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任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任仁(1887年6月24日-1968年8月18日),字重毅,廣西臨桂人,中國教育家。曾為白崇禧的老師。

生平

李任仁為清末秀才,後畢業於廣西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華民國成立後,在臨林從事教育事業,創辦多家中小學。1918年出任廣西省立第三中學校長。1924年任國民黨桂林縣黨部執委,次年任桂林縣知事。1927年兼任廣西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校長。後又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顧問。1931年擔任廣西省政府委員、教育廳長,1933年辭職。1935年前往上海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廣西省臨時參議會議長、廣西建設研究會常務理事、桂林文化供應社董事長等職。抗戰結束後參與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1948年出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後,曾任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西省副省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1968年逝世。1986年,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為其平反。

辛亥革命

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李任仁考取了秀才,得到附生的頭銜,這年他才18歲。同年冬天,李任仁和同鄉呂國器、呂璜、李天沛等回到家鄉臨桂會仙,創辦會仙兩等小學,白崇禧、呂競存是第一班的學生。

戊戌政變前,康有為於1894年和1897年先後兩次到桂林講學,開辦廣仁學堂,出版《廣仁報》,宣傳其變法維新主張,在廣西和桂林知識分子中有着很大的影響。李任仁當時也是「康(有為)、梁(啟超)的崇拜者,受到變法維新思想的影響。」李任仁不僅滿腦子的維新思想,他還介紹學生看維新派的書報,常常帶領學生到處搗毀神像,破除封建迷信。然而,在他辦學的兩年中,卻不斷地和地方的封建勢力發生衝突,這使李任仁對改良主義的維新思想產生了懷疑。

在會仙辦學期間,李任仁開始與同盟會會員有了接觸。一位是朱漢典,朱漢典當時在陸軍幹部學堂做行政工作,同時又在桂林開設翰芳齋文具雜貨店,雜貨店是同盟會的秘密聯絡機關,暗地裡出售革命書報。朱漢典曾到會仙小學參觀,並向小學贈送了一批革命書報,從此朱漢典與李任仁常有往來。另一位叫黃焱,他在桂林速成師範學校畢業,到會仙小學任教師,也是同盟會員,經常在學校宣傳革命道理,介紹革命書報,如《民報》、《天討》、《黃帝魂》、《革命軍》等,這對李任仁的思想轉變有着一定影響。

1907年,李任仁考入桂林簡易師範學校讀書,第二年畢業,繼續升入桂林優級師範學堂,1910年畢業。

作為一個愛國熱血青年,是新思想、新思潮的當然接受者,李任仁當年對人生、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未來,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35年後,他在桂林《救亡日報》發表的文章:《以接受歷史的教訓紀念雙十》,文中寫到:「清末的時候,朝廷布滿着昏貪詐暴的王公大臣,內政是烏煙瘴氣,外交是辱國喪權,在專制淫政之下的士大夫,亦為內心的憤慨所逼而冒死地發出委婉的哀求。但所謂『預備立憲』也者,又是欺騙民眾的事。因此,全國人民對於滿清政府,完全絕望,極端厭惡。不管滿清政府對於總理所領導的革命黨員如何『格殺勿論』,對於革命黨的言論如何的『嚴厲禁止』,民心傾向於革命黨而叛離了滿清王朝的,雖然口頭上不敢有憤慨言詞,心窩裡已潛伏着反抗的意識。」(桂林《救亡日報》1940年10月10日)這就是辛亥革命前夕的政治形勢,也是李任仁和所有革命黨人當年的思想傾向。

1910年,李任仁在優級師範學堂畢業後,先到王乃昌在桂林辦的一間私立中學任修身課老師,後又到東鄉大圩海洋坪熊村小學和會仙小學教書。1911年1月,調平樂兩等小學任校長,同年2月,又兼任平樂府蠶業講習所理化教員。所長是張繼光,廣東人,廣東高等蠶業學校畢業,同盟會會員。不久,張繼光又聘請昭平馬江人陳雨時來講習所任蠶業教員,陳雨時也是同盟會會員。

陳雨時與李任仁是舊交,兩人彼此都較為了解,交往中無話不談,既是同事,又是知心朋友。有一天,陳雨時問李任仁是否願意加入同盟會,李任仁因早有思想準備,滿口回應:當然願意。於是就在1911年春,由陳雨時、張繼光二人介紹,李任仁在平樂蠶業學校加入了同盟會[2],成為同盟會的正式會員,時年24歲。

視頻

李任仁 相關視頻

看《救亡日報》,了解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