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亞·吉拉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The Honourable Julia Gillard 朱莉亞·吉拉德閣下 | |
---|---|
![]()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moadoph | |
澳大利亞 第27任澳大利亞總理 | |
任期 2010年6月24日-2013年6月27日 | |
國家元首 | 澳大利亞女王伊莉莎伯二世 |
總督 | 昆廷·布賴斯 |
副總理 | 韋恩·斯萬 |
前任 | 陸克文 |
繼任 | 陸克文 |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工黨聯邦領袖 | |
任期 2010年6月24日-2013年6月26日 | |
副職 | 韋恩·斯萬 |
前任 | 陸克文 |
繼任 | 陸克文 |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副總理 | |
任期 2007年11月29日-2010年6月24日 | |
總理 | 陸克文 |
前任 | 馬克·維利 |
繼任 | 韋恩·斯萬 |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工黨聯邦副領袖 | |
任期 2006年12月-2010年6月 | |
領袖 | 陸克文 |
前任 | 珍妮·麥克林 |
繼任 | 韋恩·斯萬 |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眾議院議員 | |
任期 1998年10月3日-2013年8月5日 | |
前任 | 巴瑞·瓊斯 |
選區 | 澳大利亞 維多利亞州拉洛(Lalor) |
多數票 | 52,893 (69.82%)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英國威爾士巴里 | 1961年9月29日
政黨 |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工黨 |
配偶 | 至今未婚未育 |
父母 |
|
親屬 |
|
居住地 | 澳大利亞 墨爾本 |
母校 | |
宗教信仰 | 無[1] |
朱莉亞·艾琳·吉拉德(英語:Julia Eileen Gillard,1961年9月29日-),生於英國, 前任澳大利亞總理(第27任)、前任澳大利亞工黨聯邦領袖[2],也是澳大利亞首位女性總理、首位女性副總理及澳大利亞工黨首位女性黨魁[3]。2013年6月26日於工黨議會黨團表決中敗於前任陸克文,卸任工黨黨魁[4]。按照慣例吉拉德在同日覲見總督遞交總理辭呈,並推薦總督任命陸克文為總理,吉拉德在次日(6月27日)卸任總理。
目錄
早年經歷
吉拉德生於英國威爾士格拉摩根山谷的小鎮巴里。幼年時,患上小兒支氣管肺炎;醫生建議氣候溫熱的環境有利於康復,全家於1966年移民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父親曾是一名精神科護士,母親在當地一家慈善機構的養老院工作;吉拉德有一個比她大三歲的姐姐。
1982年,吉拉德從阿德萊德大學辦理休學,移居墨爾本,在「澳大利亞學生聯合會」工作;並於1986年在墨爾本大學獲得法律和文學雙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她一直在墨爾本一家律師行工作,主攻勞工法案件;三年後,成為律師行的合伙人,時年29歲。
從政之路
早在阿德萊德大學讀書期間,吉拉德就加入工黨俱樂部,參與競選政策的辯論活動等。
移居墨爾本後,吉拉德曾在1983年當選為「澳大利亞學生聯合會」主席,還曾擔任左翼政治團體「社會主義論壇」的秘書長。
1996年,吉拉德成為時任維多利亞州工黨領袖布倫比的秘書長;並於1998年首次代表工黨參加聯邦大選,最終在維多利亞州的工黨「傳統選區」——羅勒(Lalor)高票當選。
步入前座
2001年,聯邦工黨再次在大選中落敗,隨後,吉拉德進入聯邦反對派的「影子內閣」,成為工黨的前座領導層;曾先後負責移民、衛生、以及勞工關係等事務,並因此時常引起媒體的注意。2004年,工黨連續第四次在聯邦大選中失利;吉拉德曾被外界期待出任工黨領袖,但被婉拒。在此後的一些民意調查中,吉拉德都獲得相當的支持率,但她始終否認競逐黨首,因此在2005年1月的黨領袖選舉中,比茲利在無異議的情況下順利當選。
2006年12月,她和時任影子外交部長陸克文搭檔,組成了一個跨派系的聯盟,並成功競選到工黨的領導權;陸克文擊敗比茲利出任領袖,吉拉德任副手。隨後吉拉德以黨副領袖的身份或兼管勞資,教育及社會事務。
進入內閣
2007年11月24日,工黨在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終於獲得了勝利;隨即,在11月29日,總理陸克文任命朱莉亞·吉拉德為聯邦政府副總理,同時擔任教育、就業以及勞工關係部長,這使她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首位女副總理。在任期間,她取消了霍華德政府的「勞動選擇法」,重新制定了聯邦勞工關係法;並於2009年,積極推行政府的教育改革計劃,投入總計160億澳幣,翻新全國教育機構的建築設施。
首位澳洲女總理
「政變」
吉拉德在內閣中的專注,嚴謹的態度和極強的能力使她成為了陸克文內閣中的一位成功人物,因而她更曾被當時的上司,總理陸克文贊稱:「她是一名極妙的副總理,終有一天也將成為一名極妙的總理。」但他可能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麼快。
2010年6月23日夜,總理陸克文透過新聞媒體表示,吉拉德剛剛向他「逼宮」,要求讓出工黨領袖及總理職位。第二天,工黨議會黨團(即聯邦參、眾兩院的全體議員)投票,決定這場政治鬥爭的結果。起初陸克文表示會迎接挑戰;當他發現已無法贏得多數支持後,旋即表示退出競爭。因此吉拉德在無挑戰的狀況下,贏得了工黨領袖的職位,並以議會多數黨領袖的身份組閣,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首位女總理。[5]在隨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吉拉德為自己的辯解,說陸克文政府執政後期「偏離了軌道」,她意識到「一個好的政府正在失去自己的方位」,「自己不能袖手旁觀。」
2010年聯邦大選
接任總理不到一個月,吉拉德於7月13日宣布提前舉行聯邦大選。競選第一周的民調顯示,吉拉德將贏得選舉;然而隨着競選的深入,有關吉拉德在陸克文政府中所扮演角色的負面消息、以及6月23日夜的「政變」行為的相關討論,使得吉拉德深陷困境。
最終在8月21日舉行的聯邦大選結果,吉拉德領導的工黨在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失去大量選票,在眾議院僅獲72席,比上屆選舉少了13席;在野保守派自由黨-國家黨聯盟也獲得了72席,綠黨贏得1席,其餘為獨立人士。由於沒有一個政黨能取得超過半數(76席)的席位,從而產生1940年以來澳大利亞的首次懸峙國會。
經過半個月的談判和磋商,吉拉德終於贏得了綠黨議員亞當·班特(Adam Bandt)以及3位獨立議員的支持(另外一名獨立議員雖支持工黨,但要求由陸克文領導),於9月7日宣布組建自二戰以來澳大利亞的首個少數派聯合政府。至此,吉拉德成功保住了總理之位。[6]
政策
吉拉德上任後面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間接導致陸克文政府下台的資源稅問題,最後她以獲得部分礦業公司同意的礦產資源租賃稅來取代原方案,這一方面平息當時的爭議風波,但後來這一方案被認為由於妥協而導致成效不高。同時她宣布放棄陸克文當政時提出的「大澳大利亞」計劃,認為澳大利亞不適宜大量增加人口,但應繼續輸入技術移民。
吉拉德連任後,她就開始着手處理是否徵收碳稅,在2010年聯邦大選中,她曾經向選民承諾由她領導的政府不會有碳稅,但是在選後為了取得綠黨的支持,吉拉德最終同意徵收碳稅,並提交議會獲得通過,並因此增加對民眾的生活補貼來減輕碳稅的影響。此舉被反對黨痛批為違背選舉承諾,反對黨領袖托尼·阿博特更對此稱,一旦上台就將馬上取消碳稅,減輕民眾的負擔。
同時,她繼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澳大利亞帶來的影響,吉拉德剛上任便宣布她將保證實現財政盈餘,並堅持2012-13財年實現盈餘,但最終在2012年底,財政部長韋恩·斯萬宣布政府因為收入下降及全球經濟狀況的原因,將放棄政府的盈餘目標。
黨內鬥爭
儘管2010年吉拉德在發動對陸克文的鬥爭時曾獲得黨內高層至基層的普遍支持,但她在大選前夕對一位民選總理進行撤換的行為,引起了部分工黨基層黨員、選民,乃至黨內一批支持陸克文的議員的質疑。尤其是吉拉德在上任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帶領工黨大獲全勝,反而只能在獨立人士支持下勉強保住政權組建少數政府,並被反對黨步步進逼,而且連任後因碳稅等爭議性話題,民調始終處於低迷。因此基層黨員和原來支持工黨的選民中要求撤換黨魁的呼聲愈烈,以至很多工黨議員開始希望陸克文重新上台,確保工黨能在2013年大選時取得勝利。
而吉拉德為了平衡黨內意見及安撫黨內支持陸克文的派系,連任後旋即她任命陸克文為外交部長,讓其重返前排。但很快陸克文便與許多支持吉拉德的部長發生爭執,黨內鬥爭重燃。
成功保位
2012年2月22日,正在美國訪問的前總理,外交部長陸克文突然宣布辭職,工黨內部鬥爭炙熱化。吉拉德在2010年6月24日將陸克文從總理寶座上拉下來,引來不少支持陸克文的民眾和黨內派系的批評。2月23日,吉拉德宣布於2月27日舉行工黨內部領導權投票。當日,吉拉德在黨魁投票中以71票對31票戰勝陸克文,繼續擔任工黨黨魁及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宣布除非工黨黨團有壓倒性多數的議員支持他,他不會再接受黨魁職務。
2013年黨魁投票
吉拉德勝出後,陸克文回到了國會後排,但黨內權鬥並無結束,特別是2013年1月吉拉德宣布大選日期後,政府危機不斷,這進一步地打擊了吉拉德政府的威信,連續數年民調都顯示多數工黨選民支持陸克文出任工黨黨魁。按照屢次民調結果推算,若不換掉吉拉德,工黨將在大選中遭遇慘敗。於是在3月21日,原屬吉拉德陣營的前黨魁、部長西蒙·克林在沒有和陸克文溝通過的情況下公開要求進行黨內投票,並力挺陸克文回國和提名自己出任副領袖。隨後吉拉德決定同意於下午進行黨團投票,戲劇性的是,陸克文在會議前夕宣布不接受克林提名,原因是他沒有獲得黨內多數支持。吉拉德遂再度順利連任工黨領袖。在沒有黨魁候選人的情況下,克林也只得退出,副領袖斯萬也順利保位。
隨後吉拉德改組內閣,撤換或逼退一些支持陸克文的部長,但這也使她的威望和支持繼續下滑,繼續的內部不穩定也影響了整個工黨的形象。吉拉德表示堅信她將贏得大選,但接下去數月民調中工黨和她個人的支持率都繼續下滑,按照民調結果推算的話,工黨在吉拉德領導下將會遭受大慘敗,若是陸克文領導則有機會與反對黨拉平。
2013年6月26日,吉拉德提出召開議會黨團會議並舉行黨魁選舉投票,表示若於選舉中落敗的話會退出政壇。陸克文同意應戰,結果吉拉德失利,以45票對57票之比失去黨魁地位,其後她向總督提出辭呈並建議其任命陸克文為總理,之後她宣布放棄競逐連任議席。
個人生活
吉拉德投身政治二十多年,積極主張女性參與國家政治與社會革新。
她至今未婚未育,同居男友提姆·麥澤遜(Tim Mathieson)(1957年~)是一名理髮師,男友本身育有一女。[7][8]
參考文獻
- ↑ the australian-Julia Gillard respects religious beliefs but will not 'pretend' to have faith for votes
- ↑ 陸克文擊敗吉拉德成爲澳執政黨領袖 ,亞太日報,2013年6月27日
- ↑ 澳大利亞當選總理宣布新政府名單 新華網
- ↑ 陸克文擊敗吉拉德成為澳執政黨領袖. BBC中文網. 2013-06-26 [2013-06-26].
- ↑ 吉拉德贏得澳大利亞執政黨選舉將任總理
- ↑ Labor clings to power. 澳洲廣播公司. 2010年9月7日.
- ↑ ABC電視臺的報道
- ↑ 朱莉亞抨擊某些人對她至今「無子女」的「跟不上時代的看法」。
外部連結
前任: 陸克文 |
澳大利亞總理 2010年-2013年 |
繼任: 陸克文 |
澳大利亞工黨領袖 2010年-2013年 | ||
前任: 馬克·維爾 |
澳大利亞副總理 2007年-2010年 |
繼任: 韋恩·斯萬 |