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至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至成(1903.11.30-1967.2.3)[1],學名楊序清,1903年11月30日出生於三穗縣一個侗族農民家庭[2]。投身革命後,他一生戎馬生涯,身經百戰。在40多年革命[3]

生涯中,他大部分時間從事軍事後勤領導工作和軍校教育工作,是我軍後勤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重要領導人,被譽為中國軍隊的「後勤之父」;同時也是我軍軍校

建設的著名拓荒者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不久,毛澤東曾當面讚揚楊至成是老後勤和搞建設的行家。而劉伯承葉劍英元帥更是賞識他後勤管理和軍校

建設的經驗與才能,並把他當作自己的得力助手來任用,多次把籌建軍校的重要任務交給他去完成。這些都體現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對他抓後勤工作和軍校建

設的突出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4]

個人簡介

楊至成原名楊序清。1903年11月30日生於貴州省三穗縣木界村一個富裕大戶人家。7歲開始讀私塾。1921年畢業於省立農業中學。1923年在重慶入川滇黔聯軍,

任軍需官。1926年春隨聯軍到廣東,考入黃埔軍校第5期。同年經周逸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春正當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時,在武漢中

央軍事政治學校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反擊叛軍夏斗寅部的戰鬥。後被派到由賀龍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20軍3師任連政治指導員。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

起義部隊南下廣東作戰失利後任連長,隨部艱苦轉戰於閩粵贛湘邊。1928年春參加湘南起義,在與前來鎮壓起義的國民黨軍許克祥部作戰中右腿受傷。同年4月隨[[朱

德]]、陳毅到井岡山,任工農革命軍(後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28團1營4連連長。在參加反國民黨軍「進剿」作戰中腹部受傷,隨即在反「會剿」作戰中兼任留守

處主任,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負責傷病員的管理工作,解決給養和醫藥供應。1929年1月隨紅4軍向贛南、閩西進軍,任軍部副官長。1930年起任紅12軍副官長,中央


軍事政治學校校務部部長,中央軍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兼紅軍總兵站主任、總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先後組織建立了中央蘇區的「赤色郵政」,紅軍的有線電話網

和無線電通訊聯絡,建立了槍械、彈藥、被服、紡織、鞋襪、衛生材料等20餘個工廠,建立和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保障紅軍的物資供應,並創辦了後勤學校。在中央

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雖遭受「左」傾領導人的錯誤打擊,被降為供給部科員,但仍勤勤懇懇做好組織分配的每一項工作。1934年10月隨紅一方面軍長征。1935年1

月遵義會議後,任中革軍委先譴工作團主任。到陝北後,任軍委採辦處主任和紅一方面軍後勤部部長,參加東征、西征戰役。1936年12月任軍委後勤部部長兼紅軍前敵

總指揮部總兵站部部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軍委總供給部部長兼黃河兩延(延長、延川)衛戌司令員、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1938年冬因積勞成疾赴蘇聯就醫。1939年起先

後入蘇共遠東局黨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與劉亞樓盧冬生等準備經蒙古回國,但由於邊境地區遭日軍嚴密封鎖,被迫滯留

烏蘭巴托,靠賣苦力甚至討飯為生,歷盡千辛萬苦。1946年1月回國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政治委員。一邊組織領導後勤工作支援東

北解放戰爭,一邊組織建設後勤學校和開展軍工生產,初步奠定了東北部隊物資供應的基礎建設。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部長,大力組織擴建軍需工廠、兵站、醫

院和倉庫,為部隊進行遼瀋、平津戰役提供了物資保障。

1949年夏隨第四野戰軍南下,先後任華中軍區和中南軍區軍需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部長、中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在中南地區組織領導

創建各類軍需工廠、倉庫、醫院和學校,同時組織接收和發展了地方輕工業。1955年調任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1958年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兼院務部部

長。1962年任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屆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5]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