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雜家學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雜家學派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雜家學派

特點: 兼儒墨,合名法

著作: 《尸子》、秦代《呂氏春秋》等

雜家學派,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戰國《尸子》、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戰國時期商鞅門客尸佼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貫通百家而為王治服務,故又稱新道家學派。"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紀昀在《雜家類敘》中則認為「雜之廣義,無所不包」。胡適先生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指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雜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另一是編撰《呂氏春秋》的呂不韋。雜家在歷史上並未如何顯赫,雖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雜家"這稱號,在歷史上一般指全才。[1]

介紹

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胡適先生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認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

胡適這一說法並非無稽之談,而是有着根據的。他在論證中提到:司馬談認為 "道家者流……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記·太史公自序》)一百多年後,《漢書》這樣下雜家的界說--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漢書》分類時,把古代思想式里的老子莊子天駢列子等等列為"道家",把道家的範圍縮小了,故《呂氏春秋》和《淮南王書》都收不進去。

雜家著作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載:雜家著作有《盤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繚》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呂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內》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呂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認為《淮南王》一書以道家為主,兼才眾家。應屬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劃入道藏)為代表著作。雜家著作只留下《呂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書已佚,今僅有後人輯本)三書。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漢族哲學著作,道家作品。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其中最為著名的篇章有《共工怒觸不周山》、《塞翁失馬》等。「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漢高誘注《敘目》)。作者認為此書如道一樣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

尸子

尸子二十二篇,早佚。清代所行輯本共四種:震澤任兆麟本,元和惠棟本,陽湖孫星衍本,蕭山汪繼培本。汪本晚出,能參校三本。本書據汪本點校,附錄諸家評論,並近人陶鴻慶《讀諸子札記》卷十七《尸子》校語九條。

主要思想為發展的宇宙觀。在先秦老子、墨子後學、惠施思想中,都有宇宙觀內容,論述也十分精闢。如老子提出"道"與"域" ,《墨經》有"久"、"宇",惠施有"大-"、"小一",使中國哲學思想,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但只有尸佼賦予"宇宙"以精切而簡明的界說。他說: "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說明整個空間就是宇,整個時間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時空屬性的運動着的客觀世界。

先秦雜家學派

黃老道家是戰國中後期的顯學。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曾說各家皆是"務為治者",都致力於服務君王如何達到太平治世的學派,服務"王治"治世,為它們學派存在的基本原則,而各家哲學中以道家最為完美,對各家治國王治之道無所不包沒有不貫通的。江瑔有一個說法是很有啟發的,他說:"其得道家之正傳,而所得於道家亦較諸家唯獨多者,則惟雜家。蓋雜家者道家之宗子,而諸家皆道家之旁支也。惟其學雖本於道家,而亦旁通博綜,更兼采儒墨名法之說:故世名之曰雜家。此不過采諸家之說以浚其流,以見王道之無不貫;而其歸宿固仍在道家也。"(《讀子卮言·論道家為百家所從出章》)這裡指出了所謂"雜家"和"道家"的密切關係。 蒙文通說 : "司馬談說的道家 , 顯然是雜家 , 這就是黃老。 " 吳光說 : "戰國末期 ⋯⋯ 各派思想家都試圖以某家思想為基礎 , 雜糅別家思想而建立新的理論體系 ⋯⋯ 於是所謂 '兼儒墨 , 合名法' 的 '雜家' 出現了 , 總結性的思想史專著也出現了。有的即使不屬 '雜家' , 其著作中也明顯地吸取了別家的思想資料。 ","被後人視為'雜家' 的 《呂氏春秋》 , 被稱為 '若散亂無家' 的 《鶡冠子》 、 被埋沒二千多年的 《黃老帛書》 , 也就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產生了。從古代思想史發展的自身邏輯來說 , 黃老之學也是戰國末期百家合流趨勢的產物。 "台灣學者陳麗桂亦說 : "黃老思想是以道法思想為主 , 而擷采各家的君術。戰國時期的法家 , 如申不害、 慎到、 韓非諸人 , 都深帶黃老氣質。司馬談 《論六家要旨》 與班固 《漢書 · 藝文志》 或稱之為 '道家' , 或稱之為 '雜家' 。 "老子的思想不是莊子的出世無為,有治大國的方法;也有專門論述治小國的方法。說老子消極是明顯受了老莊並稱的誤導。

老子的積極思想體現在他的大一統思想等等思想中,道家大一統思想博大精深是天下一統的歷史大勢在意識形態領域成熟的鮮明標誌。道家的大一統思想集中地也是最初、最原本、最精要地反映在《老子》中。由於《老子》以至道家的大一統思想建立在具有比較完整的哲學體系之上因而強有力地滲入意識領域成為當時以至以後中華民族世界觀、社會觀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大而深遠的作用。

所謂老子的大一統思想 ,指老子以其道論哲學為指導 ,從"自然"之"道"(天道 )推及人和社會之"道"(人道 )的認識體系。"道"是核心 ,一切皆統一於"道",並在"道"的規範下演變發展。老子的道論在思維方式上 ,主張整體性、和諧性和統一性 ;在社會政治思想上 ,着眼於中國自然主義的政治和倫理 ,探求解決社會矛盾和對立的根本原則 ,希望通過返樸歸真的規勸和改良使充滿矛盾與對立的"天下"復歸到"道治"的境地。

當莊子還在宋國的隱居處發表避世、游世、出世的高論時,東方的齊國、楚國,道家正發生着劃時代的變革;老子哲學中積極入世的思想基因,已吸收諸子百家的營養,已成長發育成極具"攻擊力"的黃老學派,將在未來的中國歷史舞台上領數千年風騷。道家到莊子成為道家發展的另一個高峰之間,於莊子同時或早的道家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黃老之學。從現有的文獻看,道家的傳播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大方面。北方方面又分為以三晉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齊國的黃老學派一支,其共同特點是以"道"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顯的"入世"傾向。南方一系則為莊子代表,發展《老子》去"欲"之說,進而將"長生久視"的取向扭轉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遙",表現出明顯的"出世"傾向。而黃老成為在先秦道家中形成的不同於莊子學派的另一類的道家流派,故常被稱為新道家。黃老學派繼承發揚老子積極無為、身國同治、大一統等思想並運用到人文世界中,以道家為基調於百家王治之道無所不貫,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嫌龐雜,故又被稱為雜家。縱觀《呂氏春秋》 、 《淮南子》全書 與《黃老帛書》 的黃老道家思想顯然是一脈相承的,是繼《黃帝四經》、《管子》之後黃老道家思想的又一大發展,它們促使黃老學派的思想進一步走向成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