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方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方主義

edwardsorientialism


東方主義Orientalism)是西方國家遠東社會文化語言人文的研究。它亦可意為西方作家設計師藝術家東方國家的模仿及描繪。在「西方」的知識、制度和政治/經濟政策中,長期積累的那種將「東方」假設並建構為異質的、分裂的和「他者化」的思維。一些激進作品中,東方甚至被認為是西方的對立面;即將所謂的「他們」(They)表現成「我們」(Us)的反面。

自1978年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出版以來,許多學術論述已開始使用「東方主義」一詞來稱呼西方對中東,亞洲和北非社會的態度[1]。在薩義德的分析中,他用福柯的話語概念考察了東方主義,並試圖闡明權力如何通過話語起作用、權力如何產生認識,以及關於「東方」的認識本身如何表現了社會權利關係。

近古以前歐洲人所說的東方主義中的東方,指亞洲等地,包括歐洲人所指的近東、中東、遠東地區,甚至包括俄羅斯和原來的東羅馬帝國。中國稱東方文化圈則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而在當代英語中,東方(Oriental)一詞狹義上也主要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地區,不包括印度、西亞等地區,比以前所指的範圍小。

背景

東方主義是指東方,是對西方的參照和反對; 東方和西方。字東方進入英語作為中東法國 東方。根詞東方明珠Oriens,從拉丁 東方明珠Oriens,具有同義denotations:世界的東部地區; 天空從那裡來到太陽;東部; 初升的太陽等;但是,地理術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

傑弗裡·喬uc(Geoffrey Chaucer)在《僧侶的故事》(1375年)中寫道:「他們征服了許多東方貪婪的人,在東方,他們贏得了許多公正的公民。術語定向是指東部的國家地中海和南歐。在《代替恐懼》(1952年)中,阿努林·貝文使用了包含東亞的東方的擴展含義:「西方思想的衝擊下東方的覺醒」。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說,東方主義「不僅在殖民時期而且在當今時代都使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上處於統治地位」。

藝術

在藝術史上,東方主義一詞是指19世紀西方藝術家在西亞旅行中產生的,專門研究東方主題的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在那個時期,藝術家和學者被描述為東方主義者,尤其是在法國,藝術評論家朱爾斯·安托萬·卡斯塔格納里(Jules-Antoine Castagnary)流行了對「東方主義者」一詞的輕蔑使用。儘管這種社會對代表藝術風格不屑一顧,法國東方畫家協會還是於1893年成立,讓·萊昂·傑羅姆(Jean-LéonGérôme)擔任名譽主席。而在英國,東方主義者一詞指的是「藝術家」。

東方藝術

十九世紀以前

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藝術中都可以找到對伊斯蘭「摩爾人」和「土耳其人」(南歐,北非和西亞的穆斯林團體的簡稱)的描述。在荷蘭早期繪畫中的聖經場景中,次要人物,特別是羅馬人,被賦予了異國情調的服裝,這些服裝遙遙地反映了近東的衣服。該三賢士在耶穌誕生場景是對此的特別關注。在具有聖經背景的普通藝術中,除非當代或歷史主義的中東細節或環境是作品的特徵(如Gentile Bellini等人的一些畫作和許多19世紀的作品),否則不應將其視為東方主義者。威尼斯文藝復興時期對繪畫和版畫中的奧斯曼帝國描繪特別感興趣。前往君士坦丁堡並為蘇丹畫畫的Gentile Bellini和Vittore Carpaccio是主要的畫家。到那時,描繪就更加準確了,男人通常都穿著白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對東方地毯的描繪有時會吸引東方主義者的興趣,但更多的時候只是反映了這些昂貴物品在此期間的聲望。

法國東方主義

法國東方主義者的繪畫因拿破崙在1798–1801年對埃及和敘利亞的最終未成功入侵而發生了變化,這激發了公眾對埃及學的極大興趣,並在隨後的幾年中被拿破崙的宮廷畫家特別是安托萬·讓·格羅斯(Antoine-Jean Gros)記錄下來,東方戰役不是他隨軍參加的。他最成功的兩幅畫作是《波拿巴探訪賈法的瘟疫受害者》(1804年)和《阿布基爾戰役》(1806年),重點關注當時的皇帝,但包括許多埃及人物,以及在戰役中表現欠佳的拿破崙金字塔(1810)。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的《LaRévoltedu Caire》(1810年)是另一個重要的例子。良好的說明說明DE L'Égypte是由法國政府在二十卷出版的1809年和1828年之間,主要集中在文物。

英國東方主義

英國對動蕩的奧斯曼帝國領土的政治興趣與法國一樣強烈,但大多數情況下是謹慎行使的。英國東方主義19世紀繪畫的起源更多地歸功於宗教,而不是軍事征服或尋找裸女看似合理的地點。英國著名的風俗畫家,大衛·威爾基先生是55時,他前往伊斯坦布爾和耶路撒冷在1840年,死去直布羅陀回歸遠航期間。威爾基(Wilkie)雖未以宗教畫家的身份出名,卻帶著新教徒的行程來改革宗教繪畫,因為他相信:「馬丁·路德在繪畫中與在神學中一樣被迫切,以消除我們神聖追求所受的虐待。」他指的是傳統的基督教肖像畫。他希望在其原始位置找到更多真實的環境和裝飾給聖經主題,雖然他的死亡防止超過正在進行研究。其他藝術家包括拉斐爾前派 威廉·霍爾曼·亨特和大衛·羅伯茨(在聖地,敘利亞,以東,沙特阿拉伯,埃及和努比亞)也有類似的動機,給出的重視從一開始就論英國東方主義藝術的現實主義法國藝術家詹姆斯·天梭(James Tissot)還使用當代中東景觀和裝飾作為聖經主題,很少考慮歷史服裝或其他裝飾品。

宗教

隨著西方與亞洲的貿易往來和建立殖民地,西方和東方關於靈性觀念的交流得以發展。 1785年出現了西方梵文文本的第一個西方譯本,標誌著印度文化和語言的興趣日益濃厚。該譯本奧義書,這叔本華稱為「我一生的安慰」,最早出現在1801年和1802 [注1]早期的翻譯也出現在其他歐洲語言。 19世紀的先驗主義受到亞洲靈性的影響,促使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開創了靈性作為一個獨特領域的思想。

參考文獻

  1. 鮑勃富蘭克林. 《新聞學關鍵概念》. 2008: 242. ISBN 978-7-301-1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