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麗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麗芳
出生 1932年
逝世 2002.04.29
國籍 中國
職業 京劇旦角演員

李麗芳(1932~2002.04.29),女,籍貫中國北京。京劇旦角演員,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李麗芳少年時跟隨姐姐李慧芳刻苦學藝,成為上海天蟾舞台的台柱;參加軍委總政京劇團,經受了革命部隊的多年錘鍊。轉入前中國京劇院四團,並隨團支援大西北成立寧夏京劇院。20世紀60年代中期,李麗芳調往上海京劇院,擔綱扮演了現代京劇《海港》中的方海珍,其聲腔藝術至今無人能及。2002年4月29日,李麗芳在中國上海逝世,享年70歲。

人物經歷

1932年,農曆壬申年生於北京

12歲從新麗琴、程玉菁陶玉芝學京劇青衣,16歲登台,在20世紀40年代已經在京劇舞台甚具影響。

1951年和譚元壽張鳴祿等在上海組建實驗京劇團。

1952年,李麗芳加入總政京劇團擔任主演,隨團赴朝鮮,為志願軍演出。

回國後,進入中國京劇院四團。

1958年,為響應黨的"支邊"號召,赴西部組建寧夏京劇團。

1967年,李麗芳調入上海京劇院工作,在現代京劇《海港》中成功地塑造了方海珍的藝術形象。她以氣韻生動的演唱和質樸精湛的表演,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退休後,李麗芳依然活躍在京劇舞台,並將大量心血投入到培養京劇青年人才的事業中。

李麗芳經常主演的劇目有《佘賽花》《穆桂英掛帥》《呂布與貂蟬》《花木蘭》等數十齣。為京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2002年4月29日,農曆壬午年三月十七日在上海逝世。

活動年表

1955年,農曆乙未年:中國京劇院四團成立。

年底,總政治部京劇團與西南軍區政治部京劇院合併,轉向地方成立中國京劇院四團。演員有李鳴盛、李麗芳、班世超王吟秋等。

1958年9月19日,農曆戊戌年八月初七日,晚:中國京劇院四團離京赴寧夏支援大西北建設

中國京劇院四團乘坐的專列開出北京前門火車站,起程赴寧夏支援大西北的建設。演員有李鳴盛、李麗芳、班世超、王吟秋等。

1964年6月26日,農曆甲辰年五月十七日: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第四輪演出舉行

6月16日至7月1日,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第四輪演出在北京舉行。

主要作品

演出劇目

江蘇省京劇團演出《耕耘初記》

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演出《紅岩》

長春市京劇團演出《五把鑰匙》

寧夏京劇團演出《杜鵑山》(李鳴盛飾烏豆,李麗芳飾賀湘,田文玉飾杜媽媽,殷元和飾溫七九子,徐鳴遠飾老地保,舒茂林飾李石匠,劉順奎飾鄭老萬)

青海省京劇團演出《草原兩兄弟》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京劇團演出《天山紅花》。

上海京劇院《海港的早晨》(後改名《海港》)

參加演出

《法門寺》(方榮翔飾劉瑾,宋玉慶飾趙廉,魏慧麗飾孫玉嬌。李麗芳飾宋巧嬌,艾世菊飾賈桂,李欣飾傅朋,王信生飾劉媒婆,王玉瑾飾劉公道,范靈霞飾太后,張寶志飾劉彪,嚴寶森飾宋國士)

1985年12月,農曆乙丑年:濟南電視台建台一周年慶祝活動舉行

濟南電視台舉辦建台一周年慶祝活動。演出京劇。

1987年1月1日,農曆丙寅年十二月初二日:"上海京劇展覽演出"舉辦

《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文化局、上海京劇院聯合舉辦"上海京劇展覽演出",為期20天,在延安劇場公演了18台多種流派和特色的劇目(總計大小50餘出)。主要劇目有:李如春的《路遙知馬力》、童芷苓、言興朋的《游龍戲風》、李玉茹的《貴妃醉酒》、王正屏的《九江口救駕》、童祥苓的《春秋筆》、李麗芳的《白門樓》、李炳淑的《孽緣記》、張南雲的《誆妻嫁妹》、張文涓的《法場換子》、夏慧華的《生死恨》、關懷的《乾隆下江南》、奚中路的《八大錘》、齊淑芳的《青石山》等。

1990年3月10日,農曆庚午年二月十四日:上海京劇界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義演清唱

俞振飛、遲世恭、汪正華、王正屏、李炳淑、李麗芳、李薔華、張南雲、夏慧華、艾世菊、王夢雲、馬博敏、言興朋在人民大舞台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義演清唱。

1992年2月11日,農曆壬申年正月初八日: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上海京劇精品展演舉行

本日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上海京劇精品展演在黃浦區體育館開幕。

2月13日至2月16日,在蘭心大戲院舉辦了"悠遠的回聲、未來的知音、璀璨的新星、閃動的瞬間、神韻的魅力"等5個系列演出,上海和來自各地的演員于魁智、馬少良、馬永安、馬博敏、王夢雲、艾世菊、葉少蘭、馮志孝、江其虎、劉桂娟、孫毓敏、言興朋、何玉蓉、何澍、李長春、李世濟、李欣、李麗芳、李維康、李炳淑、李崇善、李慧芳、張學津、尚長榮、楊春霞、耿其昌、譚元壽等參加演出。

2000年3月28日,農曆庚辰年二月廿三日:大型京劇演唱會暨上海京劇院慶祝建院45周年系列演出開幕式舉行。上海京劇院主要演員尚長榮、李麗芳、童祥苓、張南雲、李炳淑等和來自北京、天津的京劇名家李維康、耿其昌、于魁智、鄧沐瑋參加了演出。

上海京劇院於3月30日至4月10日以市場化運作在上海舉行慶祝建院45周年系列活動。系列活動以舞台演出為主。由天蟾京劇中心演出公司承辦的8台戲11場演出劇目豐富多樣。由老中青三代演員聯合演出的經典傳統摺子系和主要演員反串演出的傳統戲,上海京劇院的優秀演員匯集一台,全面展示上海京劇院的整體實力;同時邀請京劇名家于魁智主演《失·空·斬》(鄧沐瑋飾司馬懿、安平飾馬謖、齊寶玉飾王平),李維康、耿其昌、鄧沐瑋主演《大·探·二》等。

出演軼事

幾經周折,終於作為參賽劇目展現

在觀摩演出大會前,寧夏京劇團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的決定,上報參加大會演出的劇目是《席芨灘》。戲中表現了寧夏某回民聚集區,反動教主利用宗教殘害教民,並預謀叛亂。最後廣大教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美夢。李鳴盛在戲中扮演了一個懦弱、老實的教民哈維真。戲匆匆上馬,突擊排練,剛彩排完畢就踏上了東去的列車。大隊人馬到達北京後,萬沒料到《席芨灘》經過有關部門審查,未獲通過。理由是"宣揚中間人物,在藝術上也比較粗糙,不宜演出,必須更換參演劇目"。當天晚上副團長徐中年約李鳴盛去中央電視台禮堂觀看北京京劇團彩排《杜鵑山》。李鳴盛邊看戲,邊和徐中年交談感受:北京京劇團的《杜鵑山》從各方面來說都很不錯,但如果和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相比各有所長,兩台戲的總體水平差不多。寧夏京劇團還有獨到之處。況且,北京京劇團的《杜鵑山》剛剛排出,寧夏京劇團這齣戲早已上演了數場。既然《席芨灘》被否,何不把《杜鵑山》推上去?李鳴盛和徐中年看完戲立即找領導,建議換演《杜鵑山》。這一建議立即得到批准。全團同志聽說重排《杜鵑山》,群情振奮。針對北京京劇團的陣容,團里對原來的角色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賀湘原來由老旦演員田文玉扮演,這次換成旦角的主演李麗芳。田文玉取代白棣扮演杜媽媽,另外李榮安等也各有角色。經過幾天的連續排練,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終於作為參賽劇目展現在首都舞台上 [1]

劇評

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演出之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鳴盛扮演的烏豆,身高體壯,滿臉絡腮鬍須,一戳一站,氣宇非凡,唱念做打無不表現出一個草莽英雄的氣概。《杜鵑山》在首都劇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64年第7期《戲劇報》對寧夏京劇團的演出,發表了專題評論。文章說"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在忠實於原作基礎上,根據京劇的藝術規律,對原作情節作了適當調整,創造出不同於話劇的京劇藝術形象"。"特別是由於演員在表演里充滿了激情,對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畫筆酣墨飽、淋漓盡致。因此,整個的演出,給人以雄渾、豪放、粗獷和樸實的壯美的藝術感受。"文章評論李鳴盛的表演是這樣寫的:"飾演烏豆的李鳴盛同志,向以婉約、優美的唱工見長。他在刻畫這一革命農民首領的性格時,從人物出發,大膽突破行當的局限,運用了花臉、武生、紅淨的表演,以期創造出革命的英雄形象。"在這次會演的會刊上,韓江水發表了題為"光輝的英雄形象"的劇評,文中說:"李鳴盛是余派老生,以擅唱聞名。為了演好烏豆,他大膽突破了行當,在不少地方,吸取了架子花臉的身段,糅合了銅錘和紅生的唱腔。在唱、念、做、打諸方面,都能緊緊服務於刻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性格與思想感情。如第一場,唱'不怕高山千萬丈,不怕河水萬里長,只要找到共產黨,赴湯蹈火又何妨'時,演員以剛勁有力的行腔,平起翻高,腔尾嘎然而止,鏗鏘有力。配合着粗獷、開闊的手勢和身段,表現了人物堅毅、頑強的意志和追求黨的堅定不移的決心。"

寧夏京劇團籌拍影片《杜鵑山》

1965年,農曆乙巳年:寧夏京劇團籌拍影片《杜鵑山》

寧夏京劇團接到文化部指示,準備將《杜鵑山》一劇搬上銀幕。很快長春電影製片廠派來了以導演方熒為首的攝製組到銀川,劇組晝夜不停加緊排練。準備工作已就緒,大隊人馬奔赴長春,而在途經北京的短暫停留期間,突然接到文化部通知,由於在上海負責京劇現代戲排練的江青,需要寧夏京劇團的演員李麗芳去上海京劇院《海港的早晨》(後改名《海港》)劇組擔任主要角色,故此《杜鵑山》一劇的拍攝工作"暫緩進行",結果最終未能成行。

《杜鵑山》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1965年7月,農曆乙巳年:1965年西北五省(區)戲劇會演舉行

西北五省(區)戲劇會演在蘭州舉行。

其中寧夏京劇團演出的《杜鵑山》在北京打響後,經過進一步修改,參加此次會演,李鳴盛飾烏豆,田文玉飾賀湘,田文玉飾杜媽媽,殷元和飾溫七九子,徐鳴遠飾老地保,舒茂林飾李石匠,劉順奎飾鄭老萬。反響比在北京的時候更加強烈,以致在寧夏京劇團觀看其他兄弟團體演出的入場時刻,全場觀眾拍着手,齊聲有節奏地向寧夏京劇團代表高呼"烏豆!烏豆!"。


參考資料:

  1. 劇院風雲:現代京劇《杜鵑山》幕後故事 .中國中央電視台 . 2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