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春》是朱自清寫的一篇散文。
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春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着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着蓑戴着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着。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
賞析
《春》是一篇寫景散文佳作。春本是季節的抽象概念,但《春》的作者卻能靈巧地把握住春的千差萬殊的個性特徵,從而生動地描繪了情意綿綿,生機勃勃的春天美景,令人無限神往。
作品基本上是採用了先總後分的手法,細緻入微而又井然有序地展現了絢麗多彩的春天美麗景色,歌頌了生意盎然的青春活力。結構大體上由盼春、描春、頌春三個層次組成。
作品開頭先用疊句顯示出盼春已久的急切心情,後以擬人手法把風寫活,以示春已來到,一開始便點出主題,極力渲染了由於春終來臨而無限欣喜的情緒。接着,就以生花妙筆,點染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的情景:「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山、春水、春日,是最能代表春天生命力的象徵,作者以「朗潤起來」、「漲起來」、「臉紅起來」這些富有個性特徵的語言,分別寫出了它們的欣欣然「醒」來的樣子。這裡是總寫春景;一方面把開頭的「春天的腳步」具體化,一方面為下面的描春起鋪墊作用。
描春是本篇結構的重點,因此作者以大量筆墨,着力描繪具有典型個性特徵的春天景象,真是畫面疊出,叫人應接不暇。
首寫春草。先寫春草色彩綠得可愛,後寫春草帶給人們的歡樂。「嫩嫩的」、「綠綠的」,兩個疊詞極力形容了剛剛破土而出的春草的鮮嫩清新的姿態;偷偷地「鑽出」,則表現出春草生命力之旺盛。「園子裡,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又可見其蔓延得何等迅速。這是直接描寫百草競發的場景。「坐着,躺着」,隨你自由;「打滾」、「踢球」、「賽跑」、「捉迷藏」,任你玩去;「風輕悄悄的,草軟軟綿的」,多舒服,多愜意呵!這又是從人的感受角度,抒說春草如何點綴了人間的幸福。這樣,春草沾上了人情,更是出落得生意洋洋了。
次寫春花。隨視覺所及,先寫樹花,後寫野花。寫樹花先寫種類繁多,用擬人化手法寫百花爭艷的形景;再寫花色,紅的桃花像火,粉紅的杏花像彩霞,白的梨花像雪,這又是以新穎喻語,摹劃眾花容貌;接着由聞到花香而萌發聯想,展出一幅碩果滿樹的圖景,無限誘人,可謂神來之筆;最後寫春蟲,蝶舞蜂歌,把花香具體化形象化了。對野花則着重寫它繁雜,說明不僅長得多,而且品種也多,真是萬紫千紅。野花和上面春草呼應,花草羼雜,紅綠相映,又增添了春的情趣。樹上群芳吐艷,樹下野花爭春,其間蝶醉蜂狂,一片春意鬧鬧的景色,盡收眼底了。
三寫春風。主要從三個角度展開描寫:一寫春風拂面,是觸覺的感受;二寫風送芳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這是嗅覺的感受;三寫風傳樂聲,鳥語、水聲、笛韻交相應和,這是聽覺的感受。大自然的風本是無形、無色、無味的,而作者通過自己的感官,把它寫得形神兼備捉摸得住了。
四寫春雨。春雨綿綿,「一下就是三兩天」,先看春雨的迷人風致,「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綠得發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這是一幅多美的煙雨圖!接着又讓你看雨夜圖: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春雨知時節,人勤耕種早,農民把春雨稱為春霖,春雨貴如油,他們抓住這大好時機,努力耕耘。請看,在一片濛濛細雨中,他們「披着蓑戴着笠」,在地里辛勤地工作着。這又儼然是一幅雨耕圖了。
五寫迎春。春光明媚,風景宜人,春在樹上,春在花間,春更在人的心上。所以作者最後集中描繪春回大地,人們無限喜悅的心情。從天上到地下,從城裡到鄉下,到處蕩漾着春的氣息,深刻表現了春天給所有的人帶來了青春活力。結尾,簡樸短語,實是全篇點題之筆,作者之所以寫春,其意也就在此。
最後是頌春。應該說,作品所有一切都歸結在「頌」字上,因為作者正是有感於懷,心中充滿了對春的讚美之情,才勾起他創作激情的。文章緊扣上一層次,以三個排比句式,進一步總括春天風貌,進一步顯示題旨。又以三個比喻的連用,構成遞進關係,既表達了時間(孟春、仲春、季春)的推移,顯現了具有無限生機的春境,又抒發了自己要緊跟春的腳步,努力「上前去」的心境。
朱自清繪態狀物就常在「活」字上下功夫。要寫「活」,就要對描寫對象進行細緻的體察,品味其「細端末節的千差萬殊」,咀嚼出其中獨特的風味。譬如同是寫春草,晴天的春草是「嫩嫩的,綠綠的」,「軟綿綿的」,這是被初陽蒸融的緣故;雨天裡的春草則是「青得逼你的眼」,這是細雨滋潤的結果。再如寫春雨,以「像牛毛」形容它的細密,「像花針」形容它的纖潔,「像細絲」形容它的綿長,而「密密地斜織着」,更把微風吹動細雨的景狀寫得惟妙惟肖了。這種雨景確是不同一般,只有春天才有的。要寫「活」,還需要融情入景,可以說,在《春》里,句句是景語,句句也是情語,通篇繪景,也通篇抒情,那花草、樹木、風雨,無不滲透着作者對春天到來而勾起的無限喜悅的情緒,而顯得「氣韻生動」。《春》作於1933年2月21日,當時朱自清剛和陳竹隱重組新家庭,心情十分愉悅,在這篇散文里,心境和意境是相符的。[1]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號秋實。生於江蘇省東海縣,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故又自稱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畢業後在江蘇、浙江多所中學教書。在大學學習和中學任教時期開始了新詩創作。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影響很大。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開始創作散文並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學英國,1932年回國,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併兼任中國文學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任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華大學舊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是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學者、民主戰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