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神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神俊(477~541年),本名李挺,字神俊,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人。北魏時期大臣,西涼武昭王李暠玄孫,安南將軍李佐之子。

  • 少以才學知名, [1]意尚風流,為太常卿劉芳所賞識。 歷任中書侍郎、太常少卿、荊州刺史,遷大司農、鎮軍將軍、散騎常侍、中書監、吏部尚書等,封千乘縣開國侯,食邑千戶。
  • 興和三年(541年),去世,終年六十四[2]。追贈使持節、侍中、司徒公、尚書左僕射、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諡號文貞。

基本信息

本名    李提  
字號    字神俊     
官職    鎮軍將軍 中書監 吏部尚書
爵位    千乘縣公
封贈    侍中 司徒 驃騎大將軍 雍州刺史
諡號    文貞
出生地   隴西狄道 
出生時間  477年 
去世時間   541年  
所處時代   北魏 
主要成就   固守荊州 選拔人才 五州刺史  

人物生平

才學知名

  • 李神俊年輕時因為有才學而知名,為太常劉芳所賞識。李神俊脫去布衣遵奉朝廷徵召,任奉朝請,後轉任為司徒祭酒、從事中郎。不久,他被授予驍騎將軍、中書侍郎、太常少卿之職。後出任為前將軍、荊州刺史。[3]

固守城池

  • 當時四方多事,到處連年戰亂。梁武帝蕭衍派遣部將曹敬宗前來侵犯,圍攻荊州城很長時間,又引水灌城,城牆沒有被水淹沒的只有數版之高。李神俊極力安撫將士和城中百姓,大家同力固守城池。皇帝下令派遣都督崔暹,別將王羆裴衍等人前往救援,曹敬宗兵敗退走。當時寇賊逃走之後,城外有很多屍骸暴露在野外,李神俊令人把屍體收集起來予以埋葬。不久,他被召回朝廷授任為大司農卿。孝明帝元詡在位末年,李神俊任鎮軍將軍、相州刺史。當葛榮領兵南下的時候,李神俊異常驚恐,竟然從馬上跌下摔傷腿腳,仍舊滯留在汲郡,朝廷下令把他追回。孝莊帝元子攸即位後,憑李神俊外戚的名望,授任他為散騎常侍、殿中尚書。又追論他早先固守荊州的功勞,封為千乘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後轉任中書監、吏部尚書。[4]

位極人臣

  • 李神俊崇尚風流,憑着感情推舉引進人物,不能做到堅守正道奉公無私,因此,沒有多大的聲譽。有個鉅鹿人李炎曾上書朝廷談論李神俊的過失。天柱大將軍爾朱榮曾經推薦一個人為曲陽縣令,李神俊認為此人官階不夠而不予任用,爾朱榮聽說之後大怒,說李神俊自己樹結親黨,排擠壓抑有功之人。李神俊因此而非常恐懼,就上表請求解除吏部的官職。於是就授任他為衛將軍、右光祿大夫。不久,爾朱榮進入京都,幽禁皇帝,李神俊就逃竄隱匿在民間。
  • 出帝(孝武帝)元修即位時,回到朝廷,授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之職。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即位之初,代理并州刺史,遷驃騎大將軍、肆州刺史。後又回朝任侍中。


老年去世

  • 興和二年(540年),李神俊去世,終年六十四歲。朝廷侍中、使持節、追贈都督雍秦涇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徒公、雍州刺史,開國公等職爵如故。[5]


人物軼事

  • 李神俊接連死了兩位妻子,又想娶鄭嚴祖的妹妹鄭氏為妻,鄭氏是李神俊的叔伯外甥女,盧元明也打算娶鄭氏,於是兩人發生爭執,竟然在鄭嚴祖的家中爭鬥起來。後來鄭氏終於嫁給了盧元明,李神俊為此惆悵不已,當時人們都說,李神俊是鳳德之衰。李神俊沒有兒子,堂弟李延度將第三子李容兒過繼給他。[2]

人物評價

  • 李神俊風流倜儻,清秀出眾,而且博學多聞,對於朝廷的現有典章以及人倫氏族,他大多都能熟記。他非常喜愛藝文禮樂,到了老年也沒有停止,凡是同他交遊的人,都是當時的名士。他樂於提拔年輕人,以此為自己增添聲名,所以四方才子都尊崇並歸向他。但李神俊性情曠達直率,不注重檢點和節制自己,以至於和一些少年之徒,親昵狎玩,不能做到清正方重,知道他的人都用這些事來譏笑他。[1]

參考資料

  1. 1.0 1.1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神俊風韻秀舉,博學多聞,朝廷舊章及人倫氏族,多所諳記。篤好文雅,老而不輟,凡所交遊,皆一時名士。汲引後生,為其光價,四方才子,咸宗附之。而性通率,不持檢度,至於少年之徒,皆與褻狎,不能清正方重,識者以此為譏。
  2. 2.0 2.1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神俊喪二妻,又欲娶鄭嚴祖妹,神俊之從甥也。盧元明亦將為婚,遂至紛競,二家鬩於嚴祖之門。鄭卒,歸元明,神俊惆悵不已,時人謂神俊鳳德之衰。神俊無子,從弟延度以第三子容兒後之。
  3.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神俊,小名提。少以才學知名,為太常劉芳所賞。釋褐奉朝請,轉司徒祭酒、從事中郎。頃之,拜驍騎將軍、中書侍郎、太常少卿。出為前將軍、荊州刺史。
  4.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時四方多事,所在連兵。蕭衍遣將曹敬宗來寇,攻圍積時,又引水灌城,城不沒者數版。神俊循撫兵民,戮力固守。詔遣都督崔暹、別將王羆、裴衍等赴援,敬宗退走。時寇賊之後,城外多有露骸,神俊教令收葬之。徵拜大司農卿。肅宗末,除鎮軍將軍、行相州事。於時葛榮南逼,神俊憂懼,乃故墜馬傷腳,仍停汲郡,有詔追還。莊帝纂統,以神俊外戚之望,拜散騎常侍、殿中尚書。追論固守荊州之功,封千乘縣開國侯,邑一千戶。轉中書監、吏部尚書。
  5.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神俊意尚風流,情在推引人物,而不能守正奉公,無多聲譽。有鉅鹿人李炎上書言神俊之失。天柱將軍爾朱榮曾補人為曲陽縣令,神俊以階縣不用。榮聞大怒,謂神俊自樹親黨,排抑勛人。神俊懼,啟求解官。乃除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尋屬爾朱兆入京,乘輿幽執,神俊遂逃竄民間。出帝初,始來歸闕,拜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孝靜初,行并州事。尋除驃騎大將軍、肆州刺史。入為侍中。興和二年薨,年六十四。贈都督雍秦涇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徒公、雍州刺史,侍中、開國公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