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建昌 (朝鮮近代文學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建昌 (朝鮮近代文學家)李建昌(이건창,1852年—1898年),字鳳朝、鳳藻,號澹寧、寧齋,朝鮮王朝後期大臣、文學家,本貫全州,是朝鮮定宗之子德泉君李厚生的後裔。與黃玹、金澤榮合稱「韓末三才」,加上姜瑋為韓末四大家。著有《明美堂集》《黨議通略》。

歷史評價

黃玹:建昌清介嫉惡,不與時俯仰,蹭蹬仕路,釋褐四十年,始階嘉善,甲午六月痛哭還鄉,不復入都,至是患風痹,卒於江華田舍,年四十七,聞者相吊。而建昌文章爾雅,與洪奭周當雁行雲。

金允植:①自幼天才穎異,時稱神童,乃長博覽群籍,無不究研其精,下筆有風神,一洗東國弇陋之習。性孝友清介,一毫不妄取與。嘗再經繡衣,一經按核使,舉劾無所阿避,直聲動一世,間除守令、方伯及內職之顯要,輒固辭不就,退居江華舊廬,與諸弟吟誦不撤, 著書講道,欣然若忘世者,識者高其節而悲其志。今年四十七終,斯世更無斯人,嗚乎惜哉! ②玉溫冰潔錦心開,表里光明不染埃。漢殿風霜鵰鶚立,虞廷簫管鳳凰來。貧猶志薄千鍾祿,老益名高八斗才。剩馥殘膏沾後輩,巫陽招去不勝哀。

人物生平

李建昌出身少論世家,其祖上李匡師為向隱居於江華霞谷的鄭齊斗學習陽明學而舉家移居江華島,從此落戶江華島,並以陽明學為傳家學問。李建昌父親李象學官至梁山郡守,祖父李是遠官至開城留守和吏曹判書,在任開城留守時,李建昌生於留守府衙,故乳名「松悅」(開城別稱松都)。 其後在江華島長大,跟隨祖父讀書,十歲就通曉儒家經典。 丙寅洋擾時,法軍占領江華府,李是遠仰藥殉國,朝廷賜諡忠貞,並褒獎他的家族為「忠貞之門」。 法軍撤離江華島後,由於被大院君李昰應點名,十五歲的李建昌參加在江華島開設的科舉並及第。 此後,李建昌歷任承政院假注書、注書、弘文館校理、修撰、司諫院獻納、司憲府持平等職,1874年作為冬至使書狀官出使中國,著《北游詩草》,期間觀察到清朝衰落之狀,因此對朝鮮的國運也感到悲觀。 1877年出任忠清右道暗行御史,從一個叫全濟弘的胥吏那裡得到監司趙秉式貪污的證據並彈劾,被趙秉式的保護傘閔奎鎬陷害,1878年流放平安道碧潼郡,因他與另一閔妃集團要員閔泳翊交好,所以翌年就在閔泳翊的援救下被赦免。但朝鮮高宗聽信閔奎鎬之言,認為是李建昌家族(祖上李真儒)與趙秉式家族(祖上趙泰采)在朝鮮景宗時的「辛壬獄事」中所結下的世仇而導致李建昌挾私報復,又認為李建昌「矯激」,故再無重用他的意思。 其後李鴻章、黃遵憲等勸導朝鮮與西方列強建交通商,高宗有意接納,但李建昌提出異議,由此更被高宗疏遠。 壬午兵變時,大院君起用他為告訃副使,準備出使清朝告閔妃之喪,但還未成行,兵變就平息了。其後李建昌出任京畿道暗行御史,1884年任司諫院大司諫,不久丁母憂,又丁父憂,至1891年起用為漢城府少尹,期間曾張榜禁止漢城民眾賣房子給外國人,因違反《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而引起清朝駐漢城商務委員唐紹儀抗議,但他表示「我禁我民,於約何有?」並用其他罪名來治罪賣房子給中國人的漢城市民,中方也拿他無可奈何。 1892年奉命調查咸興亂民,還朝後任承旨。1893年,東學黨舉行「斥倭洋倡義」的集會,魚允中用安撫的手段將其解散,並稱他們為「民黨」,李建昌則對東學黨主剿,並彈劾魚允中用詞不當,同時針砭時弊,被高宗流放到全羅道寶城郡。 1894年甲午更張以後,李建昌被釋放,並拜為工曹參判,但李建昌稱病不赴任,住在江華島。官制改革後,高宗欲任命李建昌為法務協辦,被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阻止。1895年任宮內府特進官,亦未赴任。乙未事變後,李建昌與洪承憲、鄭元夏上疏聲討日本人殺害閔妃的罪行。1896年頒布斷髮令,李建昌不願斷髮,遂逃往普門島,作《空谷佳人歌》以明志。俄館播遷後,高宗任命李建昌為海州觀察使,李建昌堅決拒絕,被流放古群山島,兩個月後釋放。其後在江華島度過餘生,1898年去世。 [1]

文學成就

李建昌在登科後,就開始學習詩文,並以「朝鮮五百年文章一家」為目標,「不屑與時人並稱」。 不過他還是與姜瑋、金澤榮、黃玹等文人交遊,並與他們並稱為「韓末四大家」。金澤榮則將他列入「麗韓九大家」之一(其餘是金富軾、李齊賢張維李植金昌協、朴趾源、洪奭周、金邁淳)。文風主要受中國宋朝的曾鞏、王安石的影響。

主要作品

李建昌著有《明美堂集》及《黨議通略》,後者是研究朝鮮王朝政治史的必讀書籍。1978年,韓國學文獻研究所將他的作品合編為《李建昌全集》(上、下兩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