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關稅務司署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杭州關稅務司署舊址,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拱宸街道溫州路126號、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院內。杭州在《馬關條約》中被闢為通商口岸[1],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6月設立杭州海關,近拱宸橋,為杭州最主要的徵稅機關,也是大運河貨物進出的樞紐。杭州海關是近代海關(洋關),故俗稱「洋關」。1949年後先後作為杭州農科所和合作醫療站,1954年後歸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建築
舊址原大門朝西(位置在南樓西側),內原由四棟建築組成,包括A樓(稅務司,今南樓或稱9號樓),B樓(杭州海關辦事處,今東樓或稱10號樓),C樓(幫辦人員住宅,今北樓或稱20號樓)和D樓(碼頭檢貨廠,已拆除),A、B、C三樓呈品字形布局,均以灰紅兩色的清水磚砌築(紅色清水磚主要用於拱券及磚柱部分),立面採用殖民地外廊式,室內鋪木地板(今已用水磨石替換)。其中A樓三層,中式重檐屋頂,屋脊端部微翹、出檐短淺,B、C樓兩層,坡形屋頂。目前為醫院辦公用房和圖書館等。
歷史沿革
公共通商場與日租界的設立,正式撕開了杭州對外通商的口子,英、美等國均要求在拱宸橋的通商場內租地經營,浙江巡撫只得「照復諸國」,拱宸橋一帶遂成為各帝國列強經商、投資、掠奪的樂園。因應這樣的情勢,清政府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6、7月間,在杭州設立「海關」開港通商,當時杭州「海關」的全稱為「杭州關稅務司署」,即人們所說的「洋關」,關署建在杭州拱宸橋通商場(現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內)[2]。
1896年10月1日,杭州海關與通商場及日租界同時正式使用。當時的杭州海關是杭州最主要的徵稅機關,也是貨物進出的樞紐。1937年12月日軍侵占杭城前夕,杭州關撤出輾轉外地,抗戰勝利後,杭州關雖奉命恢復原建署,但處址已非拱宸橋原址,並於1945年12月4日閉關。在抗日戰爭時期,拱宸橋「洋關」留下的幾幢房屋,一度成為日本憲兵隊隊部駐地。抗戰勝利後,「洋關」的一部分成為國民黨的杭縣縣政府所在地,另一部分劃為農科所宿舍。解放初期,「洋關」全部歸屬農科所,1954年才由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接收。
洋關留存至今的三幢房屋現位於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部內,北樓現為醫院總務辦公室所在地,東樓作為院方培訓學員的宿舍,南樓是醫院的藥品倉庫。三座建築呈「品」字形布置,間有後期構築的醫用建築。東、南、北三座樓平面矩形,皆為二層磚木結構,紅色清水磚外牆,立面多採用仿英的「券廊式」,屋頂坡形,出檐短淺。
視頻
杭州關稅務司署舊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馬關條約的通商口岸有哪些,學習啦,2017-5-18
- ↑ 洋關舊址,新浪博客,201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