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的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機器的詩》是中國當代作家巴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為了去看一個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寧鐵路上的旅客。我和三個朋友一路從會城到公益,我們在火車上大約坐了三個鐘頭。時間長,天氣熱,但是我並不覺得寂寞。
南國的風物的確有一種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裡一切都顯出一種夢景般的美:那樣茂盛的綠樹,那樣明亮的紅土,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還有明鏡似的河水,高聳的碉樓。南國的鄉村,雖然裡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是表面上它們還是很平靜,很美麗的!
到了潭江,火車停下來。車輪沒有動,外面的景物卻開始慢慢地移動了。這不是什麼奇蹟。這是新寧鐵路上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裡沒有橋,火車駛上了輪船,就停留在船上,讓輪船載着它慢慢地渡過江去。
我下了車,站在鐵板上。船身並不小,甲板上鋪着鐵軌,火車就躺在鐵軌上喘氣。左邊有賣飲食的貨攤,許多人圍在那裡談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過火車頭前面,到了右邊。
船上有不少的工人。朋友告訴我,在船上作工的人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沒有看見這麼多。有些工人在抬鐵鏈,有幾個工人在管機器。
在每一副機器的旁邊至少站得有一個穿香雲紗衫褲的工人。他們管理機器,指揮輪船前進。
看見這些站在機器旁邊的工人的昂頭自如的神情,我從心底生出了感動。
四周是平靜的白水,遠處有樹,有屋。江面很寬。在這樣的背景里顯出了管理機器的工人的雄姿。機器有規律地響着。火車趴在那裡,像一條被人制服了的毒蛇。
我看着這一切,我感到了一種詩情。我仿佛讀了一首真正的詩。於是一種喜悅的、差不多使我的心顫抖的感情抓住了我。這機器的詩的動人的力量,比任何詩人的作品都大得多。
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我不是詩人,但是我卻相信真正的詩人一定認識機器的力量,機器工作的巧妙,機器運動的優雅,機器製造的完備。機器是創造的,生產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機器的詩才能夠給人以一種創造的喜悅。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機器、指揮輪船、把千百個人、把許多輛火車載過潭江的工人,當他們站在鐵板上面,機器旁邊,一面管理機器,一面望着白茫茫的江面,看見輪船慢慢地駛近岸的時候,他們心裡的感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下來,一定是一首好詩。
我在上海常常看見一些大樓的修建。打樁的時候,許多人都圍在那裡看。有力的機器從高處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樁打進土地裡面去;一下,一下,聲音和動作都 是有規律的,很快地就把木樁完全打進地里去了,四周旁觀者的臉上都浮出了驚奇的微笑。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蹟。機器完成了 奇蹟,給了每個人以喜悅。這種喜悅的感情,也就是詩的感情。我每次看見工人建築房屋,就仿佛讀一首好詩。
1933年6月在廣州[1]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當代作家 。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發表在《半月》刊第17號刊載上 。1922年冬,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預科和本科班(英文)肄業。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長篇小說《滅亡》,引起文壇的關注 。1932年5月23日,長篇小說《霧》出版。1933年1月,長篇小說《雨》出版;5月,長篇小說《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說《電》出版。1936年4月,《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出版。1938年3月,長篇小說《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 。1954年9月15日—29日,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0年4月,散文集《讚歌集》出版;同年,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 。1979年12月,雜文集《隨想錄》(第一集)出版 。1982年10月,《隨想錄》(第三集)出版 。1983年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90年,獲得蘇聯人民友誼勳章;同年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