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杯蓋陰石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杯蓋陰石蕨

杯蓋陰石蕨(學名: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是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植株高達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6毫米,密被蓬鬆的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葉遠生;柄長10-15厘米,粗約1毫米,淺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光滑

葉脈不甚明顯,側脈單一或分叉,幾達葉邊。葉革質。

孢子囊群生於裂片上側小脈頂端,每裂片1-3枚;囊群蓋寬杯形,高稍過於寬,兩側邊大部着生葉面,棕色,有光澤。

分布于越南、老撾、印度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台灣、湖南、貴州、重慶和雲南西北部(瀘水、福貢、漾濞、勐海、孟連、臨滄等)。生長於海拔950-14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樹幹上或岩石上。喜溫暖及濕環境,喜光,不耐寒,附生植物,可在疏鬆壤士或附生基質中生長。生長適溫15-30℃。

杯蓋陰石蕨為小型附生蕨,不會開花,屬於從生的蕨類觀葉植物。 該種形體粗獷,葉形飄逸,株型緊湊,粗壯的根狀莖密被白毛,形似狼尾,十分獨特。可附於樹幹、山若上栽培,也可叢植于山石邊或牆垣邊。也常盆栽用於室內的窗台、案幾擺放。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杯蓋陰石蕨

學名; 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

別稱; 杯狀蓋骨碎補、杯狀蓋陰石蕨、狼尾蕨

界; 植物界

門; 蕨類植物門

亞門; 真蕨亞門

綱; 薄囊蕨綱

目; 水龍骨目

科; 骨碎補科

屬; 陰石蕨屬

種; 杯蓋陰石蕨

命名者及年代; Hook.,1845

目錄

1植物名稱

2詳細情況

3形態特徵

4地域分布

5醫藥

6相關的種

植物名稱

種中文名:杯蓋陰石蕨

杯蓋陰石蕨架圖片集

杯蓋陰石蕨架圖片集

種拉丁名:Humata griffithiana (Hook.) C. Chr.

科中文名:骨碎補科

科拉丁名:Davalliaceae

屬中文名:陰石蕨屬

屬拉丁名:Humata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40厘米。

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6毫米,密被蓬鬆的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7-8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先端長漸尖,以紅棕色的圓形基部盾狀着生,黃棕色或棕色,老時漸變為淺灰褐色。

葉遠生;柄長10-15厘米,粗約1毫米,淺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光滑;葉片三角狀卵形,長16-25厘米,寬14-1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為四回羽裂,中部為三回羽裂,向頂部為二回羽裂;羽片10-15對,互生,基部一對近對生,斜向上,彼此接近,基部一對最大,長8. 5-11厘米,寬4-8厘米,長三角形,漸尖頭,基部不對稱,柄長3-5毫米,三回深羽裂;一回小羽片約10對,互生,上先出,有短柄 (長2-3毫米) ,羽軸上側的略較短,基部一片與羽軸平行或覆蓋羽軸,基部下側一片最大,長4-5. 5厘米,寬2-2. 5厘米,橢圓形或長卵形,先端短漸尖,斜展,二回羽裂;二回小羽片5-7對,互生,上先出,上側的有時略短,下側的長8-15毫米,寬5-6毫米,橢圓形,鈍頭,基部為不對稱的楔形,下延,深羽裂;裂片全緣,先端尖或有小缺刻;從第二對羽片起為橢圓披針形,羽軸基部上側一片為深羽裂,其餘的下側為全緣,上側有2-3個裂片。葉脈不甚明顯,側脈單一或分叉,幾達葉邊。葉革質,干後上面淺褐色,下面棕色,無毛。

孢子囊群生於裂片上側小脈頂端,每裂片1-3枚;囊群蓋寬杯形,高稍過於寬,兩側邊大部着生葉面,棕色,有光澤。

地域分布

產台灣、雲南西北部。也分布於印度北部。模式標本產地:印度

醫藥

【僳僳藥】四亞打俄:根莖治骨折,扭傷,腰腿痛等《怒江藥》。

相關的種

與"杯蓋陰石蕨 Humata griffithiana (Hook.) C. Chr."相關的種有:

長葉陰石蕨Humata assamica (Bedd.) C. Chr.

雲南陰石蕨Humata henryana (Baker) Ching

馬來陰石蕨Humata pectinata (Sm.) Desv.

半圓蓋陰石蕨Humata platylepis (Baker) Ching

陰石蕨Humata repens (L.f.) J. Small ex Diels

鱗葉陰石蕨Humata trifoliata Cav.

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i T. Moore

熱帶陰石蕨Humata vestita (Bl.) T. Moore[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