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州小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杭州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以風景秀麗著稱。與蘇州並稱「蘇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杭州小吃是漢族飲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花式品種繁多,四季時鮮不同,有三大特色。特色歲時節令,各有時鮮美味。如春節供應各式春卷、鮮肉湯糰、什錦八寶飯,清明有艾青糰子,端午上市細沙或鮮肉棕,中秋製作杭式、蘇式、廣式月餅,重陽吃粟糕,等等。春三月,多魚蝦鮮筍,蝦爆鱔面、片兒川面、蝦肉小籠應時嘗新,夏日炎炎,供應薄荷糕,水晶糕、茯苓膏、肉骨頭粥,三秋湖蟹肥,蟹肉小籠,蟹黃大包應市,臘月則為糯米麻糍、豬油玫瑰年糕。歷史悠久,並多伴有傳說。如吳山酥油餅、油炸檜。相傳岳飛被秦檜夫婦謀害後,杭州百姓人人痛恨秦檜。當年望仙橋邊有家專賣油炸麵食的小店,業主眼見奸臣秦檜天天坐轎,從店前而過,忿恨不已。一天,他將麵食捏成人形,放入油鍋,邊炸邊喊:"油炸秦檜,油炸秦檜!"別人問他賣什麼?他隨口說:"油炸檜。"從此得名。

小雞酥

  1. 小雞酥選用精麵粉、沙律油、豆沙為主原料。首先將水油皮、小包酥擀成皮,包入豆沙成型,入烤箱烤制而成。出品之小雞酥外形小巧可愛,未嘗已是飄香四溢,咬一口,外酥內滑,甜而適口,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精緻小點。
  2. 做法主料:小麥麵粉1000克 輔料:豬油(板油)300克,紅豆沙500克,黑芝麻20克,雞蛋100克 調料:植物油50克。
  3. 製作方法:麵粉1份加植物油少許,摻水揉成水皮面;
  4. 另一份加豬板油揉成油麵;
  5. 水皮麵包入油麵擀成捲起,包入豆沙捏成小雞狀;
  6. 黑芝麻點眼,刷蛋黃液入烤箱烤12分鐘即成。

嘉興粽子

嘉興粽子是浙江嘉興漢族傳統名點,具有悠久歷史。嘉興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而著稱。尤以鮮肉粽最為出名,被譽為「粽子之王」。嘉興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食用方便而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1]

歷史文化

  1. 嘉興粽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孕育了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也是我國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漢唐以來,嘉興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區,被譽為「天下糧倉」。唐·李翰在《嘉興屯田政紀績》中云:「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清·嘉興府知府許瑤光重輯《嘉興府志》卷三十三《物產》中提到:19世紀中葉時,嘉興府地區所產的糯米品種就有諸如:白殼、烏簔、雞腳、蝦須、蟹爪、香糯、陳糯、蘆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幾個品種。同時,嘉興歷史上還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豬生產基地,肉雞和鮮蛋產量和質量也很高。這些豐富優質的農副產品原料,為發展各類花色粽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這也是後來形成五芳齋粽子獨特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
  2. 做法主料:江米(糯米)、豬後腿肉 佐料:糖、鹽、紅醬油、白酒 其他:粽葉、草繩

製作精良

  1. 制餡:包制鮮肉粽的餡,用的是肥瘦適中去皮的腿肉,按橫絲紋切成長方形的小塊,然後放入盆內,不用醬油浸拌,而是加入少量的食鹽、白糖、味精、白酒等,用手反覆拌搓,直到肉塊出現「小白泡」為止。這樣的肉餡煮熟後特別香嫩,有火腿風味。如果按直絲紋切割,再用醬油一浸,肉不易煮酥,吃起來還有點醬油味。
  2. 淘米:糯米是包軋粽子的主料,不僅講究米質好,而且淘米時有訣竅。就是淘得快,洗得淨,最後用清水一衝,不再用手去攪拌。如此,過15分鐘左右,米中積水就可以瀝乾了。因為淘過的米吸水量少,用醬油拌米時,鹹味就容易吸收進去。
  3. 燒煮:燒煮時也和一般煮法不同,不是用冷水,而是用開水落鍋,不使粽子裡的味道走失。

臭豆腐

紹興的臭豆腐,在魯迅的筆下名揚海內外,紹興的臭豆腐代表要數咸亨酒店的臭豆腐和魯迅紀念觀的三味臭豆腐。 臭豆腐是紹興美食的必修課,但對大多數外地人來說也是最難過的關,它是用莧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較多見,因為吃起來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細品品其實鮮味無窮。愛吃的是聞臭而動,不愛吃的是避之惟恐不及。箇中高手吃起來是不用加任何調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現在杭州也有臭豆腐,偶爾也可以解解相思,不過總覺得不如紹興小弄堂里的夠味,笑眯眯的老人守着暖烘烘的爐子,窄窄的巷子裡是年長日久的安寧的味道。 歷史文化 臭豆腐是有着豐富文化底蘊的民間休閒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最風光的時代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一日在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後豪情大發,揮筆題下「青方」二 字,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揚天下,據歷史考證慈禧太后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2]

臭豆腐做法

臭豆腐好吃,究其原因還是那一壇好鹵,滷的製作方法極其複雜,不僅僅是用新鮮蔬菜醃製讓其自然發酵,而是在其醃製和發酵過程中不斷加入各種香料精心調製,沒有幾年的時間不敢稱老鹵或好鹵,只能稱為清鹵,一壇好的滷水常常有二十以上的年頭。 原料及配方:黃豆5kg、辣椒油250g、茶油1kg、麻油150g、醬油500g 滷水15kg、粗鹽100g 、熟石膏300g

生產工藝:

  1. 制豆腐:將黃豆用水泡發,泡好後用清水洗淨,換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與稀糊同樣多的溫水拌勻,裝入布袋內,用力把漿汁擠出,再在豆渣內對入沸水拌勻後再擠,如此連續豆渣不沾手,豆漿已擠完時,撇去泡沫,將漿汁入鍋用大火燒開,倒入缸內,加進石膏汁,邊加邊用木棍攪動,約攪15~20轉後,可滴上少許水,如與漿混合,表示石膏汁不夠,須再加進一些石膏汁再攪。如所滴入的水沒有同漿混合,約過20min後即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 油炸臭豆腐:將青礬放入桶內,倒入沸水用棍子攪開,放入豆腐浸泡2h左右,撈出豆腐冷卻。然後將豆腐放入滷水內浸泡,春、秋季約需3~5個h,夏季約浸泡2h左右,冬季約需6~10個h,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乾水分,再將茶油全部倒入鍋內燒紅,放入豆腐用小火炸約5min,一待焦黃,即撈出放入盤內,用筷子在豆腐中間鑽一個洞,將辣椒油、醬油、麻油倒在一起調勻,放在豆腐洞裡即成。
  3. 滷水製法:以用豆豉2.5kg為標準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鹼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滷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