程,讓他在科場失意的同時,看到了太多官場的黑暗。他從此絕意於仕途,專心致志地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林紓有一位同鄉叫王昌壽,1885年曾赴法留學6年,法語精湛。他回國後給林紓講了許多外國名著,使林大開眼界。於是,兩人開始合作翻譯小仲馬的《茶花女》。由王昌壽口譯,林紓用文言文記錄下來。那時,閩江的一條小船上常可看到這樣一幅景致:王昌壽手捧原著,一邊瀏覽,一邊口述;林紓則展紙揮筆。林紓耳聰手疾,文思敏捷,經常是王昌壽剛說完一句,他就已寫好一句。一天4個小時下來,記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1899年夏天,昌言報館版本的《茶花女遺事》公開發售。一時間,洛陽紙貴,很快流傳開來。


在之後短暫的27年生命里,林紓與魏易、陳家麟等曾留洋的才子們合作翻譯了160餘部西洋小說,如英國作家狄更斯著的《大衛·科波菲爾德》,俄國托爾斯泰著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英國司各特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西洋小說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多才多藝


除翻譯外國名著外,林紓還精通文學寫作和繪畫。辛亥革命後,他創作了長篇小說《京華碧血錄》,書中雖以戀愛故事為主幹,但它涉及戊戌變法、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等重大歷史事件,描寫的生活面極其廣闊,在當時頗受讀者歡迎。後來,他又陸續寫了《金陵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巾幗陽秋》《官場新現形記》等長篇小說和一系列短篇小說,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林紓23歲時曾拜師陳文召學畫,其名氣不下於他的文學創作和翻譯。他擅長花鳥,得師真傳,晚年定居北京後致力于山水創作。作品靈秀略似文徵明,濃厚處近戴熙,傳世作品有《理安山色圖》《仿王椒畦山水圖》。軍閥吳佩孚在他51歲生日時,願出巨資請林紓畫一幅祝壽圖,林紓鄙夷其執政時草菅人命,一口拒絕,在當時的京城傳為佳話。對於後學,林紓則竭盡全力予以提攜。1919年,湖南湘潭人齊白石初到京城,想以賣畫為生,但當時整個北京城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為了擺脫困境,齊白石登門拜訪林紓,林紓將其繪畫全部收購,並在自己編審的《平報》上發表文章,極力推崇齊白石的畫作。這些幕後工作,幫助齊白石在北京慢慢有了名氣,終成一代國畫大師。

視頻 

林紓:譯界之王留傳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