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杉樹犁黃牛背(尹文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杉樹犁黃牛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杉樹犁黃牛背》中國當代作家尹文策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杉樹犁黃牛背

「今夜曲中聞折柳」的春季,何人不起故園情?我想起了小時候我家鄉一年耕作之始啟幕的農耕市場。

木犁市場是首屈一指的當家花旦,那整齊排列的整架木犁像長虹臥波,讓讀了幾句詩的我,想起「杉樹犁彎楓樹枷,黃牛背起笑哈哈」的言語。

鐵耙和木耙,它們與犁一樣是農民耕耘田地的三大件,上百架的鐵耙排列在一起,就像隊列排序整齊的士兵,而背着鐵耙的農人也像古代的將軍,背背倚天劍。木耙立於交易場內,儼然今日的跨欄,遠看身材偉岸,近看英姿颯爽,它傳承着公平公正的美德,將稻草平整如鏡,讓禾苗生長的環境一致。

對於農耕的人們,蓑衣、斗笠是他們的必備工具。一堆堆的斗笠,疊得比人還高,棕樹紗片編織而成蓑衣圍成一道屏風。人們用手掐掐斗笠,看笠頂是否堅硬,斗笠圓邊的花紋是否好看和紮實,瞅瞅蓑衣的針線是否繃緊和整齊,棕片是否有脫落和摻假現象。他們動作麻利,交易快速,只見疊得老高的斗笠和蓑衣像遠去的巨人,身材逐漸矮小。農民不是政客,絲毫沒有「蓑衣斗笠罩壞人」的感覺,反倒覺得斗笠蓑衣像古代武士的頭盔鎧甲。

賣鋤頭和鐵指耙的攤位像一條長龍,商品琳琅滿目,選貨的人們先看商品的外容,銜接的地方是否注死了火,是否有斷裂微坼,再用鐵敲鐵,用耳聆聽發出的金屬聲音是否純脆和悅耳,用以驗證鋼鐵的純潔度,那聲音此起彼落,活脫脫的一場音樂晚會。誰也想不到這「長龍」如其他農耕的產品一樣,很快地各逢其主,找到了「宜居」的新家,短短几個小時,長龍便歸大海,消失了蹤跡。

牛是農民的寶貝。丘陵地區盡梯田,沒有牛和犁,梯田就無法整服,就會滲漏。人們對牛市的牛糞的臭味毫無介意,他們來到市場,遠遠就用目光搜尋牛群中自己喜愛的耕牛,說來也怪,這一天牛群的牛顯得馴服,人們不時掰開牛口,從牛牙來判牛的年齡,看看牛的長長脖頸,並用手摸摸,判斷套枷的地方是否容易潰爛,再用手摸摸牛肚,判斷人是否趕草趕料(牛的飲食能量),再看看牛的整個架式形象,然後,再將手伸向對方或中介人的衣袖中,俗稱「掐手」議價,就此完成交易。牛自然也由舊主人換了新主人。

天下農民是一家,農耕市場就是農民相聚的家。我的家鄉的農耕市場,無論是本土農民的「媽咯」聲,還是祁東農民操的「昵格」的口音,間或寶慶農民的「摸咯囉索」的長韻聲(均為「什麼」的意思),都是春天裡最原生態的音符。

[1]

作者簡介

尹文策,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