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瑞芬

來自 360娛樂網 的圖片

楊瑞芬)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1]。師承田世光,工筆花鳥畫的革新派代表人物。20世紀80年代開始活躍於全國美展,多次在海外舉辦畫展,作品多次獲獎並被中國美術館、美協及海外等結構收藏。藝術風格有"大寫意工筆花鳥畫"之稱,開創象徵性現實主義的"擬態"變形法,將潑墨法引入了工筆花鳥畫,走出一條新時代中國花鳥藝術的特色之路。[2]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楊瑞芬 [3]

外文名稱:Yang RuiFen

國籍:中國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0年

職業:畫家,藝術家

代表作品:《蜀葵》《地涌金蓮》《雨後》《京城春色》《舞女蘭》等[4]

主要題材:蘭花,令箭,睡蓮,玉蘭,荷花,牡丹

著作:《楊瑞芬花鳥畫集》

類別:中國畫,花鳥畫

畫家簡介

楊瑞芬,女,1950年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師從著名畫家田世光先生。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炎黃女子書畫家聯誼會理事,馬來西亞草堂門金石書畫會理事,榮寶齋畫院特聘教授,北京畫院專業畫家。

擅長花鳥,風格高雅大方、剛柔並濟,妙想豐富,是獨具特色的中國當代女畫家。作品有《雨後》、《京城春色》、《晴霞》、《玉簪》、《冰清玉潔》、《蜀葵》、

《地涌金蓮》等多次獲獎,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中國展覽公司、北京美協、北京畫院等單位及國外機構和個人收藏家收藏,多次在內地及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

灣地區、日本、澳洲、韓國、瑞士、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舉行畫展。

著有《楊瑞芬作品選》、《楊瑞芬畫集》、《當代名家工筆花鳥精品·楊瑞芬》、《楊瑞芬花鳥畫集》、《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楊瑞芬》、《榮寶齋國畫技法叢書--工

筆畫范·玉蘭》等。入編《中國當代花鳥畫》、《當代中國畫精品·花鳥卷》、《中國工筆畫全集》、《中國現代花鳥畫全集》、《中國花鳥畫名家》、《中國當代國

畫家辭典》、《世界華人美術名家年鑑》、《世界華人美術名家書畫集》等。

獲獎及收藏

獲獎

 楊瑞芬作品
 

來自 360娛樂網 的圖片

1977年,調入北京畫院。

1981年,一九八一年度北京美術作品三等獎。

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北京乙等獎。

1984年,全國青年美展,優秀作品獎。

1985年,北京八十年代畫展,優秀作品獎 。

1986年,北京《七一》畫展,優秀作品獎。

1986年,北京新時代畫展,優秀作品獎。

1986年,北京八十年代畫展,優秀作品獎。

1988年,中華杯中國畫大賽,三等獎 。

1994年,新鑄聯杯中國畫展,優秀作品獎 。

1994年,亞洲女畫家作品展,優異獎。

1998年,韓國國際美術交流展,優秀作品獎。

2002年,全國第五屆工筆大展,學術獎。

2003年,亞洲女畫家作品展,優異獎。

作品收藏情況

中國美術館:《蜀葵》(1983)

美協:《雨後》(1983)《京城春色》(1985)《晴霞》(1986)《玉簪》(1986)地涌金蓮(1988)

北京畫院:《爆竹花》(2003)《蘭花》(2003)《睡蓮》(2003)《清韻》(2004)等

專家評論

邵大箴評楊瑞芬

雅麗而質樸--邵大箴(1993年)

楊瑞芬女士是近幾年來活躍在大陸畫壇的著名花鳥畫家。她的畫風意境清新,格調高雅,深得行家和觀眾的好評。我注意楊瑞芬的畫也有好幾年了。在一些展覽會上我常常在她的作品面前駐足觀賞,為其獨特的構思和技巧所吸引。

畫最忌匠氣,工筆重彩尤為如此。工筆重彩雖然是用細緻精工的技巧來呈現物象的美,但它不要求面面俱到,更排斥冷漠的描繪。因為缺乏含蓄的描繪,會使讀者覺得一覽無餘而無咀嚼餘地;缺乏作品的感情投入,又會使讀者在作品面前感到索然無味,調動不起欣賞的趣味。當然,要做畫得工整而不膩俗,細緻而不繁瑣,作者不僅要有熟練的技巧,更需要藝術修養和悟性。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有新的創意,楊瑞芬從藝術構思到繪畫技巧,都力求突破傳統程式。她不求構圖的"完整性",力求構圖的自然和隨意,在自然隨意中追求奇特性和新鮮感,在造型上,有意識地在工整中加入不工整的因素,在寫實中加入寫意的成分,以求奇、新、雅的藝術效果。我想,楊瑞芬的創作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除了技術、技巧的因素外,還和她新的藝術觀念有關。

畫,要靠技藝。可是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技藝。畫是人的內在生命和感情的表現。楊瑞芬深知此理。她說:"藝術創作直接反映畫家的思想情感,反映時代的變化。"她不滿足單純地對自然現象及事物的寫生和再現,她時時注意用自己的眼睛構建藝術的世界。看得出來,一幅幅神奇美妙雅麗質樸的畫幅,都滲透着作者熱烈的情感。

畫,有中西之分,畫的各個品種、門類也有自己的特點,但這些層異、區別和特點,不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即使中西不同的繪畫表現體系,也不是完全互相排斥和對立的。它們可以相互融會和互通有無。傳統的工筆重彩,前人已達到極致境界,今人要有所突破,一是要深入研究自然對象,體現時代情緒,使作品富有深切得的自然感受、和前人、他人拉開距離,避開模仿之路;一是善於從其它民族的繪畫,從包括寫意在內的其它畫種中吸收養料,以彌補工筆重彩傳統技巧之不足。

楊瑞芬的革新是建立在鑽研傳統和鑽研外國藝術的基礎之上的。她自幼喜愛美術,曾師從著名花鳥畫家田世光先生學畫。她深入研習過宋、元時代以及陳老蓮、吳昌碩、任伯年、陳之佛、鄭乃光等名家作品。她從西洋繪畫、日本繪畫中得到許多啟發,引進設計意識和構成因素。她還關注裝飾繪畫和攝影藝術的成果。多方面的修養使她作品的格調有明顯的變化和提高,近些年來,她更注意工整的描繪和寫意水墨的結合,賦予裝飾意味很濃的畫面、以及豐富的表現力和更為開闊的意境。

楊瑞芬善於在創作過程中捕捉瞬間即逝的機遇和偶然性,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伸引和發展。她的畫有的是胸有成竹的產物,有的是隨機應變的即興創造,有的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正是因為生活經驗、感情體驗和豐富幻想力的融匯一體,人們讀她的作品感到一種勃勃生機,感到生命力的躍動。不願墨守成規的楊瑞芬還在繼續探索創新之路。我相信,這位剛過不惑之年的畫家,通過不斷的實踐,會取得更大的創造成就。

視頻

楊瑞芬——熱愛美的藝術2017年6月12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