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雜言寄杜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花瓣網 的圖片

雜言寄杜羔》是一首古詩,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1],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雜言寄杜羔

中西詩歌差異

中西詩歌雖然在淵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頭或能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與影響,但在比較之中我們還是不難地發現兩者的差異。存在這種巨大的差異是由其本質不同、思維形式不同帶來的。

中國詩詞多以歌頌為主,而英美現代詩歌多以揭露為主。中國詩詞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遠把詩人的情感埋藏於詩詞之中,只有通過「感悟」才可能感覺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2]》,他幾乎沒有用一個表達感情的詞語,只是把「枯藤」 、「老樹」 、「昏鴉」簡單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淒涼寂寥的景象,後面兩句把七種靜物列在一處,卻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慘澹的氣氛,「夕陽西下」更是給整幅畫面塗上了一層昏黃的顏色,最後一筆帶出「斷腸人在天涯」 ,感覺上前後好像並無直接聯繫,但感情是連貫的,思路也是連貫的,讀者一口氣讀下來,仿佛自己就是詩人所描繪的畫中的遊子,引起強烈的共鳴。然而十種靜物的並列,雖然沒有任何的主觀感情,卻比再多的語言都要強烈地表達了一種孤寂淒清的感情,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現代詩歌強調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較直率地把詩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直抒胸臆,而毫無造作,言盡而意亦盡,回味的空間相對縮小了,但這樣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徵、思維特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